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是不是不能乱建的?华表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解读
天安门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去北京的话,不管有事没事,只要有时间的话,都会去天安门前逛一圈,在天安门前,有一个很有标志性的建筑物,那就是华表,华表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有着很久远的历史,那么华表的作用是什么?
说到上古帝王,人们就会想到尧舜禹汤,而华表据说就是诞生在尧舜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时期,尧帝设立了诽谤之木,这就是华表的原型,后来的华表基本上都是和尧帝时期的诽谤之木的形状差不多,后来也被称为“桓木”或者“表木”。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华表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进入封建社会后,华表也有了不一样的含义。
现代人们普遍认为,华表一开始就是“路标”,史书记载了尧帝时期用诽谤木置放在路边,用来指示方向,还有意见箱的作用,就是在柱子上刻字,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后来邮寄点也用华表来做标识。再加上华表历史悠久,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华表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文化具现的一种表现形式。
天安门前的华表,建造于明初永乐帝时期,距今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一般是建筑在大型宫殿和陵墓前面,所以华表是不能随便乱建的,尤其是对于古代人而言,对于风水之说十分信服,再加上后来华表的装饰越来越繁琐,代表的意义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华表还有镇宅的作用,因此古人对华表的修建和放置也是十分慎重的,不过现代华表没有那么正式了,但是想要公众场合随意建华表,也是不现实的。
介绍一下华表的知识。
天安门内的一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天安门门外的一对华表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望君归”的思想意识,倒是与华表最初的“诽谤木”的意思有些相似.
天安门前原有两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的起源很久远。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
也叫“华表木”。据古籍《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
木立之于朝。”到了汉代,“华表木”就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因这
种标志远看像花朵,所以称为“华表”,汉代还在邮亭的地方竖立华表,让送
信的人不致迷失方向。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成为桥头和墓地等设置的小型装饰
建筑品。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虹桥两端就画有两对
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神态生动各异。卢沟桥两头也有华表四座,高
4.65米,石柱上端横贯着云板,柱顶有莲座圆盘,圆盘上雕有石狮子,庄严秀美,气势非凡.唐高祖李渊献陵和高宗李治乾陵前装饰的石柱华表,雕刻工艺精巧,造型美观.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建立的两对华表,巧妙点缀了整
个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如今天安门内外的两对
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顶端承露盘上的蹲兽,栩
栩如生。天安门内的一对华表名曰“望君出”,是提醒皇帝应该出宫去体察民情。
天安门外的一对华表叫“望君归”,是呼唤皇帝应该赶快回宫处理朝政大事。“望君出”和“望君归”的思想意识,倒是与华表最初的“诽谤木”的意思
有些相似。
华表有着怎样的建筑形态和特点?
关于华表,须说一说它的历史:华表在我国有很悠久的历史,最早是在尧舜时代,但那时的华表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形似桔槔”(《古今注·问答释义》),叫“诽谤木”。据《淮南子·主术训》上说舜在各交通要道设立诽谤木,让人民书其善否于木上,以表王者“纳谏”。由于此木立于街道口,因此也成了一个标志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路标作用也就更大。秦始皇废除诽谤木,统治者变得独裁专制起来。汉代恢复,但已不是用来纳谏,而是叫“桓表”,“旧亭传于四角面百步,筑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柱出,高丈余,贯柱四出”。后来“桓表”改名“华表”,则纯属标志性了。汉以后,作为宫殿、桥梁、陵墓等的饰物,当然也是一种等级的表示。天安门(当时叫承天门)前后两面的两对华表是明永乐年间所立的。柱身有云龙图案浮雕,柱上横置云板,再上为圆形的承露盘,盘上有一石兽。华表下设方形围栏,均用汉白玉制成。承天门东为太庙,右为社稷坛,所谓“左祖右社”之制。现在太庙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改为中山公园。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风水术中的华表是指高尖耸立的山峰。有华表,表示该处周围,一般为三、五公里范围有大龙大穴所在,会出王侯大贵。其余在特定建筑物的地方,如学校、桥梁、宫殿、坟墓等等地方,设立华表,有标志、表彰、榜样、庄重、敬重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华表尤指设在桥梁、宫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比如设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设在桥梁两头的叫“桥表”等。华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云板和蹲兽,柱身往往雕有蟠龙、飞凤等饰物。
附录:华表的由来和作用
华表产生于尧帝时期,初始称为诽谤木是木制的,诽谤木上并没有文字而有特殊的雕刻或绘制的纹理,庄严醒目,立于路旁使人一看便知。古文中纹理、花纹称“华”,【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诽谤木在西汉时仍为木制。《史记孝文纪》“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那么诽谤木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理解了“诽谤”一词自然知道什么是“诽谤木”了。 诽:《战国策》“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诽:有批评之义。《史记》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诽:有否定之义。谤:《说文》毁也。诋毁之义。如今大多按《说文》理解。《广雅》恶也,《玉篇》诽也,对也,人道其恶也等---------。其实这些都是东汉以后的变化字义。西汉以前“谤”字的字义并非如此。
《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解:“羁旅之臣”即纠察官,不管前面旅行的官员是什么级别都敢拦住他,使其改正旅行中的非礼行为。)在本文中“谤”勒令之义。
《论语19.1》“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本文“谤”为要求,提醒之义。我们把“诽”“谤”两个字链接起来就是:警告,警示。
如今的“诽谤”一词与西汉以前的“诽谤”一词意义差别很大。因此不能以“诽 谤”的今义来解释“诽谤木”。“诽谤木”就是“警示木”。后来改称“华表”。“华表”是一种特殊的标示,是各代王朝专立的,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绝对不允许人们往上面写字的,那上面也没地方写字,没办法写字。更不是什么景观建筑,不是给人欣赏的。
从华表的位置来看:宫门、皇陵、桥、学府、庙宇等,既然是“警示”可直观的理解为“不得惊扰”之义。凡经此路段的旅团、车队、马队、军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扬尘、不得急行、不得喧哗、不得擅入、不得无礼等等--------。
如今华表的原本使命已经完成,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它的华丽与庄严醒目表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可做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