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的基本要领?
用墨要整体,一般讲,“浓破淡”较融合,而“淡破浓”由于生宣纸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尤其是浓墨八成干时再用淡墨或清水去破,这样,先画的就比较清晰。
当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效果。 画一幅画要有整体设计,墨色要注意黑、白、灰的安排。黑,就是浓墨,灰是淡墨,白是白纸,是空间。
人群中的留白和白纸空间要呼应好。还有一点切不可忘记,线的疏密变化也会造成灰的效果,线面搭配要合理。尤其画面人物众多时,更不要在局部过多地找小变化,要在一组一组中找大的对比。
扩展资料
水墨画发展到元代时风靡一时,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倪云林都是手屈一指的水墨画大家。
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是根据其早年居常熟虞山及晚年生活在富春江一带,经常观察,实地体验虞山、富春江沿岸,风、雨、阴、晴、朝、暮的变化,经过细心揣摹,精心研习董源和巨然的山水画作品,去粗取精,师法自然,又经匠心独运创作出来的。
此图林木苍秀,山头多矾石叠垒,用披麻加斧劈皴,几近虞山一带的奇险苍秀之景,历时七年才完成,将富春江一带秋天的瑰丽景色,尽收图中。你看,起伏的峰峦,萧疏的林木,平滩浅水,坡石沙洲,安排的疏密有致;`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掩映其中,水汀渔港,小桥渔舟。
溪山深处,清泉飞泻,真有“人随景移,景随人迁”之感。用笔焦渴老辣,用墨浓重而极富神采,无怪乎王原祁叹到:“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几百年来,神采焕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墨画
水彩画的作画方法和步骤是什么?水彩画的用笔技法有哪些?
画水彩讲究一定的绘画步骤,步骤错了是画不好的水彩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水彩画的一本步骤:
(1)观察了解对象,这是在作画前很重要的,在全面、充分的理解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胸有成竹”再开始描绘。
(2)用铅笔起稿,画出大体位置和轮廓,注意构图、画面的主次关系和大体明暗关系,为下一步色彩造型打好基础。
(3)轮廓画好后,开始上大体颜色。要求从整体着眼将对象的基本明暗色调及背景用大色块铺起来,要时刻注意基本调子的正确性,大体明暗对比的正确性。用笔要胆大,从浅色入手。在大体设色基础上,下一步进入深入理解和表现工作,在这里不能抓住局部不放手。要与整体关系相互联系比较。抓住明暗结构的关键部分,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色彩的感染力。在处理背光和受光面,用色宜薄,水分用足些。在画最深处或在部分加工时,调色水分宜少,以干画法为主。
(4)细致刻划这是最后阶段的工作,部分作重点处理。不是做普遍加细工作,用笔、落笔要审慎,检查一下整体效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必须减弱。但对个别地方,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题下,为保持水彩画特有韵味,尽量少改或不改。使其充分体现水彩画特点。总之,要注意提炼取舍,不能平均对待,把对象充分的表现出来,这幅作品才算完成。
水彩画的用笔技法
水彩画与我国的水墨画技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用笔也是如此。首先用笔宜大不宜小,不能用细小的笔触,一点点的去描绘,这样容易画得琐碎,只有在局部细小的地方,可用小笔作细致刻划,执笔可在画笔下半靠近笔头处。如画大面积色块,天空、地面等都适用大笔来画,执笔不能太低,应执在画笔上半部。水彩画在注意明暗结构同时,还特别注意水分的适用,利用水与色的相互渗化,给人以舒畅、淡雅的感觉。水彩画用笔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刷大面积色块需用一支阔的吸水好的平扁笔,由上而下横涂纸面,使第二笔和第一笔的颜色重叠一点。涂时用笔要长、轻、稳、仔细。
2.贴一般多用侧锋,饱蘸水色,看准结构,轻轻贴上几笔,以求色彩丰富,落笔有虚有实。
3.拖卧笔把笔触拖得较长,露笔锋,带“飞白”一般用来画树枝,头发特征等等。
4.点用笔尖或笔肚,在画面按出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点,点的时候要注意疏密变化。一般用来点树叶等。
5.扫把笔的水色吸干,使笔锋散开,使笔的侧面能接触纸头,动作要轻快,这样可以做到所需要的粗糙效果。适用于画枯石、枯树和动物皮毛。
6.洗在水彩画中称“洗涤法”。把笔洗净并吸干水分,趁画面未干时,吸去被洗部分的水分和颜色。这称为湿洗。在作品完成干了之后,为改正各种缺陷,这称之为干洗,这些方法适应表现烟雾、蒸汽、高光和流水等。
7.刮用笔杆或小刀刮出线条来。如需深线,则趁湿用笔杆刮。如在深色上需画淡色的线条,必须等底色将干还没干时用小刀或笔杆刮。这种方法适应表现淡色或深色的细树枝、杂草等。
水彩的表现特色:
水彩画是用水调合水颜料在画纸上进行渲染、描绘的一个画种。它具有透明性强的特点,给人以淡雅、轻快的感觉。因此,水彩画特别讲究水份和时间的掌握,水少干枯,水多混糊。因而要根据季节、天气和具体对象而定,同时,水分的运用也离不开时间的掌握,一般画大块平面涂色和背景等用水宜多,而玻璃瓷器与表面细致的物体用水宜少。由于水彩画形式单纯质朴,又接近于中国的水墨画技法,有机的和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相融合,多年来它成为学习彩色的一个最好画种。
水墨画的技法
用墨要整体,一般讲,“浓破淡”较融合,而“淡破浓”由于生宣纸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尤其是浓墨八成干时再用淡墨或清水去破,这样,先画的就比较清晰。当我们熟悉了这种方法之后,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其效果。 画一幅画要有整体设计,墨色要注意黑、白、灰的安排。黑,就是浓墨,灰是淡墨,白是白纸,是空间。人群中的留白和白纸空间要呼应好。还有一点切不可忘记,线的疏密变化也会造成灰的效果,线面搭配要合理。尤其画面人物众多时,更不要在局部过多地找小变化,要在一组一组中找大的对比。
积墨
积墨为了使画面厚重,一次用墨不够分量,可反复加强。积墨积在什么地方好呢?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在结构素描中讲过,光影素描浓缩于粗线之中,这种浓缩的光影,是积墨最好的方法,但不可一律乱加,尤其结构凸起的地方不能积墨。 画一个单人时,尽量少用积墨,必要时,应积在前后物体形成空间的地方。画面人物众多时,墨应积在人与人形成的空隙中,大面积积墨要有形状,或方形,或三角形,不可太规则。
积墨时,不可太平均,画面上要保持几块第一遍水墨原始痕迹,或者说是在凹进去的地方积墨方显厚重。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好这一技法的应用。
淡墨
淡墨以透明、干净为主,要保持笔与笔之间形成的水印。淡墨要与浓墨呼应、对比、相互依托,同时保持它自有特色。
用淡墨最好是用研的墨,而不能用墨汁,否则没有笔痕的力度。淡墨是墨韵的主要成分,水太少画面会干燥,水太多又会烂掉,要做到淡墨润而不烂,同时还要和空白、白纸、浓墨的对接、呼应,方可造成黑、白、灰和谐的整体。有时单独用淡营造阴雨、雾气、冰雪的气氛,更能发挥它的特长,妙不可言。
淡墨里最忌混进红色,尤其脏水,不能作为淡墨用水。在淡墨上积墨,只能一遍比一遍更重才好;否则淡墨上置淡墨或置上淡颜色都会破坏它的性能,易发闷、显脏,失去透明感。 (一)皴法
在山水画史上,凡有巨变,多由皴法所致。皴法是一种用笔墨的方法,专用于描绘山、石的脉络和质感,也以此表现近树主干的皮纹和质地。盛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构斫之法”。唐代山水自此开始,出现皴法。这些山水画家主要集中在关陕一带,他们的山石线条以方硬工稳为主,完全取决于对当地地貌的感受。这在传为唐代的山水卷轴画和墓室壁画中的配景可略见一斑。北方的山水画风一直吹拂到五代南唐,因此,南唐翰林图画院的山水画风与北方没有大大的差异。董源由于掌理皇家林苑,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他用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了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反映了土质山疏松平缓的地貌特征,意向平和沉静。因这种线条随意性极强,长短参差不齐,轻松自然,犹如披麻(散开的植物麻),故以此名。披麻皴长短参差不齐,长者即长披麻,短者为短披麻。董源在皴法上的创新不知启迪了后世多少江南的山水画家。
(二)造型
董源的山石造型不作峭拔险峰,多作平峦缓坡。坡上高木成林,坡下溪流成河,渔者、渡客等星星点点,饶有生机。远景的山峦顶上聚集着成片的矾头,即垒叠的巨石,形同矾石的结晶体,一簇簇的苦点区分出各个矾头的外形,平列展开于画面上。
(三)构图
以平视为主,略带俯视,景深较大,多取横向的全景式布局。现存与董源画风相关的古画多属长卷。
(四)植被
董源笔下的植被是构成其密体山水的基本要素,得自江南实地实景。北方由于气候干燥和山脉多石,浮土上的林木与裸露的岩石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江南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草木极易覆盖在以土质为主的群山之表。
(五)意境
董源的山水画意境注重乡野间的生活气息,饶有情趣,与李思训讲求展示道家仙境的山水画迥然不同。
董源山水画法有两类,“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可见他既能作水墨意笔,又长于青绿山水。今在传为董源的画迹中可略见他的小青绿手法,如《龙宿郊民图》轴。
董源才艺广博,还兼工人物、龙水、牛虎等画科,当时有不少权贵之家请董源绘龙水屏风,享誉颇久。可惜他在这些画科方面的造诣已无画迹可寻,我们只能把焦点聚集在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上。
请给我水彩画的最基础知识
1、干画法和湿画法
干画法是一种多层画法。用层涂的方法在干的底色上着色,不求渗化效果,可以比较从容地一遍遍着色,较易掌握,适于初学者进行练习。表现肯定、明晣的形体结构和丰富的色彩层次,是干画法的特长。
干画法可分层涂、罩色、接色、枯笔等具体方法。
层涂:
即干的重叠,在着色干后再涂色,一层层重叠颜色表现对象。在画面中涂色层数不一,有的地方一遍即可,有的地方需两遍三遍或更多一点,但不宜遍数过多,以免色彩灰脏失去透明感。层涂象有色下班重叠,事先预计透出底色的混合效果,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
罩色:
实际上也是一种干的重叠方法,罩色面积大一些,譬如画面中几块颜色不够统一,得用罩色的方法,蒙罩上一遍颜色使之统一。某一块色过暖,罩一层冷色改变其冷暖性质。所罩之色应以较鲜明色薄涂,一遍铺过,一般不要回笔,否则带起底色会把色彩搞脏。在着色的过程中和最后调整画面时,经常采用此法。
接色:
干的接色是在邻接的颜色干后从其旁涂色,色块之间不渗化,每块颜色本身也可以湿画,增加变化。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表现的物体轮廓清晰、色彩明快。
枯笔:
笔头水少色多,运笔容易出现飞白;用水比较饱满在粗纹纸上快画,也会产生飞白。表现闪光或柔中见刚等效果常常采用枯笔的方法。
干画法不能只在“干”字方面作文章,画面仍须让人感到水分饱满、水渍湿痕,避免干涩枯燥的毛病。
湿画法可分湿的重叠和湿的接色两种。
湿的重叠:
将画纸浸湿或部分刷湿,末干时着色和着色末干时重叠颜色。水分,时间掌握得当,效果自然而圆润。表现雨雾气氛、湿润水汪的情趣是其特长,为某些画种所不及。
湿的接色:
邻近末干时接色,水色流渗,交界模糊,表现过渡柔和色彩的渐变多用此法。接色时水分便函用要均匀,否则,水多向少处冲流,易产生不必要的水渍。
画水彩大都有干画、湿画结合进行,湿画为主的画面局部采用干画,干画为主的画面也有湿画的部分,干湿结合,表现充分,浓淡枯润,妙趣横生。
2、水分的掌握
水分的运用和掌握是水彩技法的要点之一。水分在画面上有渗化、流动、蒸发的特性,画水彩要熟悉“水性”。充分发挥水的作用,是画好水彩画的重要因素。
掌握水分应注意时间、空气的干湿度和画纸的吸水程度。
时间问题:
进行湿画时间要掌握得恰如其分,叠色太早太湿易失去应有的形体,太晚底色将干,水色不易渗化,衔接生硬。一般在重叠颜色时,笔头含水宜少,含色要多,便于把握形体,以可使之渗化。如果重叠之色较淡时,要等底色稍干再画。
空气的干湿度:
画几张水彩就能体会到,在室内水分干得较慢,在室外潮湿的雨雾天气作画,水分蒸发更慢。在这种情况下,作画用水宜少;在干燥的气候情况下水分蒸发快,必须多用水,同时加快调色的作画的速度。
画纸的吸水程度:
要根据纸的吸水快慢相应掌握用水的多少,吸水慢时用水可少,纸质松软吸水较快,用水需增加。另外,大面积渲染晕色用水宜多,如色块较大的天空、地面和静物、人物的背景,用水饱满为宜;描写局部和细节用水适当减少。
3、“留空”的方法
与油画、水粉画的技法相比,水彩技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留空”的方法。一些浅亮色、白色部分,需在画深一些的色彩时“留空”出来。水彩颜料的透明特性决定了这一作画技法,浅色不能覆盖深色,不象水粉和油画那样可以覆盖,依靠淡色和白粉提亮。在欣赏水彩作品时留意一下,会发现几乎每一幅都运用了“留空”的技法。
恰当而准确地空白或宛浅亮色,会加强画面的生动性与表现力;相反,不适当地乱留空,易造成画面琐碎花乱现象。着色之前把要留空之处用铅笔轻轻标出,关键的细节,即或是很小的点和面,都要在涂色时巧妙留出。另外,凡对比色邻接,要空出对方,分别着色,以保持各自的鲜明度。有的初学者把不必要的空的形状空了出来,然后顺沿轮廓涂描颜色,还有的把该空的地方顺沿轮廓空得很死、太刻板,失去生动感。空的既准确又生动,是技巧熟练的体现。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就会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