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豕,不成家
猪是十二生肖之末,是十二地支末位的亥。猪古时称豕。
猪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马、牛、羊、鸡、犬并称“六畜”,为六畜之首。猪自古与人类关系密切,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到近代,猪一直是人们夸耀财富的标志。汉字“家”古时的写法是人字形的屋顶下一个“豕”字,即屋里有豕方可为家。“家”的字形说明了人与猪的关系和生活状态。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猪养在离自己卧室最近的地方,甚至同在一个屋顶下,以便于照料。后来因规模饲养和考虑到卫生问题,人与猪才拉开距离。
猪驯化的历史很长,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把野猪驯化成家猪。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有造型生动的陶猪。这头陶猪腹部下垂至地,头肥大,拱嘴,作挪动身躯状,憨笨之状可掬,已接近今天的家养肥猪了。可见中国人驯化猪的历史少说也有7000年了。
1991年,美国考古学家N?罗森伯格(Rosenberg)率领一支考古队在土耳其东南部的一个高地村庄哈兰?塞米(Hallancemi),发现了大量10000年至10400年前的猪骨,这些猪的臼齿明显缩小,说明已完成了野猪向家猪的转化,该发现在考古界引起了震动,因为农业起源的传统理论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此前学者普遍认为,羊是人类最早驯化并供食用的动物,然而哈兰?塞米的发现颠复了这一观点,猪才是人类最早驯化并供食用的动物。而且,有些考古学家认为,农业发展序列不总是从定居--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哈兰?塞米的发现将序列颠倒为饲养家畜--定居--种植谷物。
龙有神,猪亦灵
把龙与猪相提并论,似乎有点荒诞:一为神灵,挟雷电云火巡行于天,卷惊涛骇浪翻腾于海,形象雄奇瑰丽;一为俗物,只知拱食于地,酣睡于泥,体态猥琐呆蠢。二者之差,岂止天上地下!
但是远古先民对猪的评价比我们高得多!辽河流域出土的一批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龙形玉和有关的兽形玉,说明了猪在古人心目中不低的地位。
兽形玉的头部,有明显的猪的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墨绿色玉龙,高26厘米,龙身弯曲如C字,其鼻端截平,两个圆鼻孔,简直与猪吻一模一样。颈脊长鬣扬起,足有21厘米之长,分明是猪鬃的艺术化。古书《礼记?曲礼》曰:“豕曰刚鬣。”由此可知古人把长鬣视为猪的主要特征。《西游记》中猪八戒皈依佛门之前名曰“猪刚鬣”,是有说道的。考古学者孙守道等人提出,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初可能与猪有关。
1985年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的小山遗址的一个陶瑞兽尊,更为这一观点添一佐证。此尊中腹有三个动物纹饰,其中有猪首龙身动物,这猪显然是野猪,獠牙暴突,煞是威风。
龙崇拜的起源,一向众说纷纭,龙形脱胎于大型动物,似是多数人的意见。龙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与农业丰歉有关的天崇拜联系在一起的。而原始祭祀活动中,猪是最常用的祭祀品。猪之性能水,古人视为“水畜”。须知猪八戒在天上当“天篷元帅”时,也是统率水军的。祈天时求雨或防涝的祭祀活动中,“水畜”应该是沟通人神的最理想的信物了。祈来祈去,难免沾点“仙气”,甚至有了猪为雷电之神的传说,这就和龙神更接近了。
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上古时期与猪有密切的关系。当时他们的畜群里没有牛、羊,也不知道骑马,他们吃的是猪肉,穿的是猪皮裘,妇女用野猪为饰物,巫师以猪肉为供物。冬天太冷,他们就用猪膏涂身抵御风寒。可见他们与猪的关系密切到了何种地步。
生活在辽河流域的契丹人的民族起源神话中也说到:“在遥远的年代,契丹有一位首领,头戴野猪头,身披野猪皮,隹在穹庐中,无事不出庐。后来妻子把他的猪皮藏起来,他就从此隐没无踪了……”这个人就是契丹始祖。估计契丹人曾自认是野猪的后裔,有过猪图腾崇拜。而契丹人的发祥地,恰在古红山文化的文化地理圈内。
说龙起源于猪,让人难以接受,原因是猪懒且脏。其实,动物学家已证明,此乃偏见。猪并不蠢,有时甚至可以代替狗去执行缉毒、追踪的任务。猪喜欢在泥里打滚,不是爱脏,而是天性喜水,以此排汗散热罢了。只是人们没有像对待宠犬那样经常洗刷它,它只好自己泥里水里图个凉快。如果你把它刷洗干净,就会发现猪并不算讨厌,模样还有几分卡通。用狗链牵着溜弯,也别有一番乐趣。据说西方有些人在发起“宠猪运动”,大有为猪恢复名誉之意。
作家王小波的遗作《一头特立独行的猪》记录了他在农村插队时饲养过的一头猪。这头猪敏捷且聪明,知青们都把它当作宠儿,把最好的饲料先喂它而不顾其它猪的哭嚎抗议。。王小波对它不止是喜欢,甚至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而尊之为“猪兄”。“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汽车声、拖拉机响都可乱真,后来学会了汽笛叫。生产队是以附近糖厂的换班汽笛声为收工信号的,猪兄的“模仿秀”便出了乱子。领导定其为“破坏春耕”,安排了两队人马围捕,居然还是被它狡猾地逃脱。
日本杂志《FOCUS》曾报道一头会站立起来摁门铃的大猪,可惜只见到图片未见到原文,估计这头猪的聪明事迹不仅限于摁摁门铃。北京电视台曾报道过一头小猪,它的主人做了一辆小车,坐在上面,让它拉车。小猪就经常拉着主人一边尖叫,一边在小区里狂奔,见者无不又笑又惊奇。小猪拉车的场景让人生出几分疑惑:猪的力量和智商似乎都能胜任引车驮物的工作,为什么以前的人只对它的肉感兴趣呢?2006年年初,莫斯科举办小猪奥运会,参赛小猪一律为出生三个月以内的猪仔。小猪们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中各显神通,让它们的主人乐不可支。全世界的电视观众也兴致盎然地收看了比赛实况录像的精彩片断。获得各项冠军的小猪,除挂上金牌外,还获得免进烤箱的特权。人们在忍俊不禁之余,可能会生出几分愤慨:谁给猪下了蠢的结论?
至于山林中的野猪,更不给人蠢的感觉,而且颇有几分威风。就是百兽之王的老虎,对之也是退避三舍。《动物世界》中曾有野猪为保卫自己子女而攻击猎豹的场面,堪称惊心动魄。交锋仅几秒,猎豹就落荒而逃,险些为食丧身。猎人们曾给林中猛兽的气力排过队,说是“一猪二熊三老虎”,这实在是野猪的殊荣。孔子的弟子子路头戴鸡形冠,身佩公猪牙,就是取这两种动物恃勇好斗之意。猪之庞大且凶猛,被原始先民混同于龙,实在也不足为怪。
帝王尊,延及猪
帝王之尊,贵不可言,但贵到极点,也不能自选生肖。于是有些帝王便与猪有了一层摆脱不了的干系,而另一些人虽非生肖属猪,却也与猪有缘。
汉武帝刘彻未生时,其父汉景帝梦见一只红色的猪从云端直下崇芳阁,景帝醒来见红气如霞遮窗蔽户,于是改崇芳阁为猗兰殿,后来武帝即降生于此殿。若按迷信说法,武帝当为天上赤猪转世,虽然他并不肖猪。
《禄山事迹》曾说过,安禄山有一次夜宴醉卧,化成一头大猪而龙首,左右急报唐明皇,唐明皇说:“猪龙而已,不会有什么作为的。”然而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动摇了唐王朝的根基,唐明皇落得个出逃长安的下场,还保不住宠妃杨玉环的性命,眼瞧着绝代佳人魂断马嵬坡。这龙头的猪虽然没坐上金銮殿,其破坏力也够可怕的了。
元王朝被朱元璋(1328-1398)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冲击得摇摇欲坠,元顺帝(1320-1370)惊恐万分,从恐朱发展到恐猪。做恶梦见大猪,立即下令禁止百姓畜猪。结果禁猪并不能挽救元王朝的命运,及至大兵压临城下,只能且叹且泣,开北门遁逃。于是有人附会说,猪者朱也,此乃上天的明示。
明武宗朱厚照生于1491年,其年干支辛亥,是猪年。他想禁止养猪,一因本命肖猪,二因朱姓谐音,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下诏,禁养猪并不准易卖宰杀,违者罪及家小,永远流放极边。有大臣直谏,武宗置之不理。直到清明祭礼时找不到猪,礼部官员多方进言,朱厚照才不得不废除禁令。帝王之尊,延及畜类,此为宋徽宗禁杀狗之后的又一例。
猪入门,百福臻
猪又名“乌金”、“黑面郎”及“黑爷”。《朝野佥载》说,唐代洪州人养猪致富,称猪为“乌金”。唐代《云仙杂记》引《承平旧纂》:“黑面郎,谓猪也。”在华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其图形与现在的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当时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
猪之为六畜之首,是因为易于饲养,省时省事。从农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其经济价值都很可观。猪把35%的食物转化为肉,而羊只有13%,牛只有6?5%。而且猪对食物要求不高,永远有一副好胃口。《西游记》大结局,猪八戒随唐僧取经成了正果,被佛祖封为“净坛使者”,正说明佛祖也有心照顾猪的食量。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希望猪能像牛、羊、兔那样吃草,进一步降低饲养费用,提高肉质。这是许多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据说英国遗传学家取得了初步成果。1994年有报纸披露,河南淇县有一农妇,竟然培育出“吃草猪”,主要靠青绿饲料喂养,佐以20%的玉米面、麦麩之类的精饲料,就能取得好效益。这种猪个头不大,但肉质极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猪的产量,澳大利亚科学家从1982年开始研究人类与猪的关系,他们发现猪也喜欢轻抚。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猪是一种敏感动物,人的粗暴对待会使它们承受类似公司经理的压力感,人类应该对猪表现出更好的仁慈和理解。常见的赶猪入圈,会增加猪的恐惧,引起猪的慢性精神紧张。相比之下,许多积极的身体接触,如善意的拍打,可减轻猪的精神紧张,使母猪产仔数增加一胎。因此,维多利亚(Victoria)动物科学研究所受到委托,设计一套“轻拍猪猡”的饲养程序,让猪受到人类的善待。 ()
近年有人提出十二生肖中鼠、蛇、鸡、猪应该用其他威武或美好的动物替代,以免这四种生肖的人自卑。这种观点遭到学者和大多数群众的反对。以猪生肖为例,现在好像没有什么人为属猪而不好意思。网络上一首《猪之歌》风靡一时,为歌配的flash也颇受欢迎,肖猪者和不肖猪者纷纷下载,足见猪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有提高。现在猪生肖者自报生肖时,常常坦然甚至有几分豪迈地说:“我属猪。”如果非要让人家改一个生肖动物,肯定不被接受。何必非要贬猪生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