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肖 > 正文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详解

2023-09-27 生肖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就是真理,如是不颠倒,“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分别指的是四种真理: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下面由华人网给大家详细介绍四圣谛中苦圣谛的内容。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详解

  四圣谛中的苦圣谛详解

  一、苦圣谛有八种苦,这八种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著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苦谛生命的现象呈现著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

  二、若依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

  (一)生苦

  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二)老苦

  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

  (三)病苦

  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

  (四)死苦

  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

  (五)爱别离苦

  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

  (六)怨憎会苦

  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

  (七)求不得苦

  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

  (八)五阴炽盛苦

  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推荐阅读:有关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必备的开运习俗_    潮汕民俗_

  佛教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什么


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
“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辟支佛知道世间的苦果,知道苦的原因,知道灭苦的果,但是却没办法讲出灭苦的“道”。这个“道”是种种的修行方法,他没有办法开示诠释,所以四圣谛唯有佛陀能圆满的阐述。在佛陀未出世之前没有四圣谛,其他的圣者是以观十二因缘而觉悟的。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盘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既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
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四圣谛的次序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三)总结:①、在道谛中并没有祈祷,膜拜与仪规,因为这些不是正道。不过,对于教义不理解之初信者,由于宗教情操的需要,通过优美的习俗与仪式来引导他们走上这条圣道。在小乘经典中注重正见,大乘经典中注重般若,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有人认为正精进不属于定学,修八正道时,每一道都要精进,然而对修解脱道者来说,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应该偏重于修定、修正念、修智慧,并非在正业、正语、正命此三道中精进。一个修行人如果一直精进的修正语,讲好话,那他的心就散乱了②、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
以上摘自:www.unc.edu/~zhaoj/buda/basic/4shengdi.txt
如果想了解佛学知识,建议到以下网站看看:
中国佛教网:www.zgfj.com
中国佛教导航:www.fjdh.com

  怎样学习佛法


佛法的修行次第就是戒定慧,在戒的基础上修定,在定的基础上修慧,以此达到解脱。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

1、戒--------在家五戒、八戒、十戒,出家八戒、十戒、比库227戒

  2、定--------40种禅定方法-----请看清净道论;四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净。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

  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

  食厌想为一想。

四界差别为一差别。

  3、慧--------十六观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出世间慧。
在证悟四果阿拉汉道智的时候,就是解脱了一切烦恼,彻底脱离了轮回。

  听朋友讲过智慧茶室,但不知道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有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组成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造种种业。

业(Kar)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

  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之苦)、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世间有无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

注: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的色、受、想、行、识因烦恼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烦恼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

  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可

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圣者,证果的圣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不让它

  生起;我们凡夫没办法,这其中有多个原因,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但是

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接触外境后,因为迷惑而生起的。烦恼的种类很

  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烦恼、有的称为三毒;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随

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等等。现在要讲的是根本烦恼,以及大、中、小各种

  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

  最根本的烦恼有贪、嗔、痴,称为三毒。一般人说某人很贪心,很会发脾气,

很愚痴,这与佛法中所说的贪、嗔、痴有点不同。

  一、贪:佛法中说贪是于三有及资具(顺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无

色有。因为众生贪欲界、的种种事物,及贪无的种种心态,使他们

  继续在欲界、、无(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轮回生死。众生对欲

界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欲界;众生对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

  ;众生对无的种种事物有贪爱,则生在无。当一个人无欲界的

种种贪爱,就会生到;对欲界、之种种贪爱已断除,则在无受

  生;断除这三界的种种贪爱,就再也不来三界,叫做不受后有,再也不贪著

这三有了。

  贪著三有及资具是讲贪著三界中的种种事物。我们生长在人间,贪求人间所

享有的物资。比如贪著住富丽堂皇的子,睡高广的大床,穿华丽的衣服,

  坐舒适的椅子,此种贪著使我们再来欲界受生。但是此贪心是过去的业习,

它在我们过去业中形成了这种心理,就如一个人他本来没有抽烟,今生有人

  叫他抽,慢慢学习,对香烟染著,上了瘾,生起贪爱的心,看到香烟就想抽,

以后没看到香烟也想要抽,我们说他对香烟有贪爱。凡夫对三界的事物也好

  想染上烟瘾一样,没有在眼前,内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来三界中的

任何一界受生死轮回,所以贪是三有之贪。

  二、嗔:一般人对嗔的了解是:发怒,生气等,但佛法中说嗔是于三苦及资具(

逆境)憎恶不能受。

  苦有三苦:

①、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会属之。

  ②、行苦:东西变化无常,我们做不了主。五蕴炽盛苦属之。

③、坏苦:既是乐受变坏或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苦属之。

  对于这三苦,凡夫不能受,不想要它,但业报又是如此这般做不了主,又

丢不掉,所以对这三苦起嗔心,然后对引起三苦的东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

  恨某某人,对仇人的东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驾一辆老爷车,半路抛锚了,不

能准时赴约,结果苦恼起,嗔心生,连那辆老爷车也都被敲、被踢,这就是对此

  资具也讨厌。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嗔是对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

  不同的。贪、嗔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贪爱那个东西,绝对不会嗔它;嗔那样

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我也恨他。这件事是

  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结婚前觉得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结

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结果有时贪爱他,有时又嗔恨他,但贪爱与嗔恨的

  部分是不一样的。两种心情混在一起时,他就搞糊涂了,到底我是爱那个人呢?

还是恨那个人?所以贪爱与嗔恨之心决不会同时生起,但贪爱与嗔恨之间,取舍

  不定时,则产生愚痴。

三、痴:既是无明,于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无知。对四圣谛、三宝的实、

  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说对于真理的实、三宝

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迷惑,没有信心;或是对一件

  事不知分辨对与错,这都是愚痴。比如说你爱某人,是爱他的优点与美德;

你嗔某人,是讨厌他的缺点。这使你混淆,把两件事当作一件事,不知是对

  或是错,不能明辨是非,就产生愚痴。实际上世间的种种事物是不可能十全

十美的,但你要美满、美好,好的你要,坏的你不要,好坏在一起时,不能

  分辨是非,而产生不知取舍,结果不知如何是好,这就是愚痴。

我们对事理不明白,不知晓,这也可说是愚痴。当我们愚痴时,往往会做出

  各种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们可怜他,认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

把他人道毁灭,让他早日解脱,这就是愚痴。因为我们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业报,

  决不会因为断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脱。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这世逃不掉的,这使

对事理不明白而产生的愚痴。

  四、慢:把自己和别人相对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称为慢。慢有许多种,最

普通的一种就是“自尊心”。当你比别人差时,事情做不成功,失败了,别

  人嘲笑你,有满心的你就产生苦恼,认为你与他平等,这就是慢。众生“慢”

的心理可分三种情况来看:

  ①、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高,而你也认为比他人高。

②、你的地位、名誉与他人平等,而你却认为比他人高。

  ③、你的地位、名誉比他人低,而你却认为与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产生是把自己与他人作对比而产生的。比如人有汽车,我没有,认为他

  人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不要罢了,这就是慢--与人平等,却认为自己比他

人了不起。再比如:来这儿听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设这其中有一位是大学生,

  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大学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认为比他人强。但他

回到家里,进了厨,他的妈妈可能就会说:你这个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不会

  煮也不会炒,还是我比较行(慢)--比他人低,确认为比他人强。所以慢心的

生起是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五、疑:对于诸真理常犹豫不决。历史记载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

脱生死,你却认为有烦恼怎么能够解脱生死呢?对此真理产生不信的心理,

  称为疑。此怀疑使我们不能接受真理,并非真理不可让人怀疑,而是我们对

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怀疑之心,这是一种烦恼。比如我告诉你们我的俗姓是“

  苏”,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会产生“是不是姓苏啊?”此怀疑

之心,就是他内心的一种烦恼。有再打个比方:“美国太空人已登上月球。

  ”有人听了就产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寻找答案,不去了解,

就直接产生怀疑,这种“疑”的心理状态,就是烦恼。我们对某些事理,再

  还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怀疑的态度。当我们真正彻底明了后,就能

接受、相信它,这种怀疑的态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没证悟初果,他对四圣谛、三宝多少会有疑问。这

疑问我们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碍我们证悟初果。有些人说他对某种修行方法深

  信不疑,但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后,如果没有证悟,就会生起疑问,怀疑起来。

这并不表示当初他对某修行法门没有怀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盖住。“疑心”

  是一个很深的烦恼,它是根本烦恼之一。例如:有人对“四念处”这个修行法有

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学,但没有什么成就,就怀疑此修行法;因为没证悟,更

  怀疑那些证悟者修行证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实的,这就是疑的烦恼。一般很深的“

疑”烦恼凡夫是不容易发现的,除非我们面对修行、烦恼等磨练的时候,才可知

  道我们对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证初果者断戒禁取见、我见,对世间看得

很清楚,对佛法就毫无怀疑了。

  六、不:对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确之知见。

①、身见:执著世间有个身心是我,称为“我执”。我执有两种:在行为方面的

  我执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执称为“我见”,也叫做“身见”。我

执并非是听完无我,相信无我,也确定无我的道理是正确后,就无此烦恼,

  而是放下我见的烦恼罢了。我执中的“我慢”是我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烦恼,

碰到任何一件事物,我们就有一个心境内、外的对立,外面的是外境,里面

  的是我。因为有我执就会生起贪生怕死之念头,就会起贪、嗔、痴等烦恼。

譬如对“无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胁时,他会怕死,此怕

  死的行为不是我见,而是我慢。“我慢”不可凭听讲道理来破除,它必须以

修道来断除;“我见”是一种思想上的烦恼,它可通过明了无我的道理,就

  可破除之。

②、边见:由于身见对于我生起断、常见,称为“边见”。先有我见,才有边见。

  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认为我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没了,称为“断见”。

③、邪见:谤无因果(业因果)、无作用(转世、父母),无事实(佛、阿罗汉

  )。谤无因果,起种种邪见。认为作善无善报,做恶也无恶报,此是无果。

有些人认为人的出生是“无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来;死后一了百了,既

  是“无果”。有些人认为杀死鸡鸭无需受报,鸡鸭是生下来让人吃的,此属

于“无果”。世间有三世,既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他不相信,此

  既是“无作用”;对佛陀所说的三宝、四圣谛等,以为“无事实”,而加以

毁谤。

  ④、戒禁取见:执持不正确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为牛吃草没杀害生命,就认

为也应该吃草;有些人认为牛是干净的,所以吃牛肉不吃猪肉,这些都是“

  戒禁取见”。

⑤、见取见:执取诸见为已见,认为此见是最优胜的,最正确的,而生起斗争,

  称为“见取见”。执取前面四个见,认为是最正确的,也是见取见;比如你

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边见”中的“断见”,而你却执著这种见解是

  正确的,这个执著称为“见取见”。世间人往往执著自己的思想、知见是正

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乃至执著正确的知见是对的,亦是见取见的烦恼在

  作怪,并非我见。

这六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贪、嗔、痴、慢、疑为“五钝使”

  (思惑)要修道才能断除。不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

为“五利使”(见惑)要见道才能断除。五钝使和五利使合称为十惑。

  二、随烦恼:

随烦恼就是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之烦恼,共有二十个。

  一、小随烦恼:行相互违,各别生起。

①、忿:对现前逆境,不能受,起嗔心。

  ②、恨:对过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说,现在人家骂你,

你再做其它事务,不理会他,过后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气暴躁的人,

  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矿的人,生气后就没事了,忿心所比较多,怀恨心

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怀恨在心。有些人现

  在你讲他几句,他若无其事,但过后越想越恨。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意

思就是说女人把事情挂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③、恼:有了忿恨后,越想越苦恼,身心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沸腾,并以

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的怒骂别人,使他人也苦恼。

  ④、害:恼后就无悲愍及爱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就好像他对我

不仁,我就对他不义。

  恼与害之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而“恼”罢了,

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这种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没能力反抗,因

  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烦恼,苦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

由“恼”转为“害”;有些人很残酷,路过见到一些猫、狗等小动物,他都无缘

  无故地踢一脚,这是没有恼,但是有害的心理,没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

定要打死;看见蟑螂讨厌是因为恼、忿、恨,所以打;但是看见青蛙也要打死,

  那就是害的心。这世间就是有一些没有慈悲心的人,经常损害别人。

⑤、嫉:即妒忌,不能受他人之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

  地位、财富等。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聪明;别人做事

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烦恼是与他人无关,没人惹你,是

  自己不能受别人比你优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⑥、诳:虚伪的夸大,或是以言行假装有才德,为求名利来欺骗他人。比如有人

  问一个问题,你不会,但为了表示你的学问渊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乱答;或

是原本你无能力,却假装自己有能力办事。甚至无德之徒以种种虚假的行为

  表现,让人家以为他有德行,此亦称为诳。此烦恼有欺骗他人的心理。

⑦、谄: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

  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这就是谄

的心态。

  ⑧、覆:覆并不是心的善、恶,而是后悔做错了事,但隐藏不愿让人知道,恐怕

损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心想还好没人知道,这就是覆的烦恼。

  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

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

  望能从那儿得到好处。

⑨、骄:对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悦。漂亮的女人,大多数都是心高气傲:甚至有些

  只有几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后,就高傲起来;或是有些人会缝衣、

理发,事成后,就到处夸耀,对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内心欢喜,这就是骄。

  骄与慢不同,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

与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⑩、悭: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悭就是悭吝,是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但是悭

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很多财物,而舍不得施与他人。

  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多的

人,有人来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那儿愿意给人?所以悭的

  人对于自己的财物、知识、能力都不愿与人分享。悭的人最容易收藏东西,

见到有人来向他求乞时,苦的要死,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财物减少了。

  二、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

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不自我反省,不自以为耻。假设

偷东西的人,经过自我反省后,很后悔,称为惭。

  ②、无愧:对自己之过失及缺点,他人指责非议不以为耻。假设一个人要偷东西,

怕他人知道,而放弃偷盗的念头,则称为愧。

  大、中、小随烦恼是以它的断除难易来分类。在一个人的修行过程中,小随

烦恼更难断除,中随烦恼比较难,大随烦恼更难断除,根本烦恼最难。一个修行

  者如果还有忿、恨等烦恼的话,还有下面与修禅定有关的其它烦恼。

三、大随烦恼:一共有八种,便一切污染心。

  ①、不信:对四圣谛、三宝的实、德、能(真实、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

既是对于真理的实、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没有

  信心。

②、懈怠:对已做、未做之善业不努力做,既是懒惰。对于好事,不愿意去做;

  对于坏事,也不愿去断除。懈怠的人不愿做事,最爱休息;坐禅或念佛人往

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③、放逸:不警觉烦恼之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造业。与懈怠相似。懈怠

是懒惰不做;放逸是贪、嗔、痴驱使你不做。比如现在叫你,你贪爱要

  看明天的那场戏,就坐在那儿想,结果因为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静

坐时就想起他,越想越气,因嗔而放逸,索性不了。放逸的人爱做放逸

  心所想做的事。

④、昏沉:于所观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

  境,这样会妨碍我们修种种的观行。例如:有人时修数息观,从一数到

十,没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频频点头,对与刚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

  好像要睡觉了,称为昏沉。

⑤、失念:于所观境,不能明记清楚。对于现前之念,没办法掌握,不能记得它。

  如念头专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它地方,而不记得刚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与昏沉之差别:失念与昏沉都是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失念时神

  志清楚,但东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么都不知道。

⑥、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此种散乱的烦恼是因为失念而引起的。佛

  说我们的心象猴子般跳来跳去,现在把它放在眉心,结果因为失念而妄念纷

飞,心念流散杂乱起来。散乱不仅是对刚才的境,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

  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失念则未必如此,例如:静

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

  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这是失念但不散乱。

⑦、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乐事,在

  时一直回味,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

会回忆初禅的境,称为掉举。

  ⑧、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时

观察呼吸,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三、总结:

一、烦恼之生起:内心先有烦恼业习种子为因,现前种种境界为缘,因缘会合烦

  恼生起,无有烦恼者,随缘生故无自性。

二、烦恼之灭除:不及疑在见道后即刻不生,其余烦恼必须通过修道一分一

  分地除去。觉悟后常能以智慧观照,生起正念、正知,则烦恼业习便无缘生

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则烦恼永不生,既是断烦恼。

  三、烦恼是苦,苦不一定有烦恼。证悟有馀涅盘的罗汉还在苦中,在进入无馀涅

盘之前还有行苦。业种子以烦恼为助缘而加速受报,并造新殃。业种子无烦

  恼为助缘便不得增长,然非断灭。烦恼虽无自性,空无人我,但因果业报不

虚。
相关资讯
  • 属马的人适合住几楼

    属马的人适合住几楼?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即便同是属马的人,其所适合居住的楼层也是不相同的,下面,我们将根据不同年份出生的属马人的基本...
    2023-09-27
  • 属牛和属鸡生蛇宝宝 蛇鸡牛三合

    对于家庭来说,平安喜乐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都觉得家庭关系的维持其实都靠着物质或者日常交流,不过这个不全面,或者没说点子上,因为先天运势对于人际关系的帮助是非常大...
    2023-09-27
  • 属龙的人今年多少岁

    属龙的人今年多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出的感叹,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年龄在一天天的增长,可我们似乎并...
    2023-09-27
  • 属猪的人2016年犯太岁怎么办,如何化解?

    生肖猪在2016年犯太岁,属于犯太岁中的害太岁,太岁是太岁神的简称,乃是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但太岁在所有神中的影响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试想一个人在...
    2023-09-27
  • 属猴的人适合住几楼

    属猴的人适合住几楼?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自己所喜欢与讨厌的事物,比如数字,中国人大多比较喜欢数字6和8,而比较讨厌数字4,而命理学上也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生辰八字...
    2023-09-27
  • 属兔的人今年多少岁

    属兔的人今年多大?年龄这个话题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可能是禁忌,但却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年龄也在一天天的增长,尤其是在走亲戚的时候,很...
    2023-09-27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