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老黄历 > 正文

2023年最全节日表 2023年节日节气大全及时间一览表

2023-09-27 老黄历

新的一年新气象,2023年是兔年,在这新的一年里不知道大家是否都了解新年的节日都有哪些?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节日都在什么时候吗?因为历法的关系,所以每一年的节日和节气的时间其实都是有些变动和差距的,那么话不多说,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节日节气大全及时间一览表,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2023年最全节日表 2023年节日节气大全及时间一览表

【2023年最全节日表】

2023年节日大全及时间一览表

元旦:公历2023年1月1号,农历腊月初十

小年:公历2023年1月14号,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除夕:公历2023年1月21号,农历腊月三十日

春节:公历2023年1月22号,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公历2023年2月5号,农历正月十五日

情人节:公历2023年2月14号,农历正月二十四日

妇女节:公历2023年3月8号,农历二月十七日

植树节:公历2023年3月12号,农历二月二十一日

愚人节:公历2023年4月1号,农历闰二月十一日

清明节:公历2023年4月5号,农历闰二月十五日

劳动节:公历2023年5月1号,农历三月十二日

青年节:公历2023年5月4号,农历三月十五日

国际护士节:公历2023年5月12号,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母亲节:公历2023年5月14号,农历三月二十五日

国际儿童节:公历2023年6月1号,农历四月十四日

父亲节:公历2023年6月18号,农历五月初一

端午节:公历2023年6月22号,农历五月初五

建党节:公历2023年7月1号,农历五月十四日

建军节:公历2023年8月1号,农历六月十五日

七夕情人节:公历2023年8月22号,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公历2023年8月30号,农历七月十五日

教师节:公历2023年9月10号,农历七月二十六日

中秋节:公历2023年9月29号,农历八月十五日

国庆节:公历2023年10月1号,农历八月十七日

重阳节:公历2023年10月23号,农历九月初九

万圣节:公历2023年11月1号,农历九月十八日

寒衣节:公历2023年11月13号,农历十月初一

感恩节:公历2023年11月23号,农历十月十一日

冬至:公历2023年12月22号,农历十一月初十

圣诞节:公历2023年12月25号,农历十一月十三日

2023年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表

经国务院批准,现将2023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元旦: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放假调休,共3天。

春节:1月21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清明节:4月5日放假,共1天。

劳动节:4月29日至5月3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3日(星期日)、5月6日(星期六)上班。

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中秋节、国庆节: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调休,共8天。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2023年节日节气大全及时间一览表】

2023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小寒,阳历2023年01月05日,22:54

大寒,阳历2023年01月20日,16:19

立春,阳历2023年02月04日,10:33

雨水,阳历2023年02月19日,06:24

惊蛰,阳历2023年03月06日,04:29

春分,阳历2023年03月21日,05:15

清明,阳历2023年04月05日,09:07

谷雨,阳历2023年04月20日,16:07

立夏,阳历2023年05月06日,02:15

小满,阳历2023年05月21日,15:04

芒种,阳历2023年06月06日,06:15

夏至,阳历2023年06月21日,22:53

小暑,阳历2023年07月07日,16:25

大暑,阳历2023年07月23日,09:44

立秋,阳历2023年08月08日,02:14

处暑,阳历2023年08月23日,16:52

白露,阳历2023年09月08日,05:16

秋分,阳历2023年09月23日,14:39

寒露,阳历2023年10月08日,21:05

霜降,阳历2023年10月24日,00:11

立冬,阳历2023年11月08日,00:27

小雪,阳历2023年11月22日,21:55

大雪,阳历2023年12月07日,17:28

冬至,阳历2023年12月22日,11:23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里?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什么地区的气候?

二十四节气主要反映的是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十四节气含义

1、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说:“过了惊节,春耕不停歇”

4、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6、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说。

7、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8、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大暑:时正值“中伏",国大部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时期。

13、立秋:我国惯作秋季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白露:气转凉,昼温差大,地汽上容草木结成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实的秋天。

17、寒露:气温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地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流域般开始下雪。

21、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量也将增多22、冬至:与夏相反,北半球冬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冬昼就天地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相关资讯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