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下地理风水知识
风水学总结就是择地学,如何选择更适合的栖息地,如何让栖息地更适合栖息。
风水总括为:龙,穴,砂,水,向
1.龙:靠近水的山为龙,平原之地的龙一般指水流和地势的走向,龙脉就是指山的走向,起伏和变化
2.穴:指穴场,穴位,也就是能藏风聚气之地,也就是适合栖息之地,点穴就是寻找能藏风聚气的适合栖息的地方
3.砂:指穴场周围以山为主的阳性事物,高一寸则为山,低一寸则为水,前山为朱雀,后山为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宁可青龙长千丈,不可白虎抬头望),砂主要协助辅助穴场藏风聚气之用
4.水:山管人丁水管财,无山不藏风,无才难聚财,水是龙之血脉,砂水交融,阴阳交合。可见水的重要性
5.向:指穴的朝向,旺向管富贵,生向管子嗣,好向迎精气,反向纳寒浊。
风水地理学是什么 有哪些原则
一般我们所说的风水它主要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太极泛存观;场气万有观;场气导引观。
1、太极泛存观:风水学认为,一个城市,一个村镇,一个庭院,一幢建筑、一户住宅,一个房间等,都是一个太极,只是层次不同而已。住宅建筑布局,既看其自身的太极,也看建筑组群的太极,建筑群布局,应以地形方整、太极完整为宜。不宜缺残某部分建筑的位置,建筑地段布局应十分注意太极图的场气效应。
2、场气万有观: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穴、砂、水、向,其本质是气。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是在于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不利于人体的煞气,趋吉避煞,在于对气的趋,避。物物之间存在场,气来自场。现代科学已初步察证,人体有场气,植物有场气,建筑物有场气、万物之间皆有场气。恰如万有引力一样,场气也是万有的。一幢建筑可以我足轻重,但如组成建筑群,场气可能剧变。
3、场气导引观:风水之气,是宇宙场气、地球场气、地域场气、建筑组群场气、植物场气和人体场气的统一场气中的气。宇宙、地球、地域的场气,为大场气。大场气,虚处来,实处止。阳宅多选在类似盆地、半盆地(山环、山湾)中,这种地域,土肥水上,宜于民生,利于接纳大场气。
风水地理学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两门学问,从古代来说,我们会说风水是迷信,但是在现代来说,我们知道风水有结合地理知识,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反映,我们就可以相信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吸收,要有所取舍。
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地理思想是怎样的?
大地活体、经络、穴位、循环说渊源于西方的地学观念认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界,只有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才是有生命的有机界。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地理思想与此不同。不仅认为人和生物有生命,而且认为天、地、生、人各大系统之间组成一个整体性的大自然也是有循环、轮回、有新陈代谢的系统。同时,把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也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例如,一套住宅、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都城,甚至整个大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活体。在这独特的地理思想之下,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它是深层次的关于物质世界结构的最终原理。《黄帝内经》说:“阴、阳交而不离乎中”、“天地感而万物生化”。这个“万物”包含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它们组成一个活体。
中国古代的地理观念认为:这个活体“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宋代蔡元定的《发微论》则把构成大地的四种主要元素直接与人体类比,说:“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合水火土石而为地;犹合精气骨肉而为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唐代章贡、卜应天的《雪心赋》说:“体赋于人者,有百骸九窍。形著于地者,有万水千山。自本自根,或隐或显。胎息孕育,神变之无穷。”
其次,古代地理思想中的“大地有机”自然观,还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认为:“人有360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366,副日数也;大节12分,副月数也;内有5脏,副五行数也;外有4肢,副四时(季)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他又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因此,“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道之大源出于天。”这样,“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中国古人就这样从自身去推测宇宙。《周易》,中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