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学是中国传统文化
起名学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姓名比中国的文字还早,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有了姓氏,是用于区分部落与部落的代号,从最初的符号到后来的文字,可以看出姓名对一社会的重要性,它是区分区分个体与群体的差异标志。所以起名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最古老的应属起名文化。在文字形成之前就有姓名的发音,文字出现首先就用在起名上,包括人的姓名,世界万物的名称。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对起名文化越来越重视。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名”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写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指远古时代地球上虽有万物,但类人猿尚未进化到人阶段是无名的,人类形成,从嚎叫发展到智人的高级阶段,就用姓名区别人与人,用名称区分万物,所以老子认为名是万物之母。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化素质的提高,人类姓名由简单的区分符号发展到具有各种吉祥含义的名称,人们对自己名字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名字成为负载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巨舟。 国际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姓名文化也非常重视,他的名言是:“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说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而正确的理论就来自正确的名声,所以正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有一篇专论“正名”的文章,文中说:“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是说人不仅要选择好名,而且做事要选择正利,引为要选择正义,好名与事实相符,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成名于天下,荀子后人不要用冷僻字、奇怪字作名字,那样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身价,反而乱了正名。 中华民族的先贤们,历来都非常重视起名,特别是社会上层人物及文人墨客,有了后代在起名时往往兴师动众,特别是皇子的起名,往往动员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大臣参与起名,层层论辩优选,最后皇帝拍板敲定,因为他们认识到一个人名字如果不好,不仅关系到这个人的一生,还关系到这个人的后代。 作为人文学科的人的姓名历史已有五千多年了,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人的姓名不仅携带着每一个家庭的盛衰信息,而且携带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信息。姓名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企业名称、商品、品牌越来越重视。一个好的名称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它不仅能吸引广大的消费者,而且能凝聚企业职工的向心力,调动企业职工为企业奉献的积极性。好的企业名称、商品、品牌是经济和文化溶为一体的结晶。好的名称必须是字意、字音搭配和谐,易读好记,起凡脱俗,文化品位高,符合天人合一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