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肖 > 正文

佛教中的八苦是什么(下)

2023-09-27 生肖

  佛教中处处都说人间疾苦,菩萨救苦救难,那么众生到底受得什么苦?其实按照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苦分为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佛教中的八苦是什么(下)

  八苦之爱别离苦

  爱别离苦,乃是我们人最常经历的苦,其包含了生离死别、家庭不幸、长辈仙逝、亲人命陨等等,像爱别离苦这种苦,固然悲痛万分,就算不是生死相隔,只要是彼此爱得人长期分隔两地,或者两人无法相见,也一样会受到痛苦折磨。但是这种苦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人有生老病死,终有一天会彼此分离。

  八苦之怨憎会苦

  如果说“爱别离苦”是爱的哭,那么这“怨憎会苦”则是恶的哭。是自找的苦,因为自己心生恶念,对人充满嫉妒,又或者是觉得对方面目可憎,或是因为彼此有利益纠纷,却又不得不在一起面对面。所以这种苦又是强迫的苦,特别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真是让人痛苦不已。

  八苦之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不如说是欲望之苦。因为自己想要某件东西,但是却不能得到而生起的苦。可以讲这种苦即算好事也算坏事。好的一方面则是让痛苦鞭挞自己,让自己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而坏的一面,则容易心生恶念,为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折手段,甚至损人利己,伤天害理。因此求不得苦,即为痛苦也为福报。

  八苦之五阴炽盛苦

  所谓五阴,即五蕴,前面七大苦皆由此苦所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推荐阅读:正确认知佛教(上) 正确认知佛教(下) 观世音菩萨,拜普陀山的意义

  佛教中的八苦,六苦,五苦,三苦是什么含义


  1、佛教八苦是佛教用语。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2、没有六苦只有七苦:佛家对人生组成的七种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红尘无可留恋,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

  3、五苦:佛教言生老病死苦、爱离别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为五苦。

  4、三苦:因为寒、热、饥、渴等原因造成的苦。

扩展资料:

  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

  1、苦苦

  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即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

  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2、坏苦

  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

  3、行苦

  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佛教八苦

  百度百科-佛家七苦

  百度百科-五苦

  佛教的“八苦”是什么?


这个在百科里边有很详细的内容。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佛教中的八苦是哪位高僧的著作?


是佛祖说的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

  佛陀曾经说过:

弟子们!我由于未了悟,未明了四样东西,所以和你们一样在这个苦海中不断生死轮回。

  是哪四样东西呢?它们就是:

①苦的圣谛(dukkha),②苦之起源的圣谛(dukkha-samudaya),③苦之灭的圣谛(dukkha-nirodha)及④导致苦灭之道的圣谛(dukkha-nirodha-gāmini-paṭipadā)。
《长部》16

  只要我仍无法完全认知这四圣谛的智见,我是无法肯定自己是否已证得了超越世间一切天、魔、梵、以及人间的沙门与婆罗门、君主及人民的无上正等正觉。

但是,当我已完全认知这四圣谛的智见后。我就肯定自己已证得了无上的无上正等正觉。
《相应部》LVI.11

  什么是苦圣谛?

苦圣谛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伤心、悲鸣、痛苦、忧闷与绝望是苦,求不得是苦。略说执著五蕴就是苦。

什么是生呢?

  不论是任何众生,从开始入生、住胎、出生、诸蕴的呈现、生起一切感官,即称为生。

什么是老呢?

  不论是任何众生老化、衰退、白发、皱纹、衰弱、感官的退化、即称为老。

什么是死呢?

  不论是在任何众生灭、消失、死亡、寿尽、诸蕴的破离、弃身、丧命,即称为死。

什么是伤心呢?

  由于遭受不幸的事忧虑、担忧、伤心、极度伤心,即称为伤心。

什么是悲鸣呢?

  由于遭受不幸的事而悲鸣、哀号、大悲鸣、大哀号、过度悲鸣、过度哀号,即称为悲鸣。

什么是痛苦呢?

  身体的痛苦、身体的难受、由身体触觉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难受,即称为痛苦。

什么是忧闷呢?

  心中的痛苦、心中的难受、由心意触觉所感受到的痛苦和难受,即称为忧闷。

什么是绝望呢?

  失望,懊丧,沮丧,颓丧,即称为绝望。

什么是求不得苦呢?

  有情受到老、病、死、…忧闷,而有如此的欲望:“最好我不再受到再生的支配;最好我不再有来生”,但这不能只靠欲望而得到,所以不能得到所求是苦。

《长部》22
相关资讯
  • 佛教心路,忍辱的层次(下)

    忍辱对于我们人来讲,有好也有坏,好处就是不容易起争端,让人能够感悟人生,不惹是非;坏处则是容易憋出问题来,很多情况下都是忍太多了反而容易出现大危机;从佛教的角度...
    2023-09-27
  • 佛教中的八苦是什么(上)

    佛教中处处都说人间疾苦,菩萨救苦救难,那么众生到底受得什么苦?其实按照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苦分为八种,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
    2023-09-27
  • 佛教心路,忍辱的层次(上)

    忍辱对于我们人来讲,有好也有坏,好处就是不容易起争端,让人能够感悟人生,不惹是非;坏处则是容易憋出问题来,很多情况下都是忍太多了反而容易出现大危机;从佛教的角度...
    2023-09-27
  • 四缘是什么(下)

    所谓四缘,在佛经中是这样记载的,“一切有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类条件。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增上缘”,通过学习和理解四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修行,对我们以...
    2023-09-27
  • 感情线与生命线相连

    人纹在西洋相学中,亦称为智慧线或头线。由名称可知人纹在主导智慧方面,必有其特质和特性要表达,人在母胎中双掌握拳掩耳成胎,手上的掌纹是与胚胎时期形成脑组织的状况相...
    2023-09-27
  • 六度是什么

    佛教的六度其实就是指“到彼岸”的意思,度这个词本就不是汉传佛教发明的,其来源于焚文“波罗蜜多”的翻译,代表着从烦恼到觉悟的过程,所谓度化世人的度就有这种含义。因...
    2023-09-27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