精卫衔微木,下句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什么意思
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翻译: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2、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3、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4、出处: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扩展资料
一、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山海经·其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读山海经》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的翻译
译文:精卫衔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出自——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 《读山海经》。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这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首诗。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1]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精卫的真实名字是什么啊`1
精卫的真实名字是女娃。
女娃炎帝最小的女儿,后化作精卫,精卫填海典故的主人公就是女娃。女娃化为精卫后住在发鸠山,形状和乌鸦相似。
但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她的鸣叫就是自呼其名,她常常用嘴夹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和碎石,去填东海。
扩展资料:
炎帝有一个叫女娃的女儿。炎帝经常不在家,女娃便独自一个人玩。不过,她内心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出去,到她时常梦见的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看看日出。
可是父亲总是忙于公事,不能带她去看大海。终于有一天,女娃瞒着父亲,独自一人驾着一艘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
不幸的是,女娃还没有看到日出,海上就突然刮起了狂风,海浪像山一样把女娃的小船打翻。女娃掉入海中,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永远回不来了。
炎帝得知女娃的死讯后悲痛万分,但他无法用阳光照耀女娃的尸体使她复活,伴随他的只有无尽的懊悔与追忆。女娃死后,她的魂灵化成一只小鸟,发出“精卫、精卫”的鸣叫。之后,人们把这鸟称为精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卫
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片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精卫填海的解释
成语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
成语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
成语出处晋 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成语繁体精卫填海
成语简拼JWTH
成语注音ㄐ一ㄥ ㄨㄟˋ ㄊ一ㄢˊ ㄏㄞ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填,不能读作“tiān”。
成语辨形填,不能写作“添”。
成语例子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精卫填海的顽强精神。
英语翻译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
最徒劳的工程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