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十二。
1、源于大禹之师郁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的老师叫郁华,就是郁华。
2、三峡地区的诸多姓氏如与欧阳氏同源血亲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欧阳氏、娄氏、嵇氏、弋氏、韩氏、区氏、郁氏、畦氏、徐氏、寻氏、扈氏、灌氏、针氏、杞氏、储氏、共连氏、鲍氏、左氏、渎氏、越氏等,均与西陵嫘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大禹为西陵嫘祖五世孙,轩辕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阳,高阳生鲧,鲧生大禹。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宰相郁黄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宰相名叫郁黄(郁贡),受封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史称“黎阳公”,其地亦因称为“郁”。
4、源于子姓,出自古春秋时期吴国大夫郁伯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江南长江流域有郁邑(今江苏与浙江之间),为春秋时期吴国一个大夫的采邑,该大夫原为宋国下大夫,在华氏之乱中避于吴国,被吴王因称其为郁伯。
5、源于地名,出自古春秋时期鲁国郁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郁邑,亦称枋邑,位置靠近泰山,在《左传》中称其为“枋”。在古代,“郁”字通“枋”字。显然,郑国称其为郁邑,而鲁国称为枋邑,皆指同一地区。
6、源于姬姓。
出自周宣王时郑国公子翩之后裔,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7、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朝时期郁林,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史书记载:楚伐郁林(今广西桂林),迁其民于郢(今湖北江陵),其后有以原居地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称郁氏至今。
8、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郁夷居民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汉朝时期,建有郁夷县,行政上隶属于右扶风,位置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及陇县一带。在郁夷县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郁氏,世代相传至今。
9、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西域郁立国国民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汉朝,汉武帝的通西域政策,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其路径所过的西域有一个郁立国(今新疆奇台),主要是西羌民族,其国民归汉之后,后裔便以国名之谐音汉字“郁”为姓氏,称郁氏、玉氏,世代相传至今。
10、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三国志》、《晋书》等的记载:“鲜卑人中有郁姓。”在史籍《晋书》中记载的鲜卑郁氏,就是拓拔鲜卑的一个部落,原称万郁部,在东晋后期聚集魏部落,首领就称万郁烈。该部落从无固定居所,完全靠游掠生存,为史籍如《魏书》等的脱谱氏族。
11、源于契丹族,出自唐朝时期契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旧唐书·北狄传》中记载:“唐时契丹人中有郁姓。”唐朝时期,契丹民族中的主流部落为郁律氏,亦称野律氏、后在大辽国时期译作耶律氏。
12、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郁氏,出自明英宗朱祁镇执政的正统中期(公元1443年左右)所入附的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后裔。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宋朝时期,郁姓人数很少,主要分布于浙江地区。
明朝时期,郁姓大约有5万2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九十位以后。浙江为郁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郁姓人口的48%。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北、贵州、湖南、四川等地。
三、郡望堂号
郁姓的郡望有黎阳、鲁国。
郁姓的重要堂号有“简严”。“简严”堂号典出明朝郁浩。
郁浩初为珍州知府,处理政务不繁琐,对隶属要求严厉,并兴办学校,每月初一、十五,他都亲自给学生讲课。其后官至按察佥事。
四、郁姓血型
郁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A型占29%,B型占29%,AB型占9%。
五、当代郁姓的分布
当代郁姓的人口大约有38万,为第二百二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自宋朝以来的1000年中,郁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郁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郁姓人口的35%,主要分布于河南、江苏、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全国形成了以河南、江苏为中心的沿海岸线向外递减的郁姓分布带。 ()
在苏沪鲁皖赣、浙江大部、海南东部、冀豫鄂湘东部、天津、辽宁大部、吉林东部和西端、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部、青海东部,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77%的郁姓人群。在闽粤湘鄂大部、浙江南端、海南西部、豫冀西部、北京、山西大部、陕西北端、内蒙古大部、辽宁东北、吉林中部、黑龙江西南和西北、甘肃中部、四川西北、重庆东部,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0.04%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2%,居住了大约16%的郁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