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自古以来就一直与家庭相融合,所以便有了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之分。在家的弟子一般都会想要把佛法弘扬出去,这第一步就是家庭,于是便有了“佛化家庭”,但我们佛化家庭该如何做呢?因此佛陀为使佛法深入民间,建设佛化家庭,特拟定二十项佛化生活准则,作为民间奉行佛法之准则。
看病
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需要看病,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不过有些人宁可拜佛也不去医院看病,这就不对了,这已经不是学佛了,而是迷信!佛教不提倡迷信,所以大家有病还是去医院比较好。如果是佛化家庭,那么看病的时候,看见别人很不舒服,那你可以默念“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或者“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念毕,以善言安慰病人,劝其念佛。
盥洗
所谓盥洗其实就是指洗手或洗脸。我们都知道佛化家庭要节省,所以在这方面更要做好一些,盥洗不得多用水,用水时,须低头引水,不得喷水溅人,不得高声擤鼻呕吐,不得于殿塔净地中涕吐,洗浴时常默念“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经商
在家弟子不要求过得很原始,也可以过得舒服一些。所以经商是可以的。但经商也要遵守佛法为原则。不营屠业,不营酒业,不营鸡鱼等造业之事。凡出售货物皆标明价码,不卖假货,不卖二价,不得折扣,不瞒关税,不欺老小。客如不受,任其自由,不生忿恨,货坏价廉,皆须明示,不得遮蔽,不放账,不负债,心地清净,自然安乐。虽经商场,不生贪念。
阅读推荐:守戒对我们的影响 修行如何正确入门 苦难有什么价值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来谈谈。 年余前我在《菩提树》杂志上看到过一幅漫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漫画中画着一位老居士,手持念珠,坐在蒲团上,念佛打坐。一个小孩由门外伸头进来,喊道:“爷爷,外面有人找你。”老居士怒容满面,叱责孙子道:“你没有看到我在打坐?” “打坐”坐到这个程度,不坐也罢。打坐,是修行的方式之一。其实所谓“修行”,无非是修正我人“行为”上的缺失,我人身、口、意三方面常有的缺失,在身行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在语行者为虚诳语、粗恶语、离间语、杂秽语;在意(心)行者为贪婪、嗔恚、愚痴,三者之中,以意(心)为本,身行、语行,只不过是执行意(心)行的命令而已。所修行重在修心,如果不能改掉嗔恚习气,如何能口不出恶语呢?如果不能修心,坐烂十个蒲团又有何用呢? 修行,简单的说,就是修正我人行为上的缺失,而修正行为缺失原本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修正,离开生活,何来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有偈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 佛法原来就是在我人生活中,离开生活,离开世间,何处去觅佛法呢? 学佛是自做学起,不管社会如何变迁,而做人的基本原则——如诚信、宽恕、公正、慈悲等信条是不能变更的;如果一个人懈怠放逸、无惭无愧,做人的条件尚且不够,如何有学佛的资格?所以印光大师说:“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佛是佛陀的略称,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是人格圆满的圣哲,学佛就是学佛陀圆满的人格,我们必须自日常生活中改正缺失,修正行为,才能趋向学佛之路。 在家居士学佛,不是一个的事,是全家人的事——个人的生活不能与家庭生活隔离,所以佛法不但要生活化,更进一步要家庭化。佛法家庭化,仍然是自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国人重视伦常,伦常是人伦的常道。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的信中说: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趋向,良以佛教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 他信中又说: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 或者有人说:印光大师是读儒家书出身,他是自儒家伦常立场而说的,佛经上未必这么说。其实不然,佛经中也是这么说的。《无量寿经》有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中,长短高低、大小方圆是相对,而夫妇父子、兄弟朋友也是相对,既是相对,就有互相对待的人际关系,而我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知要求别人,不知反省自己”。父亲要求儿子孝顺,如果父亲不慈爱,孩子会孝顺吗?丈夫要求妻子温顺,如果丈夫性格粗暴,妻子单方面温顺得起来吗?胡适博士写过这么一句:“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先怎么对待别人,如果只要求而不付出,那就是“我执”与“我见”在作祟,家庭中的一切纠纷、争执,“我执”与“我见”是根本的原因。 上面一段话,简单地说,无非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已,有趣的是,佛经上也有意义相似的话,《四不坏净成就经》中说:“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戒。不乐杀生,如上所说,我若不喜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邪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 如果套用上面格式,也可以说:“我若不喜他人骄慢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骄慢于他?我若不喜他人于我恶言相向,他亦不喜,我云何恶言于他……”推之于一切细节皆然。尤其是应用在家庭生活方面,最为适用。 佛教家庭化,要由“自我”放弃执著与我见,要由“自我”主动付出与奉献,去影响、感化你的父母、妻子、儿女,以至于兄弟姊妹,你不必先存有所收获之心,但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你的家庭气氛会有所改变,不再经常地争执与冷战,渐渐地,气氛温和了、融洽了。当然,这只是初步。进一步,你可能把佛教杂志、浅显的佛经,或者故事式的、漫画式的佛书介绍给家人看,最终的目的是使家人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一个佛化家庭,如果能全家吃素,当然最为理想;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做到厨房不杀生。不杀生,不是指杀牛杀猪、杀鸡杀鸭(在现代社会中,也根本没有人在厨房中杀这些东西,一切到超市中买现成的),而主要是不要在厨房中烹炸鱼虾,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投入油锅中,于心何忍?我们与其残害数十百生命煎一盘鱼虾,不如吃一盘猪羊肉,残害的生命少一点。当然,这是一种不彻底的慈悲,但在目前这种杀业惨重的社会上,不彻底总比完全不慈悲略好一点。 佛化家庭是家庭中每一分子都要恪尽其分,尤其是做父母的,更要尽到父母的责任。目前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率增加,由斗殴、吸毒,到飙车抢劫,使人有“人间何世”之感!
有没有喜欢佛文化家庭的人?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1、佛文化博大精深,是高尚的文化,无论人的出身贫穷或富有,都可以真正地用心去喜欢、渗透、领悟!佛祖不会嫌贫爱富!这跟现实的某些世俗现象无关。
2、佛文化会洗礼人们的心灵上的尘埃,净化人的灵魂,使人心向善,做善事,行好运!
3、喜欢佛文化、信佛者,供奉佛菩萨,可获得慈悲加持和护佑,具有无量圆满功德。
4、喜欢佛文化、信佛者,供奉佛菩萨,常念佛念经念咒,可消除宿世的业障,为生活、工作、事业等带来好运,也为个人及家庭带来平安和幸福。
5、供奉佛菩萨,可更方便、更好的与佛菩萨交流感应,遇到困惑、灾难可化险为夷,度平安。
6、供奉佛菩萨,会得到和谐吉祥的气氛,助人避邪气,充满正气和佛菩萨之气(佛家气息、气场),带来好运和福报、善财,令家道兴旺、世世代代繁荣昌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愿佛祖保佑你吉祥!
师父,为什么很多佛化家庭依然矛盾重生
佛化谈何容易,真我佛当心如止水,万物不扰我心,自然无争无扰。然,当世佛,只谈佛,信佛而不随佛,随佛而不始终,多为俗世扰,如何不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