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沙溪古镇的介绍
沙溪位于云南省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远近闻名的石宝山就在这里。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沙溪作为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许是上苍对沙溪情有独钟,唐代以后,与沙溪坝一山之隔,位于沙溪西部的弥沙发掘了盐井,古称傍弥潜井,沙溪是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古镇的贸易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盐。盐井的开采,犹如锦上添花,为沙溪的发展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盐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沙溪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它位于沙溪坝子中央螯峰山熬头位置,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沙溪古镇寺登古街共有三个门——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西边紧靠熬峰山的无寨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西藏地区。经过寨门,一条狭窄、深长的古巷道悠然而来,两边残旧的古铺面悄然耸立在巷道两边。狭长巷道的尽头,是寺登的贸易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其中北部街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50米,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槐树。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这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整个街场四周商铺马店林立,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 寺登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古戏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筑,它位于四方街东面建筑群中央临街的位置,与西面兴教寺殿宇、寺门建筑成一中轴线,将古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从而为划定各类生意经营范围提供了实 沙溪古镇物标志。四方街西面的兴教寺有一个破损的石狮,它的身上有一个圆形小孔。据古镇上的老人讲,以前那个小孔里塑有大型红色木杠,上面有一盏巨大的防风雨的油灯,由寺登村民轮流值守,每天一户。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值守户往灯里加油、点灯,第二天早上再由该户熄灯,并交给下一户值守。这就是说,在以前茶马古道相当热闹的时候,无论刮风下雨,寺登四方街夜夜通明,寺登古镇不仅白天热闹,而且晚上也热闹。 漫步古街红砂石板,登上古戏台,看一看四方街铺面和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桥,到兴教寺感受各种流派佛教合而为一的寺庙,听一听沙溪洞经古乐,体会古老民族的古音乐的韵味,看一次白族传统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传统的肖拉者舞,听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调,尝一尝沙溪土特产地参子、松茸、羊乳饼,我们为茶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个完整的古集市而庆幸。 被誉为中国第二周庄的历史文化名镇沙溪,重放昔日异彩,具有江南风情的一河、二街、三桥、八景、一岛的人文景观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走进沙溪,迎面看到的是雄伟壮观的牌楼,在三里古街,也新建了两座古朴高雅的牌坊,牌楼、牌坊上分别刻着醒目的对联:开发古镇展千年情韵、建设新埠绘万代宏图;沙里陶金金耀千年名镇,溪中流彩彩溢三里古街;古街古巷古桥古树处处古迹,名宅名居名园名人赫赫名声。 在中国一代舞蹈宗师胡晓邦故居,精美的小白楼粉刷一新,故居里新辟了胡晓邦事迹陈列室。堪称极品的龚氏雕花厅已恢复原貌,满厅雕梁画栋,人物花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由一代国画巨匠朱屺瞻题写园名的乐荫园,假山、亭子、廊坊、小湖、喷泉一应俱全,置身园内“荷叶踏步”,就象置身图画里。 漫步垂直如线的三里古街,“天下第一古巷”的标牌赫然醒目,明清一绝的桥门洞,让外国游人一饱眼福。古色古香的老子号铺,油漆一新,张灯结彩,一面面小黄旗迎风招展,新开的商店有灯笼店、蟋蟀店、古玩店、汤包店、蟹壳黄店、工艺品店等数十个,经营的都是沙溪历史上的特色产品 沙溪古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气候宜人,无寒冬酷暑,四季景色各领风骚。因此,到沙溪古镇不必介意时节,但最好不要周末去,因为在滚滚人潮之中,很难领略古镇水乡的宁静秀美。 美食信息 沙溪的猪油米花糖、桃珍糕、盘香饼、涂松山芋等风味小吃、特产也远近出名 住宿信息 剑川最高档的宾馆是-剑川宾馆(县政府招待所),在县政府招待所中属于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环境很好,分南北两栋楼,标准间在南楼,普通间在北楼,普通双人间50元,四人间10元/床位,条件不错,人很少,房间很多,配有公共浴室。剑川宾馆距离汽车较远,可以花2元钱坐小三轮去。汽车站周围也有不少旅馆,条件一般,比较吵闹。 沙溪古镇目前只有一家客栈-古道客栈,寺登街83号,为白族民居,现重新装修过,环境非常好,真正的庭院式客栈,十分幽静,设施完备,主人赵时钟及其家人热情好客,十分健谈,价格20元/人
戏台的戏台概述
戏台简介
戏台从其木结构看,多在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上面则承受整个屋顶的重量,这种额坊的建筑形制,对需要开间较大的舞台是十分有利的。在元初的魏村、王曲戏台上,两侧后部三分之一处,设辅柱一根,柱后砌山墙与后墙相连,两辅柱间可设帐额,把舞台区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台两边无山墙,可三面观看。这类戏台,在山西稷山县马村金墓和侯马金墓中的戏台模型中可为佐证。至于前后台分割的帐幕,在洪洞广胜寺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元代壁画中可以看到。但这种建造方式,在元代中后期的东羊、曹公戏台上发生了变化,将两面山墙全部砌起,而观众也就从三面观看变成一面观看了。这种构造方式在明清以后的戏台上基本上得到了沿袭,只是把前台台面加宽,台口分为三开间。
各地戏台 江西宁都戏台始建于光绪二年,与“老官庙”南北相对,戏台为木质结构,分前后两台,前台为戏子唱戏时用的,后台为戏子化妆和住宿用的,总长约10公尺,宽15公尺。前台门柱上,有一木刻的阳体朱漆镏金楹联:“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戏台的顶上,悬有一朱漆描金的横匾:“声满歌楼”。戏台每年一般用三次,即演三次戏,一次是二月花朝节;一次是四月老官生日;一次是八月禾苗戏。每次演出多则一个月,少则半个月。演戏期间,四周的群众都会赶来,有的纯粹看戏,有的做生意,有的赌博,有的嫖娼,有的走亲戚无花八门,应有尽有,人山人海,酒店饭店天天客满,非常热闹。这每年的三次戏又叫“行份戏”,戏价来源于生男孩的,结婚的,生意发财的,各店摊派捐献的,赌博桌上的等等。唱戏的内容大都是湖南戏,每年都相同。有时,也会联合其它的地方举办一些活动,如,八月初,请宁都的戏班来唱采茶戏,纪念许旌真人。
江西景德镇乐平市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这里共有412余座古戏台,散布于全市各乡村,建筑时间从明清至当代,跨越500余年。乐平古戏台大致分为宅院台、庙宇台、会馆台、祠堂台和万年台五种,其中最多见的是祠堂台和万年台。管是哪种戏台,他们都具有相同的格局:均为传统的砖木结构,正面均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屋脊中央一律插有方天画戟,有的方天画戟插在彩瓷宝顶上,屋脊的两端分别饰有造型优美的鳌鱼,正面上方都有极挺拔的飞檐翘角,檐下悬挂着风铃铁马;戏台天棚中央是华丽的藻井。台上几乎所有的木构件上都雕刻有精美浮雕:琼花瑶草、祥禽瑞兽,游梁、随枋、三架梁、抢头梁、穿插枋上及牌楼各层之间,则雕刻了许多戏文。在这些戏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魁星点斗》、《九老天宫》、《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几种。 浙江宁波城隍庙戏台.过去庙中的除中大殿、后大殿各有一大戏楼外,两旁厢楼还各有两小戏台。今存的中大殿戏楼,为城隍庙的精髓。整个建筑的大小部件都饰有传统的朱金木雕,内容以戏曲故事为主。
温州古戏台作为“戏曲故里”、“南戏发祥地”的重要佐证,历史悠久,数量众多。仅永嘉县就有236处,其数量远多于仅存120座古戏台有“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美称的宁波市宁海县。日前,《温州古戏台》一书作为“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丛书” 之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温州第一本专门介绍古戏台的著述。 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金代戏台 。该戏台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戏台。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晋城市,距太原市三百多公里。境内多崇山峻岭,海拔均在1500米左右,高者逾2000米,著名的有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条山等山脉。悠久的历史给山西东南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精粹部分是大批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寺庙道观,使山西东南部地区成为山西省现存古寺最多的地区。
牛王庙戏台位于山西临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庙内。戏台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年)重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茸。现存戏台建筑为元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
戏台建在高1米余的砖砌台基上,面宽7.45米,进深7.55米,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独具特色,既有荷载能力,又具装饰效果。大斗分置于四角柱上,斗口设十字雀替承大额枋,额枋上四周施斗栱12攒,分补间和转角两种,五铺作,重昂重栱计心造,承托檐出与上部梁架,斗栱里转角处设抹角枋、抹角梁。井口枋之上施梁架斗栱,上承抹角枋组成斜方框形,抹角枋中心处设一垂柱,架起小型阑额,形成平面八角形屋架,中心悬雷公柱一枚,别扵藻井之趣。
戏台周身三面敞朗,仅后檐与两山后部砌墙,山墙约为山面总长的1/3。前檐和两山前部均露明,为早期戏台的固有形式。 江西会馆坐落在会泽县城江西街中段北侧,至今已有280多年历史,戏台、正殿、后殿三点连一线,构成会馆的主体。其中,古戏台堪称云南古建筑中的精品。门窗共计22扇,精雕细刻,结构严谨,上百年风风雨雨,依旧结实坚固。戏台上方的福、禄、寿三星相传是用三节火柴雕凿而成。其次,会馆内的真君殿、东西偏殿、观音殿等建筑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也均堪称一绝。整座会馆是会泽县城内会馆寺庙建筑的代表,堪称会泽戏台之最。
云南沙溪古镇古戏台始建于清代,为三层楼魁星阁带戏台结构,前台后阁,结构独特,飞檐叠角,14个飞角凌空射出,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真想不到在这交通闭塞的乡间,竟有这般华美精致的戏台。古戏台占据着四方街正东的位置,正对着西面的兴教寺。登上古戏台.沿着陡峭的木楼梯,二层有剑川出土的文物展览,三层魁星阁。 安徽祁门古戏台,在中国戏曲舞台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明清以来各个时期遗存的11座古戏台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台史及实物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艺术的造诣和成就。祁门古戏台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村、文闪河流域,历史上这一带文风昌盛。古戏台作为一种演出场所,不仅有娱乐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维系宗族的血缘关系,徽州人讲究忠孝节义、尊祖敬上,演戏时打开享堂的隔门,可与祖宗同乐,使人感到宗族的荣耀;另一方面体现出宗族的威严。祠堂是执法的场所,通过演戏既处罚了违法和触犯村规民约的族人,由他们出资请戏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古戏台主要设置在祠堂内前部,与享堂相对,这是有别于其它地区戏台设置的典型特征之一。戏台分前台和后台。前台明间为演出区,次间为文、武场乐间,稍间为回廊,两侧廊庑设有观戏楼,戏台正立面及构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纹饰,使人感到优美、恬静。
安徽较典型的古戏台为:馀庆堂古戏台、会源堂古戏台、敦典堂古戏台、嘉会堂古戏台。
馀庆堂古戏台位于新安乡珠林村,约建于清咸丰初期(1851-1853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戏台为赵氏宗祠馀庆堂的组成部分。馀庆堂前进建成戏台,祠堂的大门就是戏台的后台,人若进祠,须低头从台板下穿过。天井两侧是观戏楼,与主戏台连成一体。戏台的建筑工艺非常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祠堂坐西朝东,戏台则坐东朝西,祠堂面积504平方米,其中戏台和观戏楼占地面积136平方米。戏台的墙壁和板壁上,留有各个时期的戏班艺人到此演出的题壁墨迹。
会源堂古戏台坐落在闪里镇坑口村。会源堂乃竹源陈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是该祠的一大特色。前台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厢室一个,为乐队伴奏处。台前设有石雕拦板,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性较强。两侧廊式看台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装斗拱。檐枋、柱台、斜撑均雕有精美纹饰和人物饰件。天井以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
敦典堂古戏台是村中陈氏宗祠敦典堂的一部分。宗祠坐北朝南,由门楼、戏台、天井、享堂、寝堂组成。建筑总面积340平方米,戏台、天井、廊庑面积170平方米,其中戏台面积86平方米。戏台底层以活动短柱支撑台枋,上覆以台板,为可拆活动式戏台。二层前台为演出区,正中顶部设有穹形藻井(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扩音设备),后台两侧各设一厢室,为乐队伴奏区域。明间额枋上刻有“五福捧寿”及其它装饰,柱头、斜撑、雀替、梁驼、平盘斗、柱础浮雕极尽雕刻之能事。嘉会堂古戏台坐北朝南,共三进三开间。祠堂建于清同治年间,现存前进古戏台及后进寝堂部分。祠堂占地面积为505平方米,由门厅、戏台、边廊楼上厢房、前天井、耳门、享堂、后天井、寝殿、楼上堂等组成。该祠属于徽州传统的祠堂与戏台相结合的范例之一,整个地坪除天井及阶沿石地坪外,其余的大部分为方砖地坪或大地板。该祠主门从南面入内,前檐柱外用砖墙封护,大门设在檐柱中列护砖墙上,并有水磨砖及青石门框,设门楼。从大门进入即为戏台部分,也即门厅部分。台柱除借用祠堂本身结构主柱外,另根据台面设置需要附加了短柱支撑台板。整个建筑朴素大方,马头墙高翘,显得端庄怡人,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独有的特色,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东坝戏楼,位于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胥河北岸。原系东岳庙的前进建筑,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三面环墙,一面观戏。该戏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戏台,下层供戏班住榻。戏楼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高11.5米,硬山顶。面积为159平方米。台上中间,利用立柱隔成前后台,前台演戏,顶设八角形藻井,后台化妆。天壁朝外上悬“柱岳擎天”横匾一方,两旁有墨绿色的楹联,横匾及楹联均系晚清解元、高淳著名书法家王嘉宾所书。正台两侧,靠倚柱用木板隔出两个子台,左台供乐队演奏,右台供上宾观戏。前台柱左右枋下之“斜撑”,雕成倒置的凤凰及太狮少狮图,造型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戏楼前有前低后高的斜坡式广场,占地面积为一千六百余平方米,可容观众数千人。
明清两代,苏州地区由于昆剧的兴起和发展,演出场所除上述瓦舍勾栏外,凡行宫官署、园亭山庄、会馆公所、第宅厅堂、神祠庙宇、茶肆戏园和船舫田头,都有戏曲班社的演出活动。演员活跃在红氍毹上、固定戏台或临时性、半临时性戏台上,众采纷呈,盛况空前。
康熙、乾隆南巡,驻跸织造府,在行宫中建有歇山顶戏台、看戏殿、内外戏房。太平天国忠王府内亦设有戏台多座。李鸿章付其弟鹤章书中云:忠王府内“花园三四处,戏台二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忠王府内梨园小班曾于此开台。官署宴会演剧亦成常例,除织造府设有戏台外,大都在厅堂平地演出。名士大吏宴乐,也经常由家乐或延戏班在厅堂演出。据明刊剧本插图,主席设在屏门前面,厅堂中铺上红毡作为演出区,音乐场面设在红毡侧面或轩前,脚色上下仍保持着左上右下的上下场门,后人称舞台为“红氍毹”即源于此。向负盛名的苏州园林山庄,亦时有演出活动。如明范长白家班即活动于天平山庄。清初拙政园为吴三桂婿王永宁所居,筑有戏台,尤侗等曾赴宴观剧。晚清拙政园西部归张履谦所有,除在遗存的明代大厅内备有临时搭卸的戏台外,并筑有额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卅六鸳鸯馆”的鸳鸯厅,常于此拍曲演唱。厅四角设有耳室,兼具出入通道和更衣、侍应之用,殊为罕见。 闽浙两省交界的福鼎叠石乡拥有多座古戏台。由于位处两省交界,所以这里的古戏台既留有福建戏台的特征,亦受邻省浙江的影响,它们向我们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戏曲文化“移步不换形”的靓丽俊美。其脉脉风韵,让人们为之陶醉酩酊。
叠石乡现存的几座古代戏台均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均建在宫庙之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建造在宗祠中的戏台。究其原因,与当时家族财力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浙江省泰顺,具有比较强的经济实力的家族,往往单独拥有戏台。而毗邻的叠石乡由于经费不济,只好多个家族共同出资,将戏台营建在公共建筑——宫庙之中。这样,不仅能建起一座比较像样的戏台,而且常年请戏班演出的经费也可以得到保证。
叠石现存的古代戏台共有的另一个特点是:乡间戏台的修建,台口多与村里的本主庙相对应。这是源于一种风水观:台口面对神庙,可以避免风雨侵扰神台,也隐喻演出的娱神功能。经过时代的变迁,戏台的功能已衍化成了乡村礼俗与民间歌乐互融共生的文化空间。
建在宫庙内的戏台与宗教也有着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叠石乡苍边、库口、车头村古戏台均坐落在杨府宫中。大凡民俗节令,这些地方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听戏、观灯、对调子,热闹非凡。早些时候,一般都要在杨府爷五月十八生日这天邀戏班演出,目的是请杨府爷看戏,通过“娱神”来祈求风调雨顺。
叠石乡古戏台的屋檐均做成歇山式,显得很庄重。细部装饰主要表现在柱头斗拱和藻井上,柱头科斗拱大多有纹饰,多为吉祥花草和瑞兽。叠石乡古戏台藻井有两种做法,苍边村、库口村古戏台的藻井是运用八面斗拱层层叠涩,斗拱多达八层。苍边村古戏台藻井,在其中四井首层方位,出露的四个斗拱柱头上雕有八仙形象图案,每个柱头各雕两个一组,雕刻精美、形象栩栩如生。库口村古戏台藻井一、二层斗拱连接处嵌有一对花篮瑞草木雕。而车头村古戏台的藻井是叠五层斗拱,然后顶上做成平顶式,平顶略施花格。据传车头戏台的藻井上还施有精致的“八仙”彩绘,虽经文革破坏,但至今仍有部分彩绘隐约可见。其中部分花格中还发现书有苏轼《前赤壁赋》的残词片段,但多数花格人物、花草形象已模糊不清。
太仓市沙溪古镇的资料或图片
我在沙溪住了几年,特产猪油米花糖,
1、曹逵:明代云南副史
字殿中,号沙溪,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后任御史。因纠宰臣汪宏不法而被谪随州判官,为官期间不畏权贵,不爱钱财,带领州民抵抗洪水,人称“绝顶曹”,因政绩优而进南京入工部事事,后迁广州知府,顺德承赵某向其行贿遭到拒绝,并受到制裁,曹逵因此受御史相某诬告,但由于其治迹佳而被提升按察副史,治兵临安。曹逵一生清贫,晚年辞官回乡后,里人以其名号立为乡名,故沙溪得名于此。
2、韩吉廷:太平天国监军
乳名吉,太仓沙溪人,住镇北横沥河西,幼丧父母,孑然一身,由族嫂抚养长大。清咸丰十年(1860年)夏,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部攻克江南,不但丹阳、常州、宜兴、无锡相继荡平,且占领苏州。信息传至沙溪,人心惶惶。镇上士绅准备筹粮饷犒师,而解饷无人。韩闻之,自告奋勇,愿肩此重任,众亦同声鼓励。韩领饷,绕道至苏州城北,进行犒师,得见忠王。韩要求参加太平军,忠王立即允许,从这时起,韩始取名吉廷。随后韩转战于苏州、昆山、太仓、常熟等地,屡建功勋,渐次提升至监军。
沙溪镇纳入太平天国版图后,每年冬季纳粮应征,其中唯龚、范二户士绅拒交,韩不得以拿下法办示威。龚、范二人恨韩入骨,待机报复。韩于太平天国失败后,剃发易装,匿居于沙溪乡下,龚、范得知后,密报太仓州官,遂被捕入狱。韩遭贪官恶吏百般威逼勒索,受尽了折磨,被害于本城州桥上,家产也被抄没。韩墓在沙溪北横沥河东,北道院附近。
3、刘师竹(1874---1934)沙溪中学创始人
名 经,字师竹,太仓市沙溪人。1874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897年为秀才,1901年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校,毕业返回故里,从此进入了教育界,致力于教育事业。于1904年创办沙溪镇初等小学堂,在1914年经申请批准创建太仓县立高等小学堂。校址设在当时的南道院,也就是现今沙溪中学校址。刘老任第一任校长。
1921年县举办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调刘老为所长。刘老择善用人,如请肖墉臣为教务,聘蒋平所、王兰亭授国文,李虎臣授读经,李石鲸授理化,陆佐霖讲农业,王君麓授国语,龚均如讲教育等,以上诸君都属一时之选,学有专长。并请学界名人到校讲学,又率学生外出参观,增长知识。在经济方面,以勤俭办校为责,爱校如家,廉洁奉公,深孚众望。1923年师范改组,刘老离职时,节余经费千元有余。后将余款捐赠公园,建造四面厅一座。而建筑物上既无叙述,更不留名,显得刘老胸怀坦荡。
1923年刘老复任太仓县立高等小学校长。1927年调任县教育局督学。任职期间,终年在外,巡视各校,不辞劳苦。
当时太仓县内仅有一所中学。刘老见各乡镇有志升学者不甚便利,便创议在沙溪镇建一中学,取得各界人士赞同。遂请命于县。但县当局以教育经费不足为由置之不答。刘老独立自任,不畏困难,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得到各方赞助,购地兴工,规划建造。半年后,七开间新校舍落成。
1934年,刘老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竟染病不起,卒于当年,享年六十。
4、胡端行(1888---1946):太仓留美学生第一人
原名胡殿楷,号粹士,太仓沙溪人,清光绪十四年生。童年就读于沙溪小学堂,学业优良,当时清政府洋务正兴,萌生“非精研科学无以应进”的思想,于宣统元年(1909)年赴上海健行公学学习,后入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攻读,品学兼优,为该校监督唐文治器重,被部派留学美国。于民国二年(1913年)春入俄亥俄大学攻读电机工程,成为太仓第一个留美学生,三年后获硕士学位回国。民国十四年,奉交通部令,参加接收青岛胶济铁路,任该路机务处厂务科科长。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任交通大学教务长,工程院院长。民国二十六年,太仓沦陷,驻太仓日军曾要挟他回太仓主持县政,遭到拒绝,他随交通大学沪校迁入法租界。抗战胜利后闻其子在缅甸前线殉职,十分悲愤,促使喉结核病发作,医治无效,于民国三十五年逝世,时年59岁。
胡端行对社会事业热心躬行,曾囊助太仓建造两座电厂,并兼任两厂工程师,在战乱时期曾联络县士绅筹款赈灾。
5、吴晓邦(1906---1995):原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新舞蹈艺术开拓者和实践者
原名吴祖培,字启明,沙溪人,1916年入东吴大学附中,1919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1935年三赴日本学习音乐、舞蹈,随高田苗子、江口隆哉、宫操子等学习古典、现代芭蕾,因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而改名吴晓邦。
1931年秋,在上海开办第一所现代舞蹈学校,1935年举办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个人舞蹈作品发表会,此后一直投身于新舞蹈的创作、表演与教学之中,先后创作演出《游记队员之歌》、《义勇军进行曲》、《丑表功》、《饥火》、《思凡》等一百多个作品。
解放后,任中央民族学院文工团团长,对曲阜孔庙祭祀乐舞、苏州道教乐舞、江西傩舞等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研究,1957年创立天马舞蹈工作室,《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开山》等作品得到广泛好评。
1982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硕士、博士导师,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舞蹈史论专业研究生。吴晓邦同志曾任第二、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全委、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主要著作有《舞蹈新论》、《舞蹈论》、《吴晓邦论艺录》、《舞蹈学研究》等。
6、陆京士(1907---1982)
又名陆之镐,太仓沙溪镇人。民国14年初中毕业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继而考入上海邮政管理局为邮务生。后参加国民党,拜“青帮”大流氓杜月笙为老头子,得到杜的器重,出任全国邮务总工会主席,中国劳工协会理事长,上海市总工会筹委会常委,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执行委员,南昌行营参议等。民国21年,协助杜月笙将门徒结成团体,建立“恒社”。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由戴笠、杜月笙组织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后改称忠义救国军),任第一支队少将司令。上海沦陷后,随国民党去重庆任社会部组训司司长。抗战胜利后,历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长、社会部驻京(南京)沪特派员、农工部副部长、《立报》社社长、上海“工人福利会”主任委员、立法院立法委员等职。在太仓,曾任励志社社社长、太仓银行、利泰纱厂、娄东中学董事。解放前夕去台湾,继续在国民党中央任职。1982年12月,病故于台北。
7、龚树模(1915--- ):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
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太仓沙溪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私立大同大学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抗战期间在该所昆明凤凰山天文站工作,1946年复员返宁。1948年初赴美国进修,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密歇根大学求学,获天文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53年秋回国,一直在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研究,1995年退休。曾任该台研究员、恒星室主任、副台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文学报主编、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等职,多次参加国际天文活动,1985---1986年为迎接哈雷彗星每隔76年的回归期,担任中科院哈雷彗星观测研究协调组负责人,并获1990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龚树模还曾担任过江苏省政协常委。
8、吴之非:(1929--- )《解放军报》总编辑
男,1929年出生于沙溪,江苏常熟人。1945年毕业于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二校,后曾在华中建设大学、山东大学学习。历任新华通讯社鲁南分社、《鲁南时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新华通讯社支社记者、编辑。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前哨》副总编辑、《人民前线报》编辑、《解放军报》评论处副处长、处长、总编室主任、总编辑。1985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主席。著有《漫谈评论写作》等。
9、龚堡(1936---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长、研究员
太仓沙溪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历任中科院动力研究室、力学所研究员、助研室副主任、中科院651设计院、国防科委总字815部队助研室副主任。1977年后任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助研、副研、副所长、所长。1984年后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研究员、副院长、院长。1982年被选为中央12大代表,1993年任北京市政协第八届常委,1998年被选为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常委。
10、顾阿桃简历
女,江苏太仓人。1916年10月出生,196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盲。
建国前,纱厂童工,资本家奶妈、种田。建国后,在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务农。1964年10月,中央工作组在洪泾大队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其成为全国“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典型。
1963年3月,任太仓县贫下中农协会委员;1966年10月1日国庆,顾阿桃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67年5月,《人民日报》连续报导洪泾大队“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经验。1968年3月,任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常委、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太仓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太仓县沙溪公社洪泾大队党支部委员;1969年4月,为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0年12月,为省五次党代表,当选为省委五届委员;1975年1月,为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11月,恢复社员身份;1993年3月,为中共太仓市沙溪镇党员代表大会代表。
1994年1月病故。
11 ,张雨豪
1991年出生,太仓人双凤人,在沙溪短住过几年,当代知名画家,行为艺术家,开创抽象思维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