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各表示什么?
“十二地支”表示如下;
1子是兹,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2丑是纽,既萌而系长;
3寅是移,指物芽稍吐而伸之移出于地;
4卯是冒,指万物冒地而出;
5辰是震,物经为动而长;
6已是起,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
7午是仵,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8未是昧,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暧昧;
9中是身,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10酉是老,万物老极而成熟;
11戍是灭,万物皆衰灭;
12亥是核,万物收藏皆坚核。
【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为十二支。
【定义】木星轨道被分成的十二个部分。
【背景】在夏代就有了十天干的记日法,而商代,也出现了十二地支纪日,商代还没有发现十二兽纪年法的使用,这说明十二兽记年法形成于 商代之后,同时也说明十二地支早于十二兽,十二兽的起源与十二地支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应生肖】1鼠 2牛 3虎 4兔 5龙 6蛇 7马 8羊 9猴 10鸡 11狗 12猪
天地十二支干分别是哪些?
“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是对应的,甲对应子、乙对应丑、癸对应酉。然而其中天干比地支少两位,所以,天干先循环,甲对应戌、乙对应亥,接下来地支在进行循环,丙对应子。当甲子再一次相遇需六十年以后,也就是常常说的六十年一个甲子。
扩展资料
“天干地支”的来源:
天干地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意于树木的干和枝。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古代纪年历法。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地支
百度百科-天干地支
地干十二支分别代表什么
需要说明一下,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配合,依次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这就是六十甲子,用来纪年,同时也可以纪月日时,每年12个月,正月为寅月,每天12个时辰,23时到次日1时为子时(所以半夜叫子夜,中午叫中午,小时比时辰段,所以叫小时)。年月日时,每一部分都用干支表示,就是八个字,你出生的时辰用干支写出来,就是你的八字。
为什么八字能算命呢?因为干支在古代与五行联系到了一起,比如东方甲乙木。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所以五方、五色、四季、五脏六腑等等都会与五行有所关联,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一定是与阴阳或八卦联系上了。只要对应上了阴阳五行八卦,就能卜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