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风水 > 正文

广州镇海楼风水知识(福州镇海楼风水格局)

2022-08-28 风水

谁可以告诉我镇海楼为什么叫镇海楼啊~~~~~

一、越秀山镇海楼

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楼”。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时,把北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楼以壮观瞻。镇海楼历史上曾五毁五建,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1928年重修时由木构架改建成。1929年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1950年改名广州博物馆,分朝代陈列广州城2000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有复檐5层,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

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镇海楼”横匾。镇海楼两侧对联:“千万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今日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

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清末的楹联(有两副不同版本):“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凭(倚)栏看剑,泪洒英雄”(作者一说彭玉麟,一说彭玉麟幕僚李棣华),至今仍悬挂于顶层。

广州博物院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时以该楼为院址,今称广州博物馆。

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福州镇海楼

福州镇海楼在福州鼓楼区屏山顶上。

屏山是福州三山之一,因为山峰形状像一座大屏风,所以称屏山。越王时在山麓建故都,所以又名越王山。宋代诗人陈轩诗曰: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明初,福州时有海患。为了防御倭寇的入侵,也为了城市的发展,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负责砌筑石城,称为福州府城。府城北面跨屏山,南绕于山、乌山。城墙东、西、南三面依宋代的外城遗址修复。

建福州府城时,王恭先在屏山顶修建一座谯楼,作为各城门楼建造的样本,称为样楼。样楼是重檐歇山顶的双层城楼,高约20米,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成为城正北的标志。样楼楼前广场有七口石缸,排列如北斗七星,称七星缸。

当年登样楼可以望见大海,所以又名镇海楼。登楼可远瞰闽江口乃至东海。过去海船夜航进闽江口,都以此楼为航标。清代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记》中说: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三山是福州的标志和代称。而三山之上,又各有标高之志。屏山有镇海楼,乌山有乌塔,于山有白塔,形成三山两塔一座楼。

镇海楼,北倚北峰,南有五虎山为案,东衬鼓山,西托旗山。左前于山相扶,右前乌山呼应。乌龙、白龙双江如玉带环腰。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陈亮,写下《冶山怀古》诗: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帝纡。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当年的样楼望海与龙舌品泉等被列入福州西湖八景,载入《新修西湖志》。

清代时期镇海楼为什么会被摧毁?

清代初年,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因遭战火而损坏。1651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镇海楼靠近平南王王宫,所以禁止州人登临,并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

1661年,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时,在楼上祀文武帝君,镇海楼再次成为广州人登临览胜之地,“任人登眺”。一时之间,“咏觞茗麈,遂无虚日。”

这是清代时的第二次修葺。当时的镇海楼虽未得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齐享我国四大名楼的美誉,但在五岭以南确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楼”。

镇海楼坐北向南,翘檐飞脊,巍峨挺拔,雄镇山巅,气度非凡,独具特色。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盛赞镇海楼山海形胜、玮丽雄特,虽黄鹤楼、岳阳楼不能超过它,实“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

镇海楼气宇非凡,清代时曾以“镇海层楼”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诗人政客每登临其上,皆感慨万端,有关镇海楼的名人诗作甚是丰富,教人叹为观止,主要有咏迹怀古、抒怀咏志两个题材。

其中,以清代初期的著名诗人、广东佛山人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影响最广:

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陈恭尹此诗写登楼的观感,特别是“五岭北来”一联,精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广州一带的地理特点,而绝不能移用于他处,故历来为人传诵。

1683年,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再次被毁坏。两年后,由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建构。“计费巨万,壮丽坚致。”

在康熙年间,当时的著名学者沈元沧曾登临镇海楼眺海,并赋诗《登镇海楼》:

凌虚白尺倚危楼,似入仙台足胜游。

半壁玉山依栏崎,一泓珠水抱城流。

沙洲漠漠波涛静,瓦屋鳞鳞烟火稠。

黄云紫气消皆尽,还凭生聚壮炎州。

后来,镇海楼曾再度重修,重修工程仍然按照明代旧基垒筑。在镇海楼两旁仍然有长约170米的明代古城墙。重建后的镇海楼高28米,歇山顶,复檐五层,红墙绿瓦,雄伟壮观。

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山墙厚3.9米,后墙厚3.4米;每层向上有收分,面阔及墙厚尺寸均有递减,第五层面阔为26.4米、深13.67米,山墙厚1.65米,后墙厚1.3米。楼前碑廊有历代碑刻,右侧陈列有12门古炮。

清末爱国将领丁汝昌在登镇海楼后,曾赋诗感叹道:

如此江山,对碧海青天,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撙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

镇海楼形状奇特“楼成塔状,塔似楼形”。在这种形式简练、细节繁琐的传统建筑形象中,对称是其最突出的形态,其中蕴含着自然美的形象象征以及对大自然的有机模仿。

从风水角度看,这种奇特形状也寓意深刻:越秀山为白云山的余脉,是“生气融结”的所在,建楼者认为压住此脉便压住了南方的霸气。

在色彩搭配上,镇海楼的红墙绿瓦和谐统一,也显得非常气派,大胆红黄色调的基本搭配是我国古建筑一贯的风格,只是到了明代,规定除皇家城门楼可用黄色琉璃瓦外,地方城门楼只能用绿色。

因此镇海楼外墙就用了红色,屋顶用的是绿色琉璃瓦,红墙绿瓦是对比色,红墙不反光,绿瓦反光,这样显得既对立又统一。

镇海楼的西面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4方。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贪泉”碑刻,上面刻有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的《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据传,他之所以写此诗,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东晋时期,广州由于地处南海之滨,比较富庶,而当地官吏贪污成风。有所谓“经城一过,便得三千两”之说。

广州北石门,是中原往来广州必经之地。石门有一泉水,名为“贪泉”。据说,到广州上任的官员一旦喝了贪泉水就会变为贪官。

后来,吴隐之做了广州刺史。当他到广州赴任经石门,听说贪泉水会改变人原来廉洁之性的传说后,他特地酌泉水饮并写了《贪泉诗》。

吴隐之以诗铭志,在广州为官期间,果然清廉自持,留下一个清官形象。后人因而在贪泉建碑,以警示贪官污吏。此碑原竖于石门,后来才移到此处。

在碑廊旁边,有一批古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其中4门由佛山所造。当年,清代爱国将领林则徐到广州禁烟,为加强广州城的防务,命佛山炮工铸造一批大炮,这些土炮便是当年所铸的。

大铁炮原安放在越秀山炮台,曾在广州人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部分铁炮和炮台一同遭遇侵略者的严重破坏,炮身两侧的炮耳被打断,点火的炮眼用铁钉钉死,使大炮失去了作用。

在镇海楼顶层正面,高悬着“镇海楼”金色巨匾,两边有一副木刻的楹联:

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楹联是清光绪年间,以兵部尚书衔赴粤筹办海防的彭玉麟授意其幕僚李棣华所作。联中的“故侯”即镇海楼建筑者朱亮祖,而今楼存人故,可证历史沧桑。“目空今古”和“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军入粤,驻节镇海楼上。他反对李鸿章议和不成,也只有“泪洒英雄”了。

李棣华深知上司胸怀和遭遇,故由咏楼而意境磅礴,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联。转瞬六百载,镇海楼下,物换星移,人世全非。只有这绛红的古楼,经历无数劫难,多少风霜寒暑,兵荒马乱,碧瓦朱墙依然如故,它仿佛历史长者的身份,不知疲倦地向人们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登上镇海楼,极目江天万里,只见山上绿树婆娑,十里翠屏,姹紫嫣红,景色秀美,珠江两岸彩虹飞架,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珠水如带。蓝天、白云、红花和绿树,构成了一幅幅无比秀丽的广州图画,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

我觉得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理论很渊博,请介绍几个网上介绍本类知识的好网址?还有风水文化到底有无科学依据

长期以来人们把风水地理当作封建迷信,予以批判、抛弃。其实,中国风水地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是关于中国的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建筑、景观等研究综合环境的一门科学,也是中国人趋吉避凶、避祸纳福的一种价值取向。老百姓通俗地叫它为“风水地理”的,学者号之以“天人合一”,领导者誉之谓“可持续发展”,其实就是同一样的事情。这正如同,老百姓叫“吃饭”的,穷人喊“填肚子”,学者称“用膳”,领导说“应酬”,其实就是进食,不同角度的叫法而已。

风水地理,即是“风”、“水”、“地”的关系及其道理规律;天人合一,即是自然界的“天”、“地”、“风”、“水”等和人类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即是男“丁”、女“口”共同出“手”把持好“土地”的“分寸”,进行有“买”和“卖”像“丝”一样不断的经济活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风”、“水”、“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把握中国“风”、“水”、“地”的关系及其道理规律,和实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是完全高度一致的。中国老百姓对最佳的具体的风水格局的标准要求是:“前有镜,后有靠,两手有个抱。”所谓“前有镜”,指的是住宅的前面要有如镜子平稳一样的流水;所谓“后有靠”,指的是住宅的后面要有坚固的靠山;所谓“两手有个抱”,指宅的旁边及连接前面要能适合藏风和流水的地势,只是阳宅为顺水,阴宅为逆水而已。

中国的“风”从哪里来?中国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北半球的亚洲大陆的东部,风是由于地球表面大气层中空气冷暖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北冰洋气温低、气压低,而赤道气温高、气压高,高压空气向低压空气流动就是夏天的风,而气温低的冷空气向气温高的热空气流动则是冬天的风。从时空上来看“中国风”:春天东方吹的风叫“和风”,夏天南方吹的风叫“熏风”,秋天西方吹的风叫“金风”,冬天北方吹的风叫“朔风”。夏天从赤道之北的南海上形成的南风,冬天从北冰洋之南的西伯利亚来的北风,则是中国最主要的两股季风。这两股季风决定着中国大地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生活规律。“风”其实也是“气”,空气是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植物、动物不可或缺的东西,流通的空气最适于人们的居住。“气”生于天地之始,是化育万物之母。而“风”的繁体字是由“凡”、“虫”两字构成:“凡”即是“帆”,外在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力量和方向;“虫”是指昆虫,内在实质地阐明了“风”的媒介及其作用。从“天人合一”来看“风”:处在天父、地母中间位置的“风”,正是上帝媒合天地、化育万有的最伟大中介力量。“风”使植物的雌雄花粉互相传递,或靠“蜂”飞采蜜来传递;“风”又使动物的虫卵变成幼虫,所谓“牝牡相诱谓之风”;“风骚”则是指《诗经》里的“国风”,成语中“争风吃醋”的“风”却是指男女之间的情歌和情话。中国的“风”,繁殖了13亿多条“虫”,可见中国“风”的劲。

中国的“水”,除了新疆一条额尔齐斯河流经俄罗斯入北冰洋,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经印度、孟加拉国入印度洋,云南的怒江流经缅甸入印度洋之外,其它诸条江河大部分都流入太平洋。中国的“水”从哪里来?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来,也有少部分从北冰洋和大西洋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是中国的四大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海龙”。而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是中国的四大河,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水龙”。其实,所谓“水龙”就是江河的流动及水流的趋势动向。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就没有植物、动物,没有植物、动物就没有人类。中国的“水”,不但滋生了中国陆地上植物、动物,更是滋养了中国的人们。黑龙江及其上游支流便养育了中国的吉林、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等城市,也滋润了俄罗斯的海兰泡、伯力、共青城等城市。黄河及其上游滋养了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太原、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城市。长江及其上游滋润着攀枝花、宜宾、成都、重庆、宜昌、荆州、武汉、长沙、南昌、黄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南京、上海等城市。珠江及其上游繁育着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肇庆、韶关、清远、河源、惠州、佛山、广州、深圳、江门、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这四大河是祖国的母亲河,她用乳汁养育着13亿多的子女成长。可见中国“水”的丰。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风水轮流转。中国自然界的风水是这样轮动着流转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水,经过太阳照晒,上升为水汽形成的云层,季候风则把它送到大陆的上空,碰上冷空气便形成黑云,黑云凝重坠落而成雨水,流入溪川河江,最后统统又汇纳进大海。自然界“风水轮流转”的循环现象,人们在由青海进入西藏途中便可亲眼见到这样的景象:由印度洋上吹来的季候风,在喜马拉雅山之南,雨水就非常充沛,植被生长就非常茂盛;在喜马拉雅山之北、念青唐古拉山之南,季候风被山挡之后,雨量就略为减少,植被也不甚茂盛;而在念青唐古拉山之北、唐古拉山之南,季候风再遭山挡之后,雨量又更为减少,植被就难于茂盛起来;到了唐古拉山之北、昆仑山之南,季候风再次遭山挡之后,雨量就极其少了,植被就显得稀疏了;而昆仑山之北,季候风更是无法吹到,这里终年也就没降雨了,戈壁滩上也就再没有植被了,远远地能看到有骆驼刺,都会有欣喜之情。所以中国的黄河、长江的源头绝不会在昆仑山之北,而在昆仑山之南。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应该准确地改正为“君可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定复回。”天上来也好,定复回也好,都全靠着“风云”。而中国社会的风水轮流转动的真正规律,自从有文字化育以来,记载着其几千年风云际会的途程,其风俗文化的流转是这样子的:中化—东化—西化—北化—南化。

中国的“地”,影响着中国的风和中国的水。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那特别突出的“地”就是高山。中国的三大高山山脉天山、昆仑山、喜马拉雅山,这三条山脉都凝聚在中亚的帕米尔高原上,被称之为“山祖”、“天柱”,又叫做“天龙”。其实,所谓“天龙”,就是“土龙”,也就是山脉的走向及趋势,又俗称为“龙脉”。由“天龙”接驳下有三条“土龙”蜿蜒伸展在大地上,明朝刘基把它分称为北龙、中龙、南龙。并有诗赞曰:“北龙结龙最为佳,万顷山峰入望赊。鸭绿黄河前后抱,金台千古帝王家。”“中龙尊贵孰堪论?水绕山环四海均。我祖祖陵钟厥秀,须知昭代万年春。”“南龙一干亦多奇,当代皇帝始帝之。惟有金陵称胜概,高祖下作上天梯。”北龙,是指昆仑山接下的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中龙,是指与昆仑山连接着的巴颜喀拉山、岷山、大巴山、巫山、秦岭、大别山等。南龙,是指与昆仑山交接而来的唐古拉山、宁静山、横断山、云贵高原的大娄山、南岭、武夷山等。所以,昆仑山被称之为“横空出世”的“万山之祖”。

水为之江,称之为水龙;山之为脉,称之为土龙。水龙主富,土龙主贵。用今天的话说,水龙主经济,土龙主政治。有趣的是,在英文“capital”一词都是同指“资本”和“首都”。水龙和土龙相汇之处,乃是建都城的风水宝地。因此“江山”便是建立京城的首要条件。水除了生产灌溉、生活用水外,还必须方便于交通航运;山既是都城的依靠,还是风雨的屏障,更是御敌的天然工事。最早记载建京城都要选择这两种条件的,是周朝的先祖公刘,《诗经·大雅》有诗为证:“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关于利用地理之势建设国都更有高见:“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养其人,以养六畜。天下之人,皆为其德而惠其义。”中国历朝历代建立都城无不考虑“江”和“山”这两条“水龙”和“土龙”的风水格局。有学者统计过,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曾建有350多个首都。但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的都城,不外乎是东京、西京、南京、北京。而在这东、西、南、北京之中,西京的风水要比东京的好,北京的风水要比南京的好。且看其具体情形。

西京,就是今天的西安。周朝开始建都,称之为丰镐,秦朝呼之为咸阳,汉唐盛世都谓长安。汉朝张良对“西京”的风水评价极高,刘邦接纳他的主张,定都长安:“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百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西京为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心脏,而关中平原四周有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平原南有终南山、首阳山、太白山及其后面横亘的秦岭,西有岐山、陇山、六盘山等天然屏障,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骊山、华山的屏蔽和重要的函谷关通道。关中平原的西北、北面、东面又有黄河为天然壕沟。关中平原上有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等历史上称之为“八水绕长安”的情形。因此,西京可谓是“考卜维王,宅是镐京”、“四塞之国”、“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天下之脊,中原之首龙”、“关中自古帝王州”的都城圣地。西京是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陆路西达中亚、西亚和欧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同时,西京也是中国大陆的中国中心。

东京,一指洛阳,一说开封。先说洛阳,周平王迁都洛阳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南唐等各朝都曾先后建都于此。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评洛阳的“龙势”说:“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至于黄河之中。嵩山起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瀍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洛阳为京城大都是在朝代的末世,或者也只是半壁江山,但是洛阳作为首都向东、向南、向北、向广迁徙趋势做出了重要的铺垫,因此把洛阳称之为“中京”更准确些。“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真正叫东京的应是开封,又号汴京、汴梁。由于隋朝开挖了大运河,使得“地处四平,无险可守”的开封成为“咽喉九州、间域中华”的中国腹心,有条件而成为首都。先是唐末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在开封建都,成为“控襟带于八方,便梯航于万国”的“水陆一都会”;后是宋朝建设成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的大都会,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中国的首都设在东京,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努力地走向商品经济,在此着色地描绘那“清明上河图”。开封城风水的最大缺憾是毫无靠山、没有土龙。一旦战争爆发,无所依持。

南京,又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金陵郡,古来六代豪华盛;下临全楚地,包举中原势”,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就看了出来,因此想尽办法破坏其风水龙脉,开挖秦淮河,秦淮河就是“秦坏河”;切断石头山山脉,填塞秣草,改名成了“秣陵”。诸葛亮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指出孙权占有地利之便。朱元璋定明朝首都于南京,就认为,“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也。”南京真正龙脉的起止:“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支,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支,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变作冈龙,至麻田止。中抽将军山,过黄泥冈,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南京亦是水龙和土龙交汇之处,处于水龙的长江龙首,与土龙南龙的尾部相交之地。南京风水的最大缺憾是长江在北,紫金山在南,因此建都于此的朝廷,其所持的政权往往多为半壁江山。

北京,曾称蓟州、幽州、燕京、大都、北平。由元朝忽必烈接受臣子建议设大都始,历经明、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作为首都。元朝从上都迁至大都的理由:“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燕都东控辽碣,西连三晋,背负关岭,瞰临河朔,南面以莅天下。”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往北京理由就更多:“燕都者,北陇之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会也。”“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形胜甲天下,层山带河,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细勘北京城,就会发觉有两条中轴线:一条是天、地、人的运动线,即天坛、地坛、人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条是子午线,即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太和殿、景山、地安门、安定门。这两条中轴线也是连接土龙与水龙的重要线,土龙就是燕山山脉及其上面秦朝所建的长城,水龙就是永定河及后来隋朝挖掘的京杭大运河。顺便指出的是,秦朝修筑长城可谓坏了土龙,而隋朝挖运河则伤了水龙,所以秦朝只有二世14年,隋朝只有三世37年的享龄。秦隋两朝虽短,却荫及汉唐及后世。北京作为首都,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方便汉族和辑北方的蒙古族、满族、俄罗斯族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非常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北京是亚洲大陆的中国中心。其风水格局最大的缺憾就是土龙强于水龙,永定河水的断流,西北风沙的进逼,造成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迁都恐怕要提到21世纪的议程上来了。

广京,就是历史上的番禺,今天的广州。最早作为首都的是2200多年前西汉时的南越国,历时93年,其后的南汉、南明都是短暂的,而且都是偏安一隅的小国国都。早在秦朝南海尉任嚣就看到广州可以建国都,他说:“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汉朝司马迁也指出:“九嶷、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扬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会也。”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看到广州观音山(越秀山)是龙首之地,因此在山上建有五层的镇海楼来镇住这龙头。其实广州的龙脉所在,越秀山只是其中一支。广州的真正龙脉,也是属于由昆仑山而下的“南龙”。到了南岭,分支下来由江西的龙南,进入广东后与龙仙、新龙、铁龙、回龙、龙山、龙潭、龙塘、龙归这些地方的山脉紧密相连,南伸到广州的帽峰山、白云山,“龙从云”,白云山才是广州的真正龙头。白云山、花果山、越秀山,此为一支,历朝巡抚衙门就建在山下的孙中山纪念堂这个地方,广州市人大、广州市政府、中央公园到海珠广场,为广州市老城的中轴线。另一支由白云山、瘦狗岭,中信广场、天河体育场、珠江新城,为广州市新的城市中轴线。历朝历代为统治者服务的风水大师们也都清楚这条风水线,所以硬是把原“太子岗”的山名改为了“瘦狗岭”,并且还有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让瘦狗岭长毛,若是瘦狗长肥了,则可以建都立国。所以驻扎在沙河燕塘的军营士兵们练习枪炮,就往太子岗上打,永远不要让其长毛。然而,时至今日,沙河燕塘驻军撤离了,山头生态讲求绿化环保了,广州开放改革建设的事业发展了,瘦狗岭绿肥了,新中轴线出来了。再一支由白云山、五山、茶山,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跑马场,这是第三条小中轴线。1949年5月以李宗仁为代总统的国民政府总统府及行政院就搬迁到这里,即当时在石牌新建的市立第三中学内,即后来的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的政治教育系大楼,遗憾的是如今已被拆掉了。

广州之所以可成为广京,也是风水轮流转的结果。人类文明从陆地文明转向海洋文明,首都也应该从“陆都”转向“海都”。西京、北京这两都是土龙强于水龙,而东京、南京这两都则是水龙与土龙的位置颠倒,那末广州则是土龙、水龙相会的最佳点。经济上的顺口溜:“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首都建设上也应是:“东西南北京,轮着到广京。”所谓“广”,就应该包括为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内外里表、天上地下、高山海洋,非如此,不足语“广”。广京之“广”,乃宇宙之广,也就是要由陆地文明转向海洋文明,将来再由海洋文明转向太空文明。为此,不可不深入研究广州的风水格局。根据《礼记》传统的风水理论:“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广州的朱雀(火)就在前面的赤道;玄武(水)就是后面的北江、东江、西江,乃至长江,因为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西江的支流漓江是相通的,也是由秦始皇开凿的灵渠而相通的;左青龙(木)就是由近处增城博罗的东樵山(罗浮山)到惠州、东莞、深圳,抵香港九龙,远处则越海而至菲律宾、东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的原始森林;右白虎(金)就是由近处南海的西樵山、顺德的龙山、中山的五桂山到珠海的前山、澳门的九澳山,远处则到雷州半岛、海南岛,越海的中南半岛,在这中南半岛上,则由虎变成了象,且有三象:一是越南的地形是象鼻子,一是老挝的首都万象,一是由泰国、马来西亚到新加坡又是象鼻子。根据群众口传的风水学说:“前有镜,后有靠,两手有个抱。”广京前面的小镜是珠江,大镜是南海,大的生水口是马六甲海峡,如能协同在泰国南部开凿一条运河增加一个小生水口更佳;广京后面的靠山近靠有白云山、帽峰山,远靠有南岭的“南龙”、秦岭的“中龙”、燕山的“北龙”等;广京的两手抱,就是左手的菲律宾、东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右手的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环抱了起来,形成了中国首都走向世界的最佳风水格局。

如果说,西京是中国大陆的中国中心,北京是亚洲大陆的中国中心,那末广京则是世界陆地的中国中心。地球本来是以赤道为中心的,但地球却偏爱北半球,让北半球的陆地要比南半球多,只有以北回归线为标准线,其南北所分的陆地才是对等的,而北回归线准确无误地经过广京。另外,中国领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到广京的距离,与广京到内蒙古二连浩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领海与领土同等重要,海洋的资源不会比陆地的资源少,领土上长期生存的人们在资源尚未到短缺的情形下,眼光很少有投向领海的。今天由于人口的膨胀,陆地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短缺,所以,广京是中国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海都”。如果说,黄河水好像乳汁一样哺育着西京、东京等都城茁壮地成长,长江水和京杭大运河的水养育着南京、北京等都城健康地成长的话,那末等于黄河8倍流量的珠江水,其乳汁照样可以孕育着广京这一都城出世成长,而且广州更可以成为中华民族进行和平统一、实现全面现代化的一个盛世首都。

清代以后镇海楼屡毁屡建是什么样的?

镇海楼自明清以来,除了作为历史名楼,还被作为“太平盛世”的象征,所以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历史进入清代后,镇海楼在1659年7月又被台风吹倒了。《榕城纪闻》记载:

顺治十六年七月三十日,大风起,自辰至未,坏样楼、鳌峰亭,开元寺大殿、铁佛殿、尊经堂、石坊并七门城楼,其余衙门、公署、民居无不飘荡。其风比辛巳年更大,所在倒折更多。

在康熙初年,镇海楼再次。但后又被毁,在康熙年间进行了3次重建。据雍正年间的《福建通志》说:

康熙初重建,复毁。后总督姚启圣、郭世隆相继兴建。

1678年至1684年间,姚启圣任福建总督。后来,又有6位任总督。接着,1695年至1703年郭世隆任总督。其中,有两次重建的镇海楼存在的时间较短,只有20年左右。而总督郭世隆重建的镇海楼,存在时间较长,

约有50年,但后来不幸于1760年秋毁于雷火。

关于这次被毁,乾隆年间的《福州府志补》记载较详细:

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向夕,山上霹雳一声,楼四面火出如灯,绿色,人皆以为雷火,乃属人意。按:自国初以来,毁已数次。

论者采形家言,谓:‘山尖而锐者,为火星,圆而秀者为文星。越王山其形尖锐似火,作屋不宜复用棱角。屋脊作卷棚以培之,庶可无患。’或亦有见。

镇海楼经历这次大火,于是就有人给它“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镇海楼实际上并未因此免于大火。

1785年,雷火再度焚毁了镇海楼。但不久,经“官匠建立”的镇海楼再度于1792年被雷火焚毁了。当时,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主要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镇海楼仍为上下两层,以明代制式重建,虽经多次毁建,但其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

过了68年,在1860年镇海楼又被雷火焚毁了。过了3个月,镇海楼就再次重建起来了。清代学者林枫在《观我录》中说:

咸丰十年庚申……九月微雷小雨,镇海楼灾后数月重建,物料偷减,制视昔独卑。形家言其失前人创造之意,于风水有碍,未知然否。

这次重建,因资金紧缺,其宽度缩减了三尺。据光绪年间的《晦讷斋文集》记载说:

咸丰间改造,规制卑陋,不及四十稔,倾圯随之。

果然,不到40年,镇海楼于1892年又一次坍塌了。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

且夫楼以镇海名,意在楼,实在海。嗟呼,海风叫啸,海水飞扬,登斯楼也,其忍负中流砥柱之心哉。

关于重建后的镇海楼,谢章铤在《重建镇海楼碑记》写道:

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

1892年,闽浙将军希元、总督谭钟麟和官绅都捐了钱,整整用了一年时间的修建,于第二年就竣工了。楼的建造按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其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福州学者谢章铤撰《重建镇海楼碑记》,由清末翰林院庶吉士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

据说,在清代末年时,登上镇海楼仍可以看见大海。清末福州田园诗人魏杰《越王楼远眺》诗道:

欲穷千里目,独上越王楼。

双塔排城市,三山镇福州。

人从台际望,海入眼中收。

地杰钟王气,雄风自昔留。

因此,后来的福州西湖新增八景之一就有“样楼望海”一景。它与当年的福州的“龙舌品泉”等景一起被载入《新修西湖志》。

后来,光绪年间重建的镇海楼曾失于大火。之后,重修的镇海楼基本保持了明代时期的制式,城楼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加腰檐,城门式高台二层楼阁。施以斗拱,屋面使用陶制简瓦和板瓦,檐口饰有瓦当、滴水,适当增加一些配套工程。

为了凸显该楼,重建时特地抬高了一层约11米左右的架空台基,使它更宏伟、壮观。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台基采用城墙砖、首层台基地面采用金砖铺设,栏杆使用汉白玉雕作,所有露明梁柱外饰木质材料,小木作均采用实木,重建后的楼高、进深、面宽均严格按古建筑的尺寸和规制建设。

镇海楼楼高22.3米,台基高10米,由基座层、台基层,基座层内设地下宫。面阔43.5米,进深24.5米。门窗及牛拱等均为实木,吊顶为平暗式,并与梁架之间施以弯枋、一斗三升,为典型的福州传统建筑式样。

在镇海楼门前,在七星缸附近,有一座外面插着四簇雕花小石柱的三层圆台,其中心镶嵌阴阳鱼,共60甲柱,代表时间的周期。在此设60甲柱,寓意福州百姓的福祉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此外,镇海楼前还建有登山的青石道,道路中间有三组各9层台阶,海浪翻滚,蟠龙出海,堪比皇家“御路”规格。

镇海楼的一楼大厅中央,设有金丝楠木梅花雕屏,上面题有“清客肯来榻还下我”的词句。陪侍这扇屏风的,是七八十厘米高、一剖为二的巴西紫水晶洞。

在大厅西侧,供养在镇海楼建筑模型右侧的,是热心人费尽心力从海南弄来的“佛教七宝”之砗磲、珊瑚。水晶、砗磲、珊瑚,都是辟邪之物,有了它们,庇佑福州城的镇海楼,更加法力无边了。

大厅东侧书案正中竖屏是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王仁堪的手迹。此人不仅“善设色花卉,书法为时所称”,而且当官也当得很出色,授修撰,入直上书房,出为镇江知府,殉职于苏州知府任上,官声颇佳。

二楼门额悬挂有“镇海楼”三字匾额。楼内布置有各色红木家具、古董及珊瑚等,还有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所撰对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整座镇海楼雄居于福州古城中轴线端点的屏山之巅,仍然是俯瞰福州城及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的登高眺望点。其建筑重檐飞角,冲霄凌汉,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三山二塔之间的视廊关系。

建造福州镇海楼的意义是什么?

镇海楼是在龙王台风之后建起来的,目的是为了镇住台风,效果还算不错吧。

镇海楼的镇海楼历史

明代,从战乱之中立国的朱元璋深知城墙防御工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为了重建被元代统治者推倒的旧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出他的女婿驸马爷王恭到福州,督建明代福州府城。王恭将福州城墙的北段从屏山下改到了屏山上,致使屏山半座在城里半座在城外。他是个军事家,他在福州城无险可守的城北,设置了人造天险,而且居高临下俯视城北平洋;他是个建筑师,他在屏山之巅建造了北门的城楼作为福州未建的七座城楼的样品,所以开初屏山上的城楼称样楼,屏山也有了当年时尚的名称样楼山;他是个诗人,他建造的样楼一时成为福州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登斯楼发幽古之思情,“无诸城北样楼开,万井烟花拂槛回”。站在越王山的新楼上,俯视无诸城的万家灯火,怀想闽越王引领闽越人步入汉文化的殿堂成了当年文化人诗文创作的主题。发出“回首旧时歌舞地,年年春草鹧鸪飞”的感叹。明代的建筑以木构为主,城市建筑除了两塔之外,大多是紧贴着地面扩展,城北居中的山巅上建起高楼,极目远眺江的入海口,远处的高山也似泥丸低矮,对海路交通有一种掌控感,渐渐的就有了镇海楼的美名。“粤王山拥海潮流,山上嵯峨镇海楼”,是较早的一首登镇海楼的诗句。其实王恭也可能是个勘舆家,他实际上是为福州城建造了一座风水楼。闽越人的蛇文化在汉化之后,一方面继续了闽文化对蛇的崇拜,另一方面又用中原汉人的眼光看待蛇,要让它长角变成龙,让它腾飞。建造白塔、乌塔的民间传说就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而在民间被称为“龙舌”的苔泉之上的“龙首”山头建造镇海楼,如同桂冠为福州之龙加冕。

突出于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镇海楼,从建成之日起,便成为进出闽江口航船的重要标志。每当五虎门潮水上涨,大船进出江口均以镇海楼为“准望”,即航行标志物,即使夜幕初降或且雾气笼罩,航海者均参照镇海楼方位,找到进港的方向。

作为福州城楼的样楼,飞檐翘角的镇海楼分上下两层,按明代制式建造,虽经多次毁建,但基本尺寸变化不太大。按清代光绪年间历任芝山书院、白鹿洞书院、致用书院主讲的谢章铤撰写的《重建镇海楼碑记》的记载,传统的尺寸是高六丈三尺,深七丈二尺,广十三丈七尺,周边的城墙厚五尺三寸。如果按现行的长度制式换算,其高度大约为21米,深24米,宽45.6米,连接镇海楼的城墙厚1.73米,当然这不是准确数。

根据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记载,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算起,到1970年最后一次拆毁,其间大约600年的时间里,大修建九次也毁了九次。查其原因,三次是遭雷击、两次失火、一次被大风吹倒,两次原因不明倒塌,可能是年久失修。最后一次1970年人为拆除。而九次为镇海楼大兴土木的大多数是官方倡建并与民间共集资。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楼遭雷击之后数月重建,可能是因为资金紧缺,宽度缩减了三尺,仅30余年便坍塌,算是镇海楼史上短命的一回。官府与民间迷信地认为这是规定的尺寸被改变造成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建造恢复旧制“尺无所短,寸有所长”,暗示这楼的建造尺寸与旧制误差不超过一尺。陈宝琛挥毫题写碑文。1933年,光绪重建的镇海楼也失于大火,那年十九路军从上海撤退福建发动“福建事变”,在与蒋介石军队的军事对峙中,镇海楼旧址上建起了军事碉楼。抗日战争期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曾倡议重修镇海楼未能如愿。抗战胜利之后闽籍议员倡议将碉楼改造为“林森纪念堂”。这个愿望在1946年由萨镇冰主持开工典礼开始建造,历时三年建成。1948年建成于镇海楼旧址上的林森纪念堂于1970年被人为拆除于动乱之中,公开的理由是它成了军事攻击的标志物,仅仅存世20余年。

乾隆年间曾经有人给三次遭雷击两次失于大火的镇海楼“算过命”,说越王山山形尖锐属火星之相,建筑物不宜再用棱角屋脊,应改作卷棚式的圆形,就可以防火了,但是镇海楼并未因此免于火。在镇海楼前的山坡地上,还曾设置过一些用六根小石柱围起来的石缸,共七组人称“七星缸”,从“风水”的角度上说,它象征北斗七星按天象排列组合,也是为了防止火灾的。那年代木构的福州城火患不绝,连祈祷北方之神真武君神灵的镇海楼也难免于火灾,更何况百姓人家呢?

相关资讯
  • 殷商有哪些选择墓地的风水知识(殷墟墓葬介绍)

    鬼谷子灵卦风水馆师傅讲解:坟墓里有青蛙好不好坟墓里有青蛙是正常现象,不代表什么意思;也无关好坏;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
    2022-08-28
  • 乔迁风水知识大全(搬家顺序风水)

    搬家风水注意事项有哪些?其实搬家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俗称为“乔迁之喜”的搬家是不能随意,更不能马虎的,当然也不是择吉时或吉日搬家就万事大吉,从中国传统的位理学来...
    2022-08-28
  • 学风水择日要背什么知识(学风水择日要背什么知识书)

    学风水需要背诵的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二、...
    2022-08-28
  • 现在套房风水知识(套房看风水)

    如何看住宅风水?什么样的房子风水好?看一所房子的风水到底好不好,主要看房子周围的环境,看房子的大概形状,还要看房子内在的布局。房子的风水好,对于自身的运势也有一...
    2022-08-28
  • 了解一下风水学的知识(了解风水方面的知识)

    风水知识风水知识大全风水知识大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很多东西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结晶,其中,风水学包含的学问也是广泛的,常常被大家运用到生活中,下面看...
    2022-08-28
  • 风水知识风水口诀(风水入门速记口诀)

    风水顺口溜穷算命,富烧香,颠颠倒倒问阴阳。神听杵师木听匠,地脉龙神听阴阳。怕王法的不受官刑,信阴阳的不遭横祸。阴阳不能看十成。阴阳先生点真脉,眼睛不瞎嘴巴缺。生...
    2022-08-28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