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五。
1、出于姬姓,属于汉族姓氏。
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食采于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因以地为氏。查延(号东安)为查氏始祖。
2、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时期炎帝后裔齐国公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他赐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楂邑(今山东济阳),该地盛产山楂。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楂氏。后来又将木字偏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3、出自芈姓。
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楚王为芈姓)食邑在柤(古查字的异写体,故址在今湖北南漳西),子孙以邑为氏。
4、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诸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被分封于柤邑(今湖北南漳)。
5、源于楂树图腾。
传说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树为图腾,因而世称其为“查人”。(据传说,济阳历城是炎帝丹鸟部族农耕之地,丹鸟氏居济阳,建齐国。周初周武王封姜尚于齐。“查人”善造船,齐国得“查人”之助,航海业十分发达。齐太公姜尚主舟楫之利,移都薄姑,控制出海口,便鱼盐之利,因而齐国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东方大国。)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查氏流传的古老行时,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已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迁情况,各姓氏书均未有明确记载,使我们很难全面把握其繁衍播迁的历史轨迹。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一些资料表明,查姓从春秋受姓至两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长期籍居于今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而且繁衍兴旺,人口众多。
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五代时,查文徽有南唐军事支柱之称,后随南唐降宋太祖赵匡胤,居歙州休宁(今属安徽)。其孙查道致仕后举家迁海陵(今江苏泰州),成为海陵望族。南宋时,海陵成为金国与南宋王朝金戈铁马的交锋处,一部分查姓人迁居长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代金而起的元军大举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华中、华东战火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逃亡于华南、西南各省。
明初,山西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查姓迁居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各国。清以后,查姓在全国分布之地进一步扩大,西北、东北一带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有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几乎分布全国各地。根据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谱》所载,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据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谱》的世次,可能与其它处查氏家谱世次不尽相同)为线索,描绘一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大块集居地查姓人的迁徙路线。这些资料,有的在宗谱世系图中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分载于宗谱的《迁徙目录》、《旧谱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关资料中搜寻并得到了相应证实的。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齐郡:西汉初年将临淄郡改为齐郡,在今天的山东省临淄县一带。
海陵郡:周称海阳,汉初名海陵,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升为海陵郡。隋文帝开皇元年,废郡称县。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称吴陵县,以县置吴州。扬吴设制置院。南唐升元六年(937年),升海陵县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
济阳郡:汉济阳县在今河南兰考东北,西晋在此曾置济阳郡,南迁后废。济阳县在唐初并入冤句县。
堂号
清容堂:宋代的时候有一个叫查深的,隐居读书。当地的郡守把他推荐给朝廷,要他出来做官,他不干。郡守又怕浪费了他的才华,于是就在郡城的西部给他盖了一栋房子,命名为“清容堂”,让他在那里教全郡的学生读书,号为“清容先生”。 ()
海陵堂:据《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徒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