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 > 正文

都江堰运用了哪些风水知识(都江堰的特点)

2022-08-12 风水

都江堰的治水原理是什么?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

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扩展资料:

研究证明,都江堰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工程的所有设计都顺应自然、乘势利导。把岷江一分为二的鱼嘴,前方有一沙洲,河流在沙洲中走成弯道,枯水季节,岷江主流直冲内江,把水自动分成内江6成、外江4成,以保证成都平原用水需要;

而当洪水来袭,沙洲被淹没,水流不再受河床弯道的制约,主流直奔外江,分水比例就自动变成内江4成、外江6成,以保证成都平原不受岷江洪水袭击。如此巧妙而又自然地利用了地形地势,达到了“分四六,平潦旱”的目的。

都江堰还十分自然地应用了本地盛产的竹、木、卵石来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由此总结出四大传统水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和干砌卵石。水利史专家谭徐明在她的《都江堰史》中写道:“干砌卵石用作堤防和护岸时还有利于落淤固滩,为河滩各类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较好的环境,使堤防产生较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

都江堰经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遵循了“因时制宜”的科学原则。它所有的工程一直处于与岷江河道的演变相协调的动态平衡中,所有的改变都基于岷江水势、河流地形,都遵循无坝引水、自动调水调沙的科学思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都江堰:大道无言

古人都江堰的六字诀有什么科学道理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为何都江堰二千多年来都能一直发挥防洪灌溉作用?

来到巴蜀大地,进入成都平原,感受慢生活节奏,看看这里的人生活悠闲,吃吃这里的美食,欣赏这里的山水风景,让我感叹,天府之国,名不虚传,物华天宝,繁盛富丽。

但是,这安逸和富足的生活状态,有赖于都江堰工程之护佑。而这一世界伟大水利工程却是运用风水智慧的结晶。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更是被人尊称为成都平原的“天府之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岷江水常常暴发洪水,祸民无穷,到了秦昭王时期,(约距今2250年前),秦国李冰父子担起治水大任,他们深谙易理“生生不息”之道,不以“克”的办法来筑坝堵水,而是着眼“疏”字,提出“深淘滩,低筑堰”的利疏之道。

如何“疏”?

遵循自然,因地制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营造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泽及川西平原四十余县一千万亩良田。

站在鱼嘴分水堤上,看到迎面而来的滔滔岷江水在此一分为二,一为内江,一为外江,外江用以排洪,内江即分流岷江且用以灌溉,“一阴一阳为之道”,此为疏岷之第一法:化险为夷,此招为以柔克刚法,顺其性,就其势而化解之。

李冰父子巧妙在飞沙堰与离堆之间修了200米长的溢洪道使洪水流入外江,溢洪道前面修有弯道,运用回旋流的理论,使江水形成环流,由于上游来水能量集中于此,所以环流形成的力非常之大,当洪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所夹带的泥沙便流入外江,不至淤塞内江。这个飞沙堰通过涡流旋转又将水“一分为二”了,浊水流于外江,清水入内江引以灌溉。此为疏岷之第二法:清浊分流。此招为各行其道,化敌为友。

李冰父子又劈山建人工水口宝瓶口。此为无中生有,巧夺天工。内江水由此川流不息通过,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最后以八条主要河渠分流于川西平原由此看来,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都江堰的建成,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载入人类文明史册。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高级官员席班达林曾考察都江堰后这样评价:“都江堰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典范”,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即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而此正为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精髓。

都江堰的基本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1、鱼嘴和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

2、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的一段凹槽。堰和堤的共同点是拦水,而堰,就是又拦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

3、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

扩展资料

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都江堰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相关资讯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