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特点、区位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特点: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区位因素(以亚洲为例):自然因素
1.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
3.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5.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6.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求高二地理重要知识点:东亚与日本 东南亚 南亚与印度 中亚 西亚 非洲与埃及 欧洲西部与德国 东欧北亚俄罗
写在前面:给你的都是从我老师课件里整理的一些常考的,并不是全部知识点。。。有大量的思考题
亚洲总论:
思考:为什么亚洲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分布最 广?
(亚洲面积广大,且有大面积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且有高大山
地阻挡水汽深入内陆)
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三种)
东亚——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思考: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典型?
(面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海陆
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
河湖总体特征:多大江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向四周流入海洋
//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思考:东亚、东南亚、南亚为什么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①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②发展农业
的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开阔,多沿海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多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
经济发展差异大
日本——高度发达
韩国、新加坡等——发展中富裕国
沙特等——西亚石油输出富裕国
大部分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不发达
东亚及日本:
东亚五国: 临海国——中国 内陆国——蒙古 岛国——日本
半岛国——朝鲜 韩国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大。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或低温少雨
受纬度位置影响:分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 受海陆位置影响:分海洋性季风(日本)和大陆性季风(我国),朝鲜半岛有过渡性
西部内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稀少,集中在夏季
成因:海陆位置——深居内陆,受不到海洋气流的调节
地形——山脉的层层阻挡
经济特征: 地区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农业、工业发达.
地区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畜牧业为主。
农业特征
东部沿海——季风水田农业为主,还有种植小麦
西部地区——草原广阔,畜牧业为主
工业特征:东部形成许多新兴工业区,西部以矿业、畜产品加工业
为主
日本:
岛国,山地丘陵多(3/4),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思考:日本的降水在太平洋沿岸和日本海沿岸有什么差异?(太平洋沿岸地区夏季多雨——东南季风,日本海沿岸是冬季多雪——西北季风)
河流短小流急
大部分工业资源贫乏:
矿产资源贫乏,森林、水力、水资源丰富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1.形成加工贸易型经济的原因
(1)国内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2)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
(3)科技水平高,劳动力资源充足
工业分布: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思考:日本工业为什么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
(国内资源贫乏,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港口条件优越,便于
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城市和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市场广大)
工业区:京滨、阪神、北九州、名古屋、濑户内海
对外贸易
主要贸易对象:美国、亚洲和西欧
思考:日本水稻单产高的主要原因?
(农业科技水平高/精耕细作/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
思考:日本缺乏棉花,为什么纺织工业却十分发达?
(①纺织工业历史悠久,技术精良②人口众多,纺织品的消费量大
③石油化学工业发达,化纤纺织占重要地位)
东南亚:
地形特征:1。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下游为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山岭众多,多火山、地震
思考:马来群岛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位于三大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其中印尼称“ 火山国”)
1.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赤道附近海域广阔,水汽充沛
2.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粮食作物——水稻(季风水田农业)
热带经济作物——橡胶(泰国)、油棕(马来西亚)、椰子、蕉麻(菲律宾)
水系水文特征:
半岛上的河流上游特征:各大河自北向南流,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些河流上游河谷成V字型,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半岛上的河流下游特征: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其中,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
群岛上的河流短促,流量丰富,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1)记住几条主要的河流,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名称
(2)湄公河所流经的国家及对应的气候
(3)不同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4)根据河流流向判地形地势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从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和太平洋
(2)上游V形谷,侵蚀作用为主,水能丰富
(3)下游U形谷,沉积作用为主,重要的农耕区(湄公河平原)
湄公河(东方的多瑙河)
源地——青藏高原
注入海域——南海
流经的国家——中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思考:为什么近年来有众多中国人到东南亚的旅游?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又有许多名胜
古迹和风土人情//中国到此旅游的市场距离短//中国经济的发展,生
活水平的提高)
思考:泛亚铁路首选修建东线的原因是什么?
东线的优势区位条件:
运营里程、
人口和经济水平、
地形、
投资费用
思考:自然环境对泛亚铁路修建带来哪些不利条件?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经过喀斯特地貌区)
南亚与印度
南亚:
三大地形区 : 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地南坡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高原:德干高原,西高东低,起伏和缓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1)气候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旱两季
雨季:6——9月,西南季风
旱季:10月——次年5月,东北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高山气候:南亚北部的山地
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干旱
分布:南亚西北部地区
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正常年份---收成好 异常年份---收成不好
西南季风较强得年份:
来得早、退得晚造成水灾
西南季风较弱的年份:
来得晚、退得早造成旱灾
思考:1.南亚西北部为什么会成为热带沙漠?
(①冬季受高压控制,夏季西南季风影响不到,降水稀少
②人为植被破坏严重)
2.孟加拉国为什么多洪涝灾害?
(①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 / ②位于恒河三角洲,水网密集/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为什么印度多水旱灾害?
(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的,当西南季风强时涝灾,西南季风弱
时旱灾)
4.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为什么成为世界上年降水最多的地区?
(西南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了充沛的水汽/该地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
坡,受地形抬升产生大量的地形雨)
以孟买为例热带季风气候气温最高值为什么出现在4—5月,而
不是在6—8月?
(东北季风减弱,难以越过青藏高原和喜山山脉//太阳直射点北移,气
温升高//4、5月份西南季风未到多晴燥天气,6月份已进入雨季,阴雨
天气多,气温低)
思考:两条河流水量的补给方式?
1.农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自然条件
(1)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2)各地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种类多样
(3)土壤肥沃(德干高原上的黑土及冲积土壤)
(4)灌溉水源充足(恒河)
(5)常有水旱灾害发生
农作物种类、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东北部及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恒河上游地区及德干高原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东北部低山坡上(多雨及排水良好的坡地)
黄麻—— 恒河三角洲(低平的地形和潮湿的气候)
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为主
①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工业区——钢铁、麻纺织工业
②以孟买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③以班加罗尔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区
城市
1.新德里:首都,全国铁路交通中心
2.加尔各答:最大工业城市,麻纺织工业中心
3.孟买:最大海港,棉纺织工业中心
中亚:
范围 :哈萨克. 吉尔吉斯. 塔吉克. 土库曼. 乌兹别克(斯坦)
地形 地势:地势西北低东南高
地形类型和地形区:以丘陵、平原为主;图兰平原、里海沿岸
平原、哈萨克丘陵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集中夏季,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
地表径流贫乏,多内流河、内流湖
内流河——阿姆河、锡尔河
内流湖——里海(全球最大)、咸海、巴尔喀什湖
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
思考:巴尔喀什湖东西侧水域盐度差异及原因.
(①西部有伊犁河补给,东部没有河流补给 ②蒸发量强烈
③东西联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灌溉农业 小麦——北部
棉花——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世界第三大产棉区)
水稻——阿姆河、锡尔河下游地区
畜牧业: 东部山地畜牧业//荒漠畜牧业
(养羊为主,细毛羊、羔皮羊)
思考:分析阿姆河、锡尔河流域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气候干旱,光热资源充足/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河流沿岸土
壤肥沃/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为什么近年来咸海的面积不断缩小?
(气候变化造成气候干旱//无节制地引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发展灌溉
农业,使得入湖水量骤减//周围地区植被的破坏,使得涵养水源、
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
中东: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
中东的范围:西亚(不含阿富汗)+埃及
海陆位置: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包围之中
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
苏伊士运河——红海、地中海(173千米,法—英—埃及)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曼德海峡——阿拉伯海、红海
高原为主的地形
1.三大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阿拉伯高原
2.平原分布较少: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两河流域平原
3.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400米)——断裂陷落形成
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常年炎热干燥
世界最大的油库
1.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2.分布:以波斯湾为中心的地区
3.主要产油国: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埃及
运输路线
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日本和中国为主
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西欧或北美
or 苏伊士运河——西欧或北美
C.油田(油管)——地中海、红海沿岸——西欧或北美
区域热点问题——阿以冲突、巴以冲突
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 耶路撒冷问题、被占领土问题、
非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H1000米)
赤道横穿东非高原,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死火山)——
山顶终年积雪
埃塞俄比亚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称
思考: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原先为一内陆湖泊,后来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形成陆地)
东非大裂谷
特点:裂谷带两侧多火山、湖泊(维多利
亚湖/坦噶尼喀湖)
成因:板块张裂地区积水则形成湖泊,
并还在扩大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成因)
——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及西南部非洲
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沙漠会形成全球最大的沙漠?
①北回归线穿过,在副高的控制下——炎热干燥
②从亚洲内陆吹来的东北信风,不易产生降水
③西部沿岸加那利寒流的影响
④海岸线平直,不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特点、成因)
——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特点、成因)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以及东非高原的赤道地区和马岛的西部
思考:为什么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海拔较高气温下降,缺乏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思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什么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大气环流——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地形——迎湿润气流的山坡
洋流——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影响
刚果河:①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从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②流经地形区 南非高原、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区
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区(为主)
③流量第二大,季节变化小,水能资源最丰富
思考:刚果河成为全球水能资源
最丰富的原因?
(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水量 大/河流落差大)
石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
黄金——南非、刚果 金刚石---刚果
铜——赞比亚 铝土矿——几内亚
出口初级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
——矿产、木材、畜产品和热带经济作物等原料或半成品
北非经济相对发达
北非因石油的开采和出口使各国收入较高
北非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并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
利区位因素
石油和磷矿
有利因素:矿产资源丰富/靠近世界主要航线/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与世
界主要市场联系方便
不利因素: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
埃及:
地理位置
1.位置:地跨亚非两洲,濒临红海和地中海、扼守苏伊士运河
2.范围:非洲部分+亚洲的西奈半岛
尼罗河
第一长河
从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经过地形区——东非高原、撒哈拉沙漠为主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每年6——10月定期泛滥:
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区此时气压带和
风带北移,受赤低控制,降水多,
形成雨季
(1)形成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
(2)两岸形成肥沃的土壤
(3)便利的灌溉水源
思考:埃及种植长绒棉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①光热资源充足 ②便利的灌溉水源
③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
④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阿斯旺大坝
利: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鱼、旅游
弊:库区周围生态破坏/库区以下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口渔业资源
减产/三角洲遭侵蚀
主要经济支柱:
石油、运河、侨汇和旅游业
西欧和德国
轮廓特点: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岛屿
冰川地形广布
北部——挪威峡湾,芬兰的“千湖之国”
中部——中欧平原波状起伏
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湖光山色及许多角峰
思考:为什么欧洲多冰川地貌? (纬度高)
气候——
深受大西洋影响
1.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分析(
(1)纬度位置:多位于350N——600N之间的温带地区
(2)大气环流: 受西风影响
(3)海陆分布:西临大西洋/轮廓破碎,海岸曲折
(4)地形:中部为平原,南部为东西走向山脉有利于海洋气流
深入内陆
(5)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地中海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极地气候
1)东西差异:
从西向东降水量减少,温差增大
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
2)南北差异:
北部极地气候.中部温带气候.
南部地中海气候(亚热带)
3)山地:
阿尔卑斯山地为高山气候
河网密布,水量大,航运便利
多瑙河和莱茵河(源地、流向、入海处)
莱茵河——
发源于瑞士,南向北注入北海
多瑙河——
发源于德国,自西向东注入黑海
思考:为什么莱茵河成为全球货运最繁忙的内河航道?
(①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②地形平坦,水流平稳 ③该地区
经济发达,货运量大)
思考:为什么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人口
稠密区之一?
①自然条件优越(地形.气候.河流.水源
等) ②工业化最早,经济发达
思考:为什么欧洲的乳畜业特别发达?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不适于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多汁牧草
的生长 ②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使本区草场广布 ③人口多,城市
密集,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4.发达的旅游业
(1)主要景点和国家:
(2)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人文景观丰富)
②经济水平高,市场距离短
③交通便利
英国
乳畜业(西部):气候湿润,光照较少,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适宜多
汁牧草的生长
小麦种植业(东南部):相对光热条件较好,更适宜小麦生长
思考:比较英国和日本的位置特点、气候特征、工农业分布状况.
法国
面积最大的欧洲西部国家
农业很发达:
西南部和南部是地中海园艺业
巴黎盆地及以北混合农业区为主
思考:分析法国有哪些葡萄酒生产的有利条件。
(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盛产葡萄,原料丰富/
生产历史悠久,工艺水平高/
靠近欧洲大陆,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核能利用比例全球最大,
占70%
德国
位置: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连接东欧.西欧.北欧.南欧,邻国 特征:
①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②工业分布较为平衡
③新兴工业逐步向南发展
④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发展的有利条件
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
丰富的煤炭资源
雄厚的科技力量
欧洲大陆十字路口,市场广阔
工业区分布
莱茵—鲁尔区(传统):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
慕尼黑周围:飞机、电子、宇航
城市
柏林——首都,最大城市
汉堡——最大港口和造船中心
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
欧洲东部
国家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
东欧平原上三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
跨亚欧的俄罗斯
北亚: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
俄罗斯
全球面积最大的国家,包括欧洲东部的大部分和北亚的全部
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总体较平坦,以平原、高原为主
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主要是平原,东部为高原山地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温
各地差异较大: 东西差异(西部海洋性更强)
南北差异
东欧平原:受大西洋影响,较为温和(西暖东寒)
北冰洋沿岸:终年是极地气候
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又漫长
分析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一月份寒冷中心的原因。
纬度:较高且白昼较短,获得太阳辐射少
海陆:位于较高纬度的大陆内部,冬季降温强烈
地形:南高北低成U形,北冰洋南下冷空气聚集在此,不易扩散,
形成寒冷中心。
(1)伏尔加河:欧洲第一长河,发源于东欧平原,注入里海,水能丰富,
航运价值高
(2)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从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有凌汛现象,结冰期长
思考: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三大河流为何向北流?
(西伯利亚地区地势南高北低)
贝加尔湖:全球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断裂构造湖)
自然资源:
森林——全球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分布区
水能——世界第二,开发主要在伏尔加河上
矿产——石油、煤、天然气、铁矿、有色金属等
思考:为什么俄罗斯亚洲的三大河流沿岸平原农业不发达?
(三大河流沿岸平原地区纬度位置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农作物
生长//河流沿岸沼泽广布,无法进行农耕)
思考:二战后,原苏联人口向亚洲部分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开发亚洲部分的国土)
与日本相比,俄罗斯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什么?简述其原因.
(特点:分布在内陆.
原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矿产资源丰富)
以铁路为主,管道运输.公路.航空.海洋.运输均很发达
欧洲部分——铁路网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亚洲部分——比较稀疏,有亚欧大陆桥
思考: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沿南部
山区修建,这是为什么?
①南部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北部气候寒冷,冻土沼泽广布,建设难度大/人口稀少
③距离周边邻国较近,更便于发展经济。
摩尔曼斯克,它具有北极圈内特有的长夜和长昼现象。摩尔曼斯克是北极圈内罕见的不冻良港,这得惠于北大西洋暖流。
思考:俄罗斯为什么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河运不占主要地位的交通?
领土东西长,工业重心在欧洲,矿产.能源等主要在亚洲,国内运输主要
货运流向为东西向,河流虽多,但结冰期长,且多为南北向,与东西货
运流向不一致
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及形成原因是什么
1.特点:
小农经营
单产高
2.原因:
人均耕地少
精耕细作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 第四章 知识点总结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 主要知识点
1、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地区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
(注: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地域性(因地制宜);②、季节性和周期性(因时而宜);教材P44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2、农业发展变化:①、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②、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强调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以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③、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所属分类 特 点
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背风坡;灌溉成为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 欧洲、北美、南非、澳、新西兰 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 ①、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④、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⑤、市场广大;⑥、交通便利
季风水
田农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
自给农业 ①、人多地少,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④、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
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所属分类 特 点
商品谷
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 美、加、阿根廷、澳、俄、乌克兰、中国的东北、西北 商品农业
种植业
密集农业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大牧场
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 西欧 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我国大城市的近郊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②、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5、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②、地处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④、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稻米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6、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②、便利的交通运输(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水运同全国铁路、公路网相衔接);③、地广人稀;④、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⑤、先进农业科技
7、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大规模机械化经营;②、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和,草类茂盛,优良的天然牧场;③、距海港近,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注:牛肉远销西欧的原因;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①、围栏放牧;②、划区轮牧;③、种植饲料;④、开辟水源;⑤、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8、乳畜业的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②、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9、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常见工业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工业 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啤酒、家具制造业等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应接近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电解铝工业等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的地区
(注:原料(工业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的改善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交通(经济发达国家内交通网非常完善,各地交通都极为便利,工业区位选择时不必考虑交通状况)、普通劳动力(工业的进步使工业生产对技术要求越来越多;劳动力密集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减弱;市场(可以快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生存;原料导向型工业大量转变为市场导向型工业)、交通(交通便利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拉近了与原料地、市场的距离)、信息(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信息交流最大的城市越来越吸引工业,而信息闭塞的地区工业将难以发展)、高素质劳动力(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增强)
10、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
水泥厂、酿造厂 空气污染 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者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水源污染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厂、炼油厂 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 综合以上两条
发电厂、钢铁厂 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①、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②、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1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注: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工业地域按形成时间可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的出于同样的考虑,有的则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在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按发展程度可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往往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工业城市)、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面积小,发育程度低,发展潜力小))
12、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13、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区位特点(以鲁尔区为例)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注:鲁尔区形成了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工业地域)
14、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以鲁尔区为例):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注: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是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15、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措施(以鲁尔区为例):①、调整工业结构(减少钢铁工业数量、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扩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③、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④、优化环境(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16、新工业区主要分布地区是: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慕尼黑地区,以及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九州岛)等
17、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形成条件: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③、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18、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雇员一般在250人以下;②、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艺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轻工业产品;③、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④、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的专业化生产;⑤、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注: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是彼此的协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19、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与传统工业相比):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②、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短;③、研究开发费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④、产品面对世界市场
20、美国“硅谷”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全世界的人才高地(斯坦福大学);④、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⑤、军事订货(特有的条件);⑥、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1、主要交通运输的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由大到小、由快到慢、由好到差):①、按运量:海运——铁路——河运——公路——航空;②、按投资:铁路——公路——航空——河运——海运;③、按运费价格:航空——公路——铁路——河运——海运;④、按速度:航空——铁路——公路——海运——河运;⑤、按灵活性:公路——航空——铁路——河运——海运;⑥、按生产效率:海运——河运——铁路——航空——公路;⑦、按连续性: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⑧、按稳定性: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河运(注: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运输方式,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22、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①、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注:教材P82~P83中所提到的例子;扬州城市衰落的原因:①、大运河淤塞;②、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③、京沪铁路的建成)
23、每个商业企业空间形式上都表现为大小各异的点,商品的流动所凭借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线路和一定数量的仓库在空间形式上除表现为一定数量的点以外,更多地表现为联络各点的线,众多的点和线的衔接,在购、销、存、调各环节的运动循环中相互联系与制约,也相互交错和联结,形成商业网点
24、商业中心是行使商业职能的城市或城市内的区域(广义的商业中心包括全国性商业中心和地方性商业中心;狭义的商业中心包括商业街和商业小区等多种组织形式,是商业网点的一种比较高级的形式)
25、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地区 商业网点密度 原因
山区 小 地势起伏,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哪里
平原 大 地形平坦,运输线路多,运输方式多样,商品流通易建立和发展
26、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注:商业网点布局的原则是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主要知识点
1、人地关系的演变
时期 生产力水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采集渔猎时代 低下且发展缓慢 人类听天由命,依赖和崇拜自然 采集和渔猎。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 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
农业文明时期 很大提高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有了科学的萌芽 人类大规模地开发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展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展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工业文明时期 极大地发展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①、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
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产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
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②、人为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
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就会导致
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注: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①、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②、不合理
地利用资源,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3、环境的反馈作用: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把它所受到
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注: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5、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6、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①、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即及时充分解决;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7、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们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8、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注: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人处于核心地位。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9、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或其享受资源和环境);②、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③、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10、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发展中大国;②、人口压力巨大(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③、资源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并且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自然的利用率比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④、环境污染严重(以大气、水体、固体废气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乡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1、为了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12、循环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①、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②、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注: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