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六根烦恼,指的是众生的迷惑,如果摆脱不了烦恼,就说明你这人注定会营造恶业,一生都受恶果的影响,所以我们修行之人,讲的就是六根清净,其实就是要求自己远离烦恼,追求大空,那么这六根烦恼都有什么呢?下面就来一起看看吧。
六根烦恼之贪
所谓的贪,就是指谈爱、贪恋、贪着。对于人世间有太多想要的,总是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钱财还是情色,总是不肯看开放手,有些还会因此而伤心难过,又或者因此走上歧路。所以若贪之不得,心内痛苦,所以称为烦恼。
六根烦恼之嗔
嗔就是指人的性格,只要稍微觉得不如意,就会暴跳如雷,有些甚至不能忍受一丝一毫的挫折,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损害他人,对世间没有任何的恭敬之心,总是怨天尤人,叹其不公。
六根烦恼之痴
痴就是愚昧无知,没有智慧,为人死板不懂变通,对事物黑白颠倒不分,对事理不明不果,总是错蠢事,这些都被统称为“痴”。特别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被这三毒缠绕着,总能造伤天害理之事。
六根烦恼之慢
慢不是指行动,而是指心态,这类人总是骄傲自满,看不起任何人,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更是充满鄙视,而超过自己的,则会非常轻慢,不放在心上,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推荐阅读:学佛到成佛所花的时间 学佛的基本要素 什么是六和敬(上)
佛教中说的“六根本烦恼”有哪些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
六根本烦恼
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著。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二、嗔—是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是心著垢染,系缚不脱,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不正见,即是:
(一)萨迦耶见—华译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名五蕴)四大(地、水、火、风名四大)和合之身,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而无知执之为‘一’,为‘常’,为‘遍’,为‘主宰’的实我存在,即是萨迦耶见。
(二)边见—又名边执见。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有所偏蔽,执常执断,各落一边。执常的知见,以‘常’为恒常不变,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无有生死轮回升沈之事,则作恶何畏?无善恶因果可论。
(三)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拨无因果,毁谤圣贤,坏诸善事。
(四)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乃对前说三不正见,执以为实。又这见亦名‘非果计果’,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而妄执已得到圣果的错觉。
(五)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dubo、吸鸦片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生起不正见。如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易断恶见之故,称为五利使。佛经有说,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因遇马胜比丘,听到佛教因缘法门,即弃邪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证三果罗汉,再经十五日的修持,断十惑证阿罗汉果。十惑即贪、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注】
1、贪、嗔、痴、慢、疑是属思惑,五不正见是属见惑,断见思二惑便证阿罗汉果。
2、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形容人烦恼的成语
【憋气窝火】:憋:闷在心里。压住性子,把屈辱或烦恼强压在心里。
【禅絮沾泥】: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
【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愁潘病沈】:泛指烦恼和疾病。
【达观知命】: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烦天恼地】:对天地都有所烦恼。形容心情极其烦闷苦恼。
【烦心倦目】:烦恼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形容颓丧的情绪。
【风僝雨僽】:僝、僽:烦恼憔悴。形容历经磨难,十分烦恼憔悴。
【好肉剜疮】: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灰身灭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灰身泯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开释左右】: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
【六根清净】: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六根清静】: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牛山下涕】: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东。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比喻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也指不知满足而自寻烦恼。
【雀角之忿】:指雀和鼠都能毁人们的房子,就如同打官司一样。比喻打官司带来的烦恼。
【三杯和万事】: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指饮酒可以消除烦恼,解脱愁闷。
【搔耳捶胸】: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
【使心憋气】:使: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
【窝窝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
【闲愁万种】: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熏风解愠】: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薰风解愠】:薰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
【眼不见,心不烦】: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
【自僝自僽】:僝、僽:烦恼,埋怨。自寻烦恼,自相埋怨。
【自诒伊戚】: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自贻伊戚】: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六种根本烦恼与修行证果的关系
净空法师---十烦恼法,相宗称为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六个是把后面的五个归纳成一个叫恶见,贪瞋痴慢疑恶见,善恶的恶,恶见,六个。恶见开出来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是烦恼里头最重的。
为什么?这是轮回的因,这十个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轮回找也找不到,它是假的。阿罗汉就是断这十个烦恼,完全断干净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他往生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
『破烦恼城』,「见《唐译》」,《大宝积经》里的「如来会」。「烦恼者,贪瞋痴等,烦心恼身,故名烦恼」,这是烦恼的总说,略举贪瞋痴后头用个等字,这个东西烦心,让你心烦,让你身恼,称为烦恼。「又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种,称为十烦恼」。十烦恼法,相宗称为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六个是把后面的五个归纳成一个叫恶见,贪瞋痴慢疑恶见,善恶的恶,恶见,六个。恶见开出来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这是烦恼里头最重的。为什么?这是轮回的因,这十个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轮回找也找不到,它是假的。阿罗汉就是断这十个烦恼,完全断干净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他往生四圣法界的声闻法界。这十种烦恼断了,但是习气没断,所以在四圣法界,就在声闻法界里他还要修,修什么?把习气断掉。见思烦恼的习气断掉了,他就不是阿罗汉,升级了叫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是见思烦恼连习气都断干净。
「天台宗以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这就是迷惑,三种迷惑。见思放下,我们说放下,经上讲断,放下就是断,远离也是断,这个东西是毒、是害。《百法明门》里面讲根本烦恼六个,这是最毒的烦恼,烦恼的根,无量烦恼都从它生的。所以要真正知道这个东西是麻烦,它不是好东西,可是人偏偏贪爱,偏偏贪恋,不肯放下,天天念着跟着它转,所以学佛怎么学,功夫都不得力。这个东西不要问别人,自己要回光返照,要好好去想想,为什么我功夫不得力?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自己回光返照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你才能进步。决定不能怨天尤人,为什么?与人不相干,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事情。许多人错了,自己不成功,怪罪别人,造更重的罪业,甚至于埋怨佛菩萨没照顾他。
再告诉你真话,根本就没有佛菩萨,佛菩萨是什么?是自性觉。常寂光里头什么现象都没有,一片光明,那是什么?是你的自性,就是诸佛如来,那就是诸佛的法身。所以大经上佛讲得很清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法身就是常寂光,就是大光明藏。它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一法都没有离开常寂光。常寂光灵明觉知,我们念头才动它全明白。所以遇到困难,只怪自己,不能怪别人,老祖宗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最正确解决的方法,决定不在别人。所以佛法完全讲的内学,向内不向外,向外全是过失,向内就找到真理,就找到答案。
文摘恭录—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八十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