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二。
1、应姓源出姬姓。
西周初,周成王封武王第四子于应,为侯国,在汝州叶县应城(故地在今河南平顶山市的治阳镇)。应国不久衰弱,先附属于周天子,随后依附于秦国。春秋时楚文王灭应,子孙以国为氏。应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多年。
2、外族基因的流入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千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三、郡望堂号
【郡望】
《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1、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彝叙堂: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四、应姓血型
应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5.2%,A型占29.9%,B型占26.6%,AB型占8.3%。
五、当代应姓的分布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3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 ()
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郎、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