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百家姓邹姓。关于邹氏的来源,有六种说法,最初可至上古时期。邹姓,中国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六十七位。邹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有一支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
源流一
源于姚姓,姚姓之邹:舜帝姚姓。舜擅长占卜预测,亦称姚舜。姚地大概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舜帝后裔姚姓族人开创建有邹国,是最早的邹国。 参见舜文化,虞舜文化 。姓名名典《姓觽》:邹国,舜后,姚姓。是殷(商朝)的诸侯国,邹国古城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的古邾城。春秋初,邹国为曹姓邾人所夺,邹人被迫迁到今山东邹平南,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邹姓,姚姓之邹的历史至少也有3500年,是最早的邹姓。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鲁穆公所改设邹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曹侠建立了邾国,又称邾娄国,初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陬村),春秋中期又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纪王城)。邾娄国势小力单,一直为大国鲁国的附庸国,并屡受鲁国的欺压和掠夺。到战国时期,邾娄国以邾、娄合音鲁国人读作“邹”,因而鲁国君主鲁穆公姬显在孟子的建议下,强行改邾娄国为邹国。周烈王姬喜七年~周显王姬扁二十九年间(公元前369~前340年间),楚宣王熊良夫亲率楚军灭了邹国,即邾、小邾二国,
掳走“二邾”的国君臣民,押解向荆楚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居住,并在其地以邾国遗民之名建立了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
邹国为楚国所吞并后,故国子民以原国之名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与曹氏、朱氏同宗同源,是为荆州邹氏。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邹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及《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都附近地区分封给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建立宋国,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子仲继位。
据考证,微子仲的八世孙是正考父,为宋国上卿,正考父的儿子中有孔父嘉和宣靖父,后长子孔父嘉(孔子六世祖)世袭为大司马,宋国发生内乱被害,为避祸其弟宣靖父带着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等家族成员逃到鲁国,得食邑于邹(今山东邹县),他们的后代中有以邑名“邹”为姓氏,是为山东邹氏。当今的江西、湖南、河南邹氏,很大一部分是以邑为氏邹氏,尊宣靖父(或正考父)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姜姓,出自蚩尤族人邹屠氏,属于以居邑名为氏。黄帝在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以后,蚩尤属下部分族人分迁至邹(今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屠(今陕西西安)之地,该部分族民以地名命氏,居邹地者为邹氏,居屠地者为屠氏。
该支邹氏,为最古早的姜姓邹氏,是为山东邹氏。
源流五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之后,属于以先族之名字讹为氏。勾践,其姓名原本为姒驺,又名菼执,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越国,系夏王朝后裔古越人所建之国,在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当时的楚国乃经常联越以制吴。据《史记·东越传》所载,闽越王无诸及闽越分出的瓯越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 邹 通“驺” 。 周敬王姬丐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了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
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国议和。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国就此灭亡。越王勾践平吴后,声威大震,乃步吴国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国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世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了。
因春秋、战国时期,“驺”与“邹”二字可以互假通用,因此“驺”字多被写为“邹”。因此,在越王勾践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之通假字为姓氏,称邹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吴越邹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末期女真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列女传》记载:满族邹佳氏,亦称组佳氏,满语为Joogiya Hala,世居铁岭(今辽宁铁岭),属于满族老姓之一。
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邹氏、组氏、铁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