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习风水,最基本的应该从哪开始学?
想学怎么看风水,这是一个很玄乎的话题。风水涉及的内容众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
风水是一门传承性的技艺,传承,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传授。意味着,老师是传承中,缺一不可的条件。也就决定了风水是不可能自学成功的,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老师。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风水传承,分两部分:书传、口传,相互配合。光有书本,无法理解其意,无法操作、演算。
风水知识也分两部分:峦头、理气。
风水就是杨公风水,不包括:算命、八字、看相、奇门遁甲,太多了,你会走火入魔!
——学风水,少不了这几个步骤。
第一步:基础知识,死记硬背。首先背熟,八卦,六十四卦,十二天支,十二地干,五行生克,五行例子(几百条),各种掌决,先天掌,翻卦掌等等。太多了,不举例了,我们网站有下载。
第二步:问死老师。一开始背的那些东西,很多都是死的,你没有理解,所以要不断的问老师,问到死为止。
第三部:寻龙点穴,有一些基础后,就要开始学看山了,怎样寻龙,怎样点穴,这是一个悟性和耐心的问题。
第四部:学择日,斗首,洪范、五行、玄空……理气部分是很深奥的,你学不完的。
第五部:外出实践,由老师,带着你做真实的风水案例,实战出真知!
第六部:出师毕业。
——
这里是杨公网,风水并不适合大部分人去学,学风水需谨慎,我不太建议你去学!
中国风水是怎么起源的,有什么科学的理论依据?
中国风水学在很多百姓眼中被称为“玄学”,上至帝王对宫殿、寝殿、墓地的选址,下至百姓在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都会请风水大师来个我们相看。那么中国风水到底是以什么为根据,在什么理论基础上起源的呢?
中国风水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
母系社会虽然没有风水的相关文献记载,但在历史长河的残砖碎瓦中仍然可以复原到它的一些原貌。这些残砖碎瓦指的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以及郭璞《葬经》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母系社会时期《风水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总起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部分:
一、宇宙的起源
从《黄帝内经素问》的“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可以看出,远古人类认为宇宙的起源是阴阳两种事物的存在。从今天的宇宙大爆炸的假说来看,这种所谓的阴阳两种事物实际上就是宇宙中某个起始的无穷小能量点。从郭璞《葬经》的“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可以看出,这个起始能量点中的阴阳最终形成的两种生气,这两种生气相互吞吐就形成了最开始的能量物质喷发。从《黄帝内经素问》的“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删减)……。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可以看出,宇宙起始时形成的阴阳两种生气是现今宇宙组成的最基本物质。
从《黄帝内经素问》的“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可以看出,当宇宙大爆炸之后,生气中的阳气形成了宇宙真空,而生气中的阴气作为具体的有形物质开始凝聚,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宇宙星系,这就是《易经》的“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远古的中国人根据降落陨石的观察推知到了地外星系的存在,这里的“杞包瓜”实际上就是对宇宙星系的一种描述。
母系社会的女人政权没有望远镜之类的装备,但是却通过某些无可考证的手段,以及对宇宙现象的观察,成功的推知了地球的存在,以及宇宙起源的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描述与今天宇宙大爆炸的假说几乎一致,而且在细节方面甚至超过了今天对宇宙大爆炸的描述。总结以上内容,可以得出整个母系社会关于宇宙起源过程的描述如下:
宇宙开始的时候是一无所有,但在宇宙中存在某个无穷小能量点,这个无穷小能量点中包含着阴阳两种相生相克的能量,这两种极限能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阴阳两种生气,并开始了最初的宇宙喷发。在宇宙喷发过程中,生气中的阳气就形成了宇宙真空,而生气中的阴气则逐渐凝聚形成了早期的宇宙星系。早期的宇宙星系处于不稳定状态,阴气与阳气之间存在相互转化,这就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的说法。
从《易经》的:“杞包瓜”可以看出,母系社会时期的人们用漂浮着的地球来解释了天地存在的真实状态,以及天地之间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二、能量转化定理
从郭璞《葬经》的“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可以看出,宇宙星系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势能与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宇宙中的阴气凝聚而成的物质在势能的作用下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从而开始了星体的凝聚过程。宇宙中的阳气在势能的作用下也会产生自身运动状态的改变。
三、万有引力知识
从郭璞的《葬经》可以看出,远古中国人已经认知到了宇宙势能的存在,但对于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万有引力却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不过却有万有引力知识的应用。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这段话提到了“日月星辰”之间万有引力的存在,以及万有引力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
四、五行辩证法
母系社会的远古中国人从对宇宙起源的认知,推知到宇宙“五行”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母系社会时期的“五行”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金木水火土”,而是“味形气精化”。母系社会的远古中国人认为“五行”起源于“阴阳”。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其中“味形气精化”的具体真实含义已无从可考,但肯定比“金木水火土”的描述要更宏观和准确得多。母系社会的远古中国人认为,“五行”只不过是生气存在的五种宏观状态而已,这五种宏观状态又因生气的不断运动而产生变化,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根本内因所在,这就是郭璞《葬经》的“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以及《黄帝内经素问》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所描述的“五行”基本运作原理。
五、数学进制与时间标划
从《黄帝内经素问》的“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可以看出,在中国数学史的发展上,最先使用的并不是十进制,远古中国人甚至使用过六进制和九进制。由此也不难发现,实际上标划《易经》顺序的就是一种在二进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八进制。所以说中国的数学进制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而不是偶然的灵感出现。在母系社会时期,六进制与九进制最先的使用是用来度量生气流动的速度,标划时间,以及事物的生长寿命,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的“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从现已发现的商代的陶文和甲骨文中,中国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开始普及十进制的使用了。但在母系社会《风水学》中,仍然使用六进制或九进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度量数学进制,并且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进制标准。从《黄帝内经素问》的“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应该要早在商代以前,而作为《黄帝内经》科研基础的母系社会《风水学》出现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具有充分的考古依据了。
六、人类起源
虽然中国神话传说中存在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但远古中国人也有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说法。母系社会时期的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天地生气相互交合的产物,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的“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由此也可以推知,人也是天地生气相互交合的产物,并且与四季的更替一样,处于生死循环中的人类也存在自己的寿命定数。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虽然中国神话把女娲说成是人类的父母,还把女娲造人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黄帝内经素问》也有“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的说法。可见天神造人的说法,只是母系社会时期的一种说法而已,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父系社会时期的人们迷信。
七、真空与空气的等同
由于母系社会时期人们还不具备认知空气组成成分的能力,因此母系社会时期的远古中国人把空气和真空等同起来,认为空气就是真空,真空也就是空气。这就是郭璞《葬经》中的“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粟芽于室,气行乎地中。”实际上只有在空气的环境中才会有共鸣现象的发生,而在真空环境下是没有共鸣现象存在的。真空中虽然不存在共鸣现象,但却有着电磁共振现象(即无线电),这就证明了无论是真空还是空气,生气的存在都是通行的。
总结
母系社会时期的远古中国人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形成了早期的《风水学》理论,并据此发展起了各种其它的具体学科分类,其中以中医学的《黄帝内经》为比较著名的代表。
但进入到父系社会以后,由于人类自身的神话迷信,以及后期逐渐形成的教条思维方式,中国人就逐渐放弃了对未知客观世界的探索,并把早期的一些不具有实用性能的科研成就转为神学方式存在,如郭璞的《葬经》,而只把一些较为有实用价值的内容继续保留,如《黄帝内经》,其余的部分则完全丢失在涛涛历史长河之中,只给后人留下了无穷的遗恨!
风水从那里来?
我国风水术最早大约在原始时期,聚落遗址时代产生,成熟于商周时期,并且广为流行。如《卜辞》:“甲子卜,宾贝,我乍邑?乙卯卜:争贞,五乍邑,帝若?我从,之唐。”这是我国古人对风水的研究与重视。如果追溯到原始时代,我们不难理解人与大自然间的抗争只有适者生存,故此必须择地而居以便更能的适应大自然。
而根据《轩辕本纪》记载,风水术又称“青乌术”和“青鸟术”。“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帝问之以经制。”证明风水术最初是与地理有关的学问。根考:“青乌”是古人对太阳的尊称,而“青鸟”是青鸟氏,是当时的天文历法官,因而就把“青乌”和“青鸟”合称,恰好反映出中国古代风水的两大特征。《系辞》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说明我国古代风水是与天文、地理有关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知识。
古代的风水学是因何而兴起?
1、风水的初始阶段在秦汉时期。当时的风水知识主要是由“阴阳五行”和“易学”知识推演出来的。而且,风水的诞生也是得益于当时大规模的宫室建造,为了保证房屋的安全性、合理性,尤其是要保证建筑的运势要好,所以才使得“风水”这一学说应运而生。
此外,在当时还产生了很多风水著作。比如:《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图宅术》、《葬历》等。也正是在这些著作诞生的同时,标志着“风水”学说正式成立。
2、再说,风水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宋时期。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都是一代接一代地传承。那么在秦汉时期的风水诞生之后,人们便习惯了利用风水知识去建造房屋或者安葬亲人。到了唐朝的时候,社会上的学术派开始丰富起来。那么此时的风水理论也有很多人去支持和学习。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促使了风水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再加上当时唐朝的实力雄厚,疆域辽阔,所以风水的知识被传播开来。甚至在西北地区的敦煌莫高窟文献中就找到了《宅经》、《阴阳书》等典籍。
到了宋朝时期,从官宦人家到平民百姓,家家户户在生活中都会使用到风水知识。而且,当时社会上的风水大师也开始受到大家的追捧。比如邵康节、徐仁旺、傅伯通、蔡元定等。
3、风水在明清时期开始变得痴迷、愚信的状态。一件事物的发展总是会经历一定的规律,比如都是从开始到发展,再到鼎盛,再到泛滥不堪。那么风水就是在经历了上千年的磨炼之后,在明清时期开始变得泛滥。当时,大到都城的建立,小到院落规整,大家收回对风水深信不疑,一切以风水为主。当年明成祖迁都到北京,以及后来建造“十三陵”都是帝王对风水痴迷的典型例子。
再后来,到了清朝,从故宫到各个王爷的王府,每一个建筑都会极其重视风水的原则。还有现在留存的颐和园、天坛的建造也都是以皇家风水为原则去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