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子”和“祧子”是什么意思?
嗣子,“嗣”是“继承”的意思,“嗣子”有以下意思:
1,先秦时,诸侯死了,处在守丧期间的有权继承的嫡子称自己为“嗣子”,后来便称嫡长子为“嗣子”;
2,自己无子,以近支兄弟之子过继者亦称为“嗣子”。
3,日本各棋家对预定继承人的称呼,也称迹目。
4、嫡长子而作继承人者。《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汉书佞幸而传》‘红阳侯立嗣子融,从淳于长请车骑’。颜师古注:‘嗣子谓嫡长子当为嗣者也。’昌黎《刘统军墓志》云:‘子四人,嗣子纵,长子元一,次子景阳、景长。’又《节度使李公墓志》:‘公有四子,长曰元子,次曰元质,曰元立,曰元本。元立、元本皆崔氏出。葬得日,嗣子元立与其昆弟四人,请铭于韩氏昌黎。’所谓嗣子与《汉书》正同,皆所谓嫡长子。盖庶出之子虽年长于庶出,而不得为嗣子。故《刘志》于嗣子之下,又云长子元一,而《李志》于长曰元孙,次曰元质之下,又以元为嗣子也。古人严于嫡庶之分,即此可见。”
5、因无子而以他人子为嗣,其子也称嗣子。
嗣子和继子的区别是什么?
性质不同。
继子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某人的妻或夫在前次婚姻关系中所生的孩子(男),另外也指丈夫与前妻或妻子与前夫所生之子(男)。
嗣子,读音是sì zǐ,汉语词语,意思是有继承权的嫡长子的称谓。
出处:
《史记·五帝本纪》:“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汉书佞幸而传》‘红阳侯立嗣子融,从淳于长请车骑’。颜师古注:‘嗣子谓嫡长子当为嗣者也。’昌黎《刘统军墓志》云:‘子四人,嗣子纵,长子元一,次子景阳、景长。’
《节度使李公墓志》:‘公有四子,长曰元子,次曰元质,曰元立,曰元本。元立、元本皆崔氏出。葬得日,嗣子元立与其昆弟四人,请铭于韩氏昌黎。’
所谓嗣子,与《汉书》正同,皆所谓嫡长子。盖庶出之子虽年长,因系庶出,而不得为嗣子。故《刘志》于嗣子之下,又云长子元一,而《李志》于长曰元孙,次曰元质之下,又以元为嗣子也。古人严于嫡庶之分,即此可见。
古代降服子和出嗣子有什么区别吗?
没有区别,指的是同一种人,称谓不同而已,都是指过继给别人的儿子,降服子是在丧礼中的称谓,平时叫做出嗣子。
风水学中世子什么意思?
世子:古代诸王公侯嗣子之称谓,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在春秋时期,"太子"、"世子"两词通用,周天子太子也称世子,诸侯嗣子也可称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