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学医的人都黑中医?
中医师良莠不齐,搞不清楚谁可信谁庸医谁骗子。·当代中医理论普遍不求甚解、理解僵化,硬抱着阴阳五行的“圭皋”去解释复杂的医理是混账做法。所谓阴阳五行只是为了方便而制作的粗略模型及符号系统,其重要意义在于提供生克思路而非解释所有现象。须知复杂生物体绝无可能简单分为几个因素,都是大系统里套着小系统,各系统功能还有重复、交叉。死抱框架去套一切“臣妾做不到也”,方法上、思路上是僵化、片面的并且错误的。·大量中医专家、教授临床水平不足,其理论跟实践两层皮。治不好病的专家如何让人信服?这样的中医教育中误人子弟现象绝非个案。科学不能解释的,往往被当做迷信,其实科学只是为了解释这个世界而出现的,它并不能代表这个世界。西医和中医叫嚣,就像美国和中国较劲一样,两个世界巨头在一起,总要闹出点事来。这就得看你相信(科学)理论,还是相信(历史)事实了。 -----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其实主要还是那些打着中医的旗号骗钱的“中医专家”把中医的名声搞臭了,让许多群众对中医产生抵触情绪,然后一些所谓的科学者出来说中医理论不符合科学理论,于是引起反响。因为中医学会了,昭着镜子,拿根针就可以给自己诊病,人手一本《本草纲木》,自己就能采药吃,西医更复杂,什么现代医疗设备,一台就上万块钱,连药品都是合成的化学品,没个什么化学方程式和设备,你还想自己制药。
道士修炼都修炼什么?难道是为了成仙?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 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极大帝为四御之说,具体为: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门派组织】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组织】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
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
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
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道教修持】
★内 丹★养 生★武 术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礼仪】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人物】
黄帝 老子 庄子 列子 关尹子 茅盈 河上公 严君平 张陵 魏伯阳
于吉 左慈 葛玄 许逊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宏景 王嘉 孙思邈
成玄英 李荣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杜光庭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蟾 彭晓
陈抟 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刘永年 翁葆光 萧廷芝 彭耜
王重阳 马钰 邱处机 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曹文逸 李道纯
张君房 王志谨 张三丰 孙玄清 孙汝忠 陆西星 伍冲虚 王常月 黄守中 闵小艮
刘一明 傅金铨 柳华阳 李涵虚 黄元吉 汪东亭 徐颂尧 刘名瑞 赵避尘 陈撄宁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为著名.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教中的诸神是如何排列等级的!
三清:
玉清圣境元始天尊 玉几下 清微天宫
有的地方直接称作“盘古真人”,是道教的开天辟地之神。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
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的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中国的民间自古过大年初一,这就是道教的“天腊之辰”。
上清真境灵宝天尊 玉几下 禹馀天宫
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的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的左位。灵宝天尊的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的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玉几下 大赤天宫
三清是“道”的化身,是道教所供奉的诸神中职位最高的三尊神祗,全国各地,凡有道教,大都建有“三清殿”,供奉这三位道教始祖。其中,元始天尊象征道教的第一大世纪,混沌宇宙的“洪元”时期;灵宝天尊象征道教的第二大世纪,阴阳分明的“混元”时期;上述的二位太尊仅存在于神话之中,无任何的文字历史档案可查,只有代表道教的第三大世纪,万物生长的“太初”时期的道德天尊,才有了老子李耳生存活动的历史记载,有出生地和毕生事迹可查,有著作《道德经》可学。在中国民间,还有《西游记》上面,将道德天尊称作“太上老君”,比喻为“道祖”。还有一点,老子,原本姓老,名耳,字聃,楚国人,因中国古代“老”与“李”同音,所以变姓为李。
《玄门日诵早晚课》中的“太清宝诰”,就是讲的这位太上老君。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的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的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的诞辰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齐梁道士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但是那位元始天尊据说是盘古的化身,他比天地还要神圣,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他的夫人,就是道教中的最高女圣——太元圣母,先后生下扶桑大帝东王公、太真西王母等等天神。
三清总称谓: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玉几下 三宝景阳宫j
三清的称谓产生于唐代,但那时的三清以老子为首,另二清之神为南华真人庄子,冲虚真人列子。现在的道教三清产生于宋代,至今不过千来年的历史。道教产生三清的提法,也是受到外来佛教的影响。佛教的大雄宝殿供奉着三世佛或三身佛,受此影响,道教于是开始产生自己至高无上的三清尊神。
四御(有的也称作四帝)
四御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尊神: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道教宫观中多有在三清殿以外,另设有四御殿,供奉四御尊神。在大型斋醮仪礼活动中,除了供奉三清外,也另外设有四御的神位。 四御各尊神也分别有其神诞之日,玉皇大帝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极大帝为十月二十七日,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为二月初二日,后土皇地祇为三月十八日。
玉皇: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 御陛下 昊天通明宫P
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在四御当中名列第一,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位居三清之下,众神之上,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为天上的第一尊神。在道教中,是总执天道的最高之神,统御主宰道教所概括的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的一切阴阳祸福。玉皇大帝地位虽高,但辈分却不大,产生于唐代,道教诸神基本上完备了之时。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严净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之子。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是玉皇大帝的出巡日,所以,道观要在二十四日的子夜,举行接驾仪式,做道场迎接玉帝的光临,二十五日白天,要举行迎祥赐福道场。正月初九是玉皇的诞辰,道观还要做祝寿道场,诵经礼忏。,
玉皇大帝的形成自唐代开始,在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玉皇和玉帝分别是两位尊神:
玉清三元宫上第一中位右位第十一:玉皇道君
右位第十九:高上玉帝
到了宋代,玉皇大帝正式进入到国家的祭天大典中去,玉皇的尊号正是产生。
玉皇大帝臣服于道教的三清,这只是道教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法。在中国民间的排列中恰恰相反,三清是玉皇大帝的臣属。道教先人做了巨大的努力,不断调整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的位置,一度进入到三清之列,排名三清中的第二位。
紫微:万灵之主紫微大帝 玉几下 星汉天宫
紫微另有名为:紫微元皇天尊。在四御中名列第二,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所以,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于中天,也是万星的宗主。
天皇:百灵之宗天皇大帝 御陛下 勾陈上宫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所以,北极帝座之左四座星组成的勾陈,位同北极,为天转之枢纽,在四御中名列第三。
后土:万灵之主后土皇地帝祗 琼阙下 九华玉阙
在四御中名列第四,是一位女神,职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唐代以前作男像,唐武则天时出现女像。人又称“后土娘娘”,李莲翠是在《玄门日诵早晚课》中的“后土宝诰”认识的这位娘娘。
另外,后土也称作土皇,是道教的地神,神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唐代以来,随着风水之术的广泛流行,道教信徒在动土、上梁、安宅、镇宅、建桥、铺路时,常要举行礼谢土皇的斋仪,以祈求路桥畅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灾。
四御总号:大罗玉京金阙四御四皇上帝 御陛下 四御宫
四御是辅助玉皇大帝的三位天帝和一位天后,也是辅助三清,管理天、地、人间的四位得力助手,在道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三清。据不同的记载,四御还有另外一种排列方式:第一位是上面那位紫微北极大帝,第二位是勾陈天皇大帝,第三位是位女性,后土皇地祗,第四位是南极长生大帝,又叫作南极仙翁或南极老寿星,这中间已经不再包括玉皇大帝了。
在最初的道教典籍中原是“六御”,后来,为了符合道经的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要求,从最初的六御中去除掉了“太乙救苦天尊”和“长生大帝”,成为了现在的四御。
四极:金阙都堂主宰天蓬天猷羿圣佑圣四真君 法陛下 金阙都堂院
在宋代以后,也有以四极大帝作为四御的。四极大帝也各有职能,即: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主管万灵之寿夭,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主管救度众生。其中,因为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主管万灵之寿夭,所以也被称为“寿星佬”。
南极:南极生长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御陛下 金阙高上神霄府
道教称“南极仙翁”,民间俗称为“寿星佬”,以仙桃和灵芝草使人长寿。故民间有“男拜寿星,女拜麻姑”一说。在星宿中,寿星为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中的头二宿的角、亢星
道教神仙排名?
楼上那是个西游记和封神加在一起的排名,如来,准提接引之类的是佛教的,菩提本来是个杂家,什么都会。
道教里按照地位高低是有排名的,不过不是那么严密。我是从道教的书上看来的
1盘古,最早的大神,曾经开天辟地,但是之后他的肉体消失了,变成了世间万物,他的灵魂,也就是精神变成了原始天尊。盘古也称为原始天王。
2三清。原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以原始天尊为尊贵,他是盘古转世,一般都供奉在正中。道德天尊是老子,因为广行善事,度化无数,所以受到世人尊重。在道教里,老子李耽只是他的化身之一,早在黄帝年间,当过帝师的广成子也是他。其后多次降临人间,是道教最早供奉的神。灵宝天尊说的较少。
4四御。玉皇大帝,紫薇大帝,长生大帝,钩陈大帝。
玉皇居于天中央,是神的统治者,三清是高级顾问,不受管辖。紫薇是北方神国统治者,是诸侯也是封王。长生大地就是南极仙翁,掌管寿命和南方的神国。勾陈大帝也叫天皇大帝,是掌管北斗和福禄寿等一些事务的大神。
5下面就是一些比他们稍差一点的,后土娘娘,真武大帝,太乙天尊,西王母等等。这些都是高级大神,另外还有东王公的说法,是王母的哥哥,是和四御一个级别的。
下面的一些小神,都不入法眼了
中国道教的始创人是谁?
道教文化历史发展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玉皇上帝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图腾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史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 “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伴随神仙之说的出现,寻求仙境、仙人,传布成仙之方的方士便出现了。他们将神仙学说及方术与邹衍(战国时期著名方士)的阴阳五行学说柔和起来形成了方仙道,主要流行于燕齐的上层社会,其法形解销化,依托鬼神,企望长生成仙。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体指:玉皇大帝(总执天道),中央紫微北极大帝(协助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协助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极大帝为四御之说,具体为:北方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儒教、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的异同】
道教神灵排位:三清、玉帝、四御
儒教神灵排位:天、祖(三皇五帝)、圣(至圣孔子、亚圣孟子、武圣关羽)
部分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的神灵排位:盘古、鸿钧、三清、女娲、三皇、玉帝、四御
道教中没有盘古、鸿钧。神话小说及民间传说中,一部分传说盘古、鸿钧、元始天尊为同一人,一部分传说盘古为兄,鸿钧为弟,盘古身陨后元神化为三清并尊鸿钧为师。
女娲的地位时有变化,有时在三皇之上,有时在三皇之内,有时在三皇之下。
据说原因有三:
一、神话传说中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传说中伏羲、女娲既为兄妹又为夫妻,均为一家人,列入三皇时有时两个人都选中,有时只选一人作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书(伪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三皇由于可儒可道,尤以儒教最为推崇,所谓你抑我扬,你扬我抑,所以道家中宣扬的不多。
道教神仙的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等。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3、鬼魂崇拜
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
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寇谦之的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后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后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道教门派组织】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道教组织】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禅、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
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
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
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
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
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
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
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转下一页
天经地纬,星定乾坤什么意思
天和地由经度和纬度组成,而天为乾,地为坤,乾坤又代表天与地,意思是看星星的方位就能知道方位,跟风水学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