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和刻板效应的区别
1、社会刻板现象 晕轮效应 的 区别
区别
1、对象不同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2、弊端不同
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而刻板印象过于笼统,忽略个别差异,或者是基于同一种团体感情,刻板印象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是错误的。刻板印象的分类多趋向于两种极端,或是偏好、或是偏恶。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大多与知觉者所受的社会教育有关。
3、形成原因不同
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刻板印象形成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
扩展资料: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我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介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我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我们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晕轮效应
百度百科—社会刻板印象
楼下已经说明了这两种现象是什么,那么我来试试说区别。
这两种现象,前者是用在群体中的,是以群体的特点来判断其中的个体;后者是用在个体上的,是以个体的某个局部特点来引申概论出个体的整个形象。
PS:非专业,仅作参考
刻板印象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英国人是保守的,美国人是热情的等等。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型的结果。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较早对晕轮效应进行实验研究的著名社会心理学家H.凯利,在1950年做的一次实验中,他告诉学生,教经济学的教授有事要做,故暂请一位研究生代课。他对两组学生介绍说,该研究生是个既好学又有教学经验和判断能力的人。但他对其中一组学生说,此人为人热情,对另一组学生却说,此人比较冷漠。介绍之后,凯利让这位代课教师在两个组分别主持了一次20分钟的课堂讨论,然后,再让学生陈述对他的印象。实验结果发现:(1)两个组的学生对代课教师的印象大相径庭:一组认为老师有同情心、体贴人、有社会能力、富有幽默感等,另一组却认为老师严厉、专断。这表明,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都夹有自己的推断成分在内,或由热情的特点推断出一系列优点,或由冷漠的特点推出一系列缺点。(2)两个组的学生对老师的印象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发言行为:印象好的那组织积极发言者达56%,而印象不好的那组积极发言的只有32%。
心理学家戴恩也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一俊遮百丑”。
二者区别:
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具较强的个体性。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认知对象(多为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具较强的群体性。
晕轮效应把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品质本看成是这个人的主要特质。具有形象具体性。
刻板印象是指在生活中形成的对某一类人的归类。具有抽象概括性。
2楼的已经很明白了~!
2、组织行为学中晕轮效应与刻板印象的区别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持稳定不变的看法。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晕轮效应是认知错误,而刻板印象是对经验的总结 是不同的概念
“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与这一看法和评价。特性主要可以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国籍、职业等。例如,律师对我们的印象就是做事不苟言笑,然后我有一律师的朋友,就觉得他也应该是这样的人。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形成整体印象之后,会依据该评价推论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也称“光环效应”,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以偏概全”。例如,你很欣赏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质,而对其他方面的品质也给与肯定。
3、心理学中的晕轮反应和拍马屁的人以及唱反调的人区别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6种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2、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最近给人留下的印象。
3、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4、刻板效应:人们头脑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刻板效应。
5、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7、名人效应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8、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9、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10、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4、什么叫做刻板效应?
在公共关系学上好像有讲到刻bai板效应就是晕轮效du应,在管理相关学科也都会提到。
其中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zhi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dao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角度来看专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属的知觉。
在公共关系学上好像有讲到刻板效应就是晕轮效应,在管理相关学科也都会提到。 其中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