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也研究风水,你知道哪些古代代表人物?
古代风水师代表人物众多,其中以青乌子、郭璞、杨筠松、丘延翰等人物最为出众。
郭璞
郭璞,中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
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璞于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丘延翰,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
杨筠松,中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杨救贫,名益,字叔茂,号筠松。他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 三月初八戌时,卒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祖籍广东信宜,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后寓居江西于都、兴国等地,自称救贫先生,是中国唐代相地的形势派大师。《辞海》中收有杨筠松条曰:杨筠松窦州(今广东信宜县)人,精堪舆术。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犯阙,断发入昆仑山,后以地理术行世,时称"救贫先生"。
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句话出自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应是对墓葬风水而说的,主要谈到的是“地气”。“聚之使不散”应该是说要藏风,保持气不散;“行之便有止”应该说的是要形成缓流的生机,让“气”能够绵延不断地流进来,积聚在这块地上。
『气』有很多种,在人体当中的就有“元气、宗气、卫气……”等多种和人的心理/生理健康相关的“气”;而来自大自然的有“天气”(来自日月星辰的能量)以及“地气”(来自地球本体的能量);还有自然万物、阴阳两界各种灵体所带的气,对我们人类的生活造成各种不同的影响。
『气』是无形的,大多数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接受“气”对他的影响,是福是祸得凭他的运势造化;稍练过气、感觉敏锐的人能够察觉“气场”的不同而自然地趋吉避凶(比如说遇见气场好的地方,会直觉/不自觉地留连,感受愉悦、吸取好的“气”;反之,到了气场不好的地方立刻就有不好的反应,驱使自己尽早离开……);而练成神通的人们更能够“观气”甚至从远方直接感受“气”,直接察觉到“气”的五光十色或气味、浓淡而分辨其不同。这是为什么好的风水大师经常不需用到辅助工具、甚至不需要到现场就能够告诉你这个地方风水的好坏。
一个地方风水好不好是当地各种“气”的组合所形成:
“天气”是必要的,所以采光是选择居住地和工作地点的基本要求;
“阴气”是不好的,所以要远离坟地、殡仪馆、医院、色情场所等地方,要避免大树过分接近住宅……
“煞气”是不好的,所以要避开各种形成“煞”的地形地物、道路(路冲、反弓水……)、建筑(天斩煞、屋角煞……)
“地气”对人们的居住所在(也包括死后葬的地点)影响是最大的,“地气”沿着山形地脉流动,遇到曲折断口会停聚累积,也会随水流和气流运动。曲折委婉的水流和气流能形成缓慢的“气”的运行,保持生机,同时也会产生“气”的积聚,形成好的气场。激烈、快速的气流/水流会让“气”发散。因此从山上流下来的河流,曲折地流过田野,在弯曲内的部分就形成“穴”,是好的风水所在,而在弯道背(弧形所指向的方向)就形成了“反弓水”的煞;房子孤立山巅,整天受疾风吹袭,不是好居住处、反之建在山坳,左青龙、右白虎、后有玄武、前有朱雀包围,又有视野又有依靠的藏风处,是最佳风水地!
为什么郭璞被被称为风水鼻祖
郭璞被后人推崇为风水术的开山祖师。因此,在谈到风水时,又不能不谈郭璞。《晋书》中说:“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古文奇字,妙于阴阳历算”。“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郭璞在当时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地位。如此有影响的学者作风水术的祖师,也可见风水术下于雕虫小技。历代,风水术一直是王在侯将相所迷信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命运和宗族的兴衰同自己的自然环境连系在一起,企图凭借这种自然力来保证自己的好运。
蒋介石为了自己的权势以能让后代子孙承继下去专门派人到全国寻找风水宝地。当时的建设厅长就曾经为这位委员长选择了几年好地。
许多从韶山归来的人,都城对韶山冲的景观赞叹,更令人惊赞的是新中国的两位领导人竟是老乡。两个人一山之隔。所以,有人说毛泽东居龙首,刘少奇居龙尾,首尾相应,是一条盘龙。
风水实践由世人的解释乏力而越发神奇。据说,今日的温州就是郭璞亲自选定的。当初,人们想在江北新城建城,于是请来郭璞来相城地。这位禅师爷取江北的土来称,认为此地土轻,不宜建成城。于是渡过江,登上西北的一座山,见数峰错立,形状如北斗,华盖山锁住斗口,便对人说:“如果城建在,山外,可以聚富贵,但不免有战争之扰,如果建在山内,则可以保证长久的安定”。于是,才在了依山而建的温州。郭璞登的那座山因此而得名“郭公山”,以纪念这位风水大师的功绩。
这段记载足以在许多地方志上看到关于该城、该县的地理环境记载或风水先生相址的记载。不仅如此,古代人家族的建筑也是由风水先生相过的,载入宗谱。在中国乡村,屯、庄、寨等等,无一不是按着风水先生的指点而构筑的。而风水老先生的大名也由此载入史册。可以看出:风水与中国古代建筑是分不开的。郭璞相温州正说明这一点。这令我们不能不饮水思源,感谢那些风水先生的创世之功了,不能不对风水神奇魅力投诸于应有的关注热情。幸好我们有许多风水的书可以研读。这又要谈到了郭璞的《葬书》。正是因为这本书,才有了风水这个专有名词,才有了郭璞名传千古的可能。《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而散,界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就是风水词的来源。
郭璞被称为东晋最牛的风水大师,他究竟有多牛?
郭璞是一位很神奇的人物,他是东晋时著名的学者、文学家,还精通五行阴阳,天文地理,还十分喜欢研究中国古代的神话和古文字学,拥有独到的见解。
郭璞为《尔雅》、《山海经》等都写过注释,十分博学,他还被称为风水学的祖师爷,著有风水学巨作《葬书》。
但是也有人说《葬书》不是他写的,为什么呢?因为唐宋之前的图书目录里没记载过有《葬书》,清代的学者认为这本书是宋代人写的,说法很多。但是也不排除郭璞当时没有把这本书泄露出来,毕竟这可是一本暗含天机的书,不能轻易示人。
那《葬书》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葬书》里详细的介绍了风水学的系统理论和具体的应用,将风水学的精华汇集成册,阐述出来。书中提到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乘生气”,这个生气不是人心情不好生气,而是指顺着“生气”,万事万物都会更加兴盛,刚加顺利,比如一块风水宝地,即使你把其中的植被全部烧焦,把土地捣拾的不成样子,在“生气”聚集的地方,也会长出鲜嫩的青草。当然,这有一定迷信的成分,不可轻信。
我们现在来讲一讲郭璞自己的事。
西晋的时候,郭璞来南方避乱,到了温州这个地方。温州一直想修建城市,可一直找不到会规划的人,有人就推荐了郭璞。
郭璞爬到西边山丘顶,看了下风水,这一看,发现温州周围有七个山头,是北斗七星的形状,这可是块风水宝地,但是也要好好规划才行。郭璞给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城包山”,可以让老百姓快速发家致富,但灾害多;第二种方案,刚好反过来,“山包城”,可以抵御外部入侵,少灾少难,保平安。最后温州人选择了后面这个方案。
修建完成以后,郭璞在城中打了二十八口井,对应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可以解决百姓的用水问题;又开了五个水池,跟瓯江想通,防止洪涝,这在风水中叫“象天法地”,讲究天人合一。
但温州的修建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地理位置,一般建城靠近江边,都会在江北建城,因为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会很理想,但是温州则是在江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郭璞经勘测发现,江南的土比江北的重,更加厚实,有利于建造城市,这在风水里叫做“相土尝水”,原始但是有用。《葬书》里还有很多其它看土的方法,看土的颜色,粘稠度等。
温州建成以后,风生水起,发展的很迅速,但在北宋的时候还是遭受了战乱,但敌军把温州包围了四十多天,久攻不下,最后居然撤兵了。还有明朝的时候,倭寇想强占温州,几次进攻,都无功而返。这些都离不开郭璞建城时的设计,温州现在还有为纪念郭璞而建造的郭璞碑。
可是这么一位杰出的风水大师,却英年早逝。当年王敦要起兵造反,请郭璞算卦,郭璞说王敦如果执意起兵的话,必将兵败生死,王敦一气之下,当天中午杀了郭璞,而郭璞早已算到自己的死期。
郭璞虽然掌握风水之术,但依然不借此来避害趋利,敢于直言,是一位有坚贞士杰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