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墓是怎样的
宋代墓葬主要有砖室墓、石室墓和土坑竖穴墓。
1. 砖室墓
墓室主体用砖砌成,根据各墓形制的差异可分为两型:
A型,单纯的砖室,无装饰,分两个亚型:
Aa型,长方形单室墓,多数墓葬平砌四壁,券顶或石板盖顶,有的墓底铺砖或石板,有的墓壁有龛。如南城李营宋墓、吉水盘谷镇宋墓、铅山淑国夫人墓Ab型,长方形双室墓、三室墓,前者为两个单室并列,单室形制同Aa型砖室墓,有些墓葬在两室的隔墙上有过洞相通。
三室墓目前仅见高安孙叔恭夫妇三人墓。
B型,画像砖墓,目前仅报道北宋郭知章墓,该墓砖圹已被破坏,但墓室内散落了若干块带有图案的雕砖,其图案大致有人物、四神12生肖等。
宋代墓北宋基本集中在东京汴梁一代 南宋基本集中在临安扬州一代 不过这些基本已经被盗挖或者考古发掘了。
扩展资料:
墓葬概况
M1整体布局
董家寺M1为方形单室仿木藻井式青砖墓,墓向140°。该墓由竖穴土圹墓道、拱形墓门、正方形墓室和八角形叠涩藻井组成。砌墓青砖6种:长形普通砖为墓室主要用材,花纹雕刻砖,模制,图案有奔鹿、海石榴、莲花、牡丹等。
转角砖,转角角度28.5°,用于八角形顶部转角处;方砖,素面,用于铺地和顶部斗四部位;大砖,用于制作斗拱、假门和假窗;小砖,用于斗皿下的第一层。墓道,竖穴土圹式,宽1.5米,长1.23米,深5米,竖穴底部辟通道和长方形土洞,墓室砌于土洞之中。
墓门,砖砌券顶洞门式,高129厘米,宽62厘米,深55厘米,方砖铺地,距地面144厘米发券砌顶,楔形砖夹紧,六层丁砌砖封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代墓葬
古代墓穴的布局
陵墓的布局可概括为3种形式
1、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封土为覆斗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2、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3、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古代陵墓有土穴墓、木椁墓和砖石墓三种。
1、木椁墓:进入阶级社会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在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
“黄肠题凑”是木椁玄宫的发展,黄肠是指柏木黄芯即榫头用柏木芯;题凑是指椁室的构筑形式,榫铆结构前身,方木交叉构筑,榫头后无现实建筑意义,成为礼仪象征,即为“题”,“凑”为构筑形式。至汉时,榫头已脱离椁木,在椁室周围堆放,成为“题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2、砖石墓:从汉代开始,普遍采用砖石筑墓室,木椁墓室逐渐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
3、土穴墓:在北方黄土富集地区,利用土层厚,粘性强,质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点,开凿成土洞土宫,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画。
扩展资料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制不详。
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据记载,地下寝宫装饰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
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布置宝顶、方城、明楼、石五供、棂星门、祾恩殿 、祾恩门等一组建筑,在 整个陵区前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 、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陵墓
西安发现北宋孟氏家族墓地,此地在古代有何讲究?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拥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可以说随便在西安地下一挖,说不定就挖到文物,所以西安考古专家也是最累,又是最高兴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够发掘古墓,发现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考古人员发掘了5座北宋晚期墓葬,该墓葬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杜回村南部,地处高阳原南缘、潏河西岸,北顾长安,南眺秦岭,倚山傍水,是古代隋唐时期墓葬区,又称“杜回墓地’。通过墓志内容可得知,这5座墓葬的主人都来自北宋晚期孟姓家族,墓的主人是孟軏及其妻子张九娘,儿子孟珪和孟琮,几位墓主生年均未过30岁。
孟氏家族墓葬统一埋葬于宣和五年,墓地出土的4方墓志均采用唐代石葬具改刻,也反映出北宋时期盗墓严重。此外,墓葬还出土有景德镇青白釉瓷器、铜镜、宝石等随葬品和石砚、墨锭等精致的文房用品,展现了北宋底层文人雅趣的一面。4方墓志记载葬地为“杜回村新茔”,为追溯杜回村沿革提供了直接资料。
经过考古专家发掘确认,北排2座墓葬已经被盗,里面文物被盗走;南排3座墓葬没有被盗,保存比较完整,而且随葬品丰富,出土了多件耀州窑青釉瓷器,多以生活用器和祭祀礼器为主,其中2件完整的狻猊钮盖熏炉惊艳“现世”。耀州窑青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古有“南有龙泉 北有耀州”之称,该窑在中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耀州窑对当时的许多瓷窑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宋代墓穴有什么特点啊~
墓室,正方形,边长240厘米,高127厘米。地面分为三阶:墓道内有一砖铺地面,比墓道高出6厘米;其后又高出6厘米,4块方砖平砌;其后又高出12厘米,平砌方砖,形成棺床。四壁(除墓门外)平砌错缝,转角处竖有仿木半圆形立柱。棺床上平砌5层镶嵌花纹砖一周,
丁字砌,后壁设假门、假窗。假门为仿木双扇木门,左扇上雕以半侧身侍女像,倚门而立,掩口含笑,环状髻,花巾绕头一周。假窗由桯、棂组成,隔间坐造。四角距榷床4.9厘米处起叠涩,砍出贴角五层,上承墓室上部八角顶。贴角出层后,四角二分成八角,层层叠涩5厘米。
在西充县晋城镇鹿岩山村212国道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了一座古墓。施工人员当即联系了西充县文物局管理部门,挖掘工作随即有序展开。
两边墓室的墓门上分别刻有莲花花纹图样,墙体上则分别刻有鹿含仙草、豹子等动物图样。目前,省文物专家已进入墓地进行勘探,初步判断该墓地为宋代古墓。
扩展资料
考古分析
1、神宗以前,即崇宁以前,合水北宋砖墓基本上与吉岘乡沟门前五代砖墓接近,不过造型上已经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仿木构件和八角形叠涩四斗藻井和券顶式洞室,但仍无任何花纹砖出现。
2、北宋神宗时期,即崇宁年间,合水北宋砖墓已经有了明显改变,出现了花纹砖、假门、假窗,结构相对复杂,砖雕工艺日臻完善。
3、神宗以后,即崇宁年间以后,到宋徽宗政和以前,合水北宋的砖墓更为复杂,不但出现了花纹砖、假门、假窗,还出现了须弥座等。
4、宋徽宗政和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彩绘砖室墓,雕砖艺术进一步发展,内容更为丰富。
5、宋代砖室墓内均有四五具人骨架,置于棺床之上。说明这一时期的墓葬,为一家族的合葬墓(寇正勤)。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宋代墓葬
百度百科-南方地区宋代墓葬研究
怎样看古墓风水
选风水坟墓要注意如下几点;
1; 龙真,穴才真。2; 藏风纳水,山水有情,山水才为我所用。3; 山龙水龙必须交会,这样明堂才正,明堂正穴才正。4; 龙水向必须合配,这样才能合局,合局天地人才一体。只有通过这几点综合考虑,才能找到真正的风水宝地。不过要真懂这几点,可真不容易!藏风纳水,山水有情就是上等好地方的描述。山水为我所用,就是这些好山水都属于我,以上四点同时暗藏着寻穴和葬吉的取法方向,不是夸夸奇谈,是本人实践心得,外行无法体会。寻龙,硝砂,纳水只为穴。好龙,好砂,好水,要得好穴才真。所以要寻穴,穴就在龙砂水的综合考虑中寻求。不得真穴,好龙好砂好水如同废物!千里江山一向间,虽得好穴,无得吉向也是空。七十二龙,每龙五度,过了三度为另一龙。因此,或以向差而不得富贵,或以向差而丢进火坑。所以葬地风水的原则精华在寻穴和立向。看了我这段看墓地风水的论述,你能领悟吗?墓地风水是很复杂的,在网上是无法准确判定的,只能有水平的风水师实地勘察断定。
宋代墓穴有什么特点啊宋代古墓有什么特点
宋代流行砖壁墓穴,石棺较为少见,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地区。宋人视死如生,墓室与生前所住的房屋一定有相同的雕刻与物品,因此宋墓多是仿木式建筑,有精美的花纹、文字雕刻。宋代,流行着一种奇特的葬俗,夫妇同葬一座双室墓,但双室之间用一道隔墙隔开,宋代文人苏东坡称之为“同坟而异葬”。宋墓造型如同房屋结构,窗户、大门、梁柱一应俱全,且墓壁上的花纹是仿木结构雕刻,这是宋代墓室的一大特点。
宋墓皆坐北朝南,有竖穴、斜坡和阶梯倾斜墓道三种,墓室多圆角长方形,但尺度何规模不及汉唐。砖墓中习惯用雕砖装饰,墓壁画精致典雅,所表现的也多为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此外,墓穴藻井顶,位于墓穴正上方,也是宋墓的典型特征,墓壁上多还雕刻有朝凤图,菊花和神仙草等图案,但墓壁雕刻在花纹上主要以莲花为主。比较而言,明清墓室结构较简洁,远没宋墓复杂,雕刻也主要以香草为主。
宋代陵前石雕像群的行列顺序一般依下列形式:华表一对,成六棱体,外表饰有浮雕图案;大象与人物一对,似取“吉祥”谐音;朱雀一对,朱雀也是想象中的禽鸟;瑞兽一对,带翼四足动物,以示尊贵;鞍马及人物两对,表示仪仗队伍;虎、羊各两对;番国使臣三对;文武大臣各两对,到此为至。再往下是神门内外的狮一对;镇陵力士以对、官人一对、内侍一对。其造型风格不同于前代,有明显的写实倾向,比较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宋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宋太祖永昌陵,是前期制度的典范,其雕像群中的大象为前代所没有;北宋中期的宋仁宗永昭陵,其人物雕刻比较修长,文臣武将都比较纤弱,而后期的作品则有些粗糙。这与当时发达的雕板印刷工艺使得雕刻工艺得以广泛使用有很大关系。
在对墓穴位置的选择上,宋墓有异于前朝,以帝王陵墓为例,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宋墓陪葬品多为当时的瓷器、灯盏等生活用品。从已挖掘的宋墓看,极少有金银手饰之类的贵重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