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四缘,在佛经中是这样记载的,“一切有为法所藉以生起的四类条件。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增上缘”,通过学习和理解四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修行,对我们以后发愿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下面就来说说这四缘是什么吧。
因缘
所谓因缘,其实就是指一件事物或现象的主要条件,所谓有果就必须有因,你做成一件事之前肯定会有做事的过程,这过程最早的还有构思。所谓事物不可能凭空出现,肯定会有一定变化的过程,这便是因缘,是每个人都不能逃离的循环。从佛教角度来看,因缘是我们修行发愿的必经过程,就算是佛陀和菩萨都不能逃避,所谓佛陀菩萨都落因缘。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指的就是前念和后念生起的原因,也就是事物形成的条件。由于前念已灭时,能为后念的生起开路,使后念得以产生。因此,前念为后念之缘。在心、心所之相续不断状态中,前后二念的所属种类是相互关联的。前行的思维大体规定后起思维的种类。前后之体等同,称为‘等’。而前念引导后念,其间相续无有障碍,故称‘无间’。又,前念心导引后念心产生,因此又称‘次第缘’。唯识大乘以为八识体别,故各自前后相续而起,成‘等无间缘’;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为‘等无间缘’。
推荐阅读:佛教称呼解析 佛化家庭的积极意义 观音的含义,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的来
佛法四缘几哪四缘呀!
四缘有: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
(1)因缘:因缘者,因即是缘的意思。在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的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也是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上面所说六因之中,除了能作因之外,其它五因均为因缘。
(2)等无间缘:又称为次第缘。这是就心、心所而说的。当前念的心、心所将消散时,会生起后念的心、心所的缘。此前念的心、心所,就称作等无间缘。
(3)所缘缘:指心所攀缘的境界,即认识的对象。佛教认为,心是能缘,外境是所缘,所缘,就是心法生起的缘,称为所缘缘。
(4)增上缘:不障碍或有助于他法的产生,谓增上缘。其缘体广大,一切法都是增上缘;又心用广大,为一切有为法的增上缘。所谓一切法,指除了自体之外,一切的有为现象均为增上缘。
佛教里所说的“缘”有哪几种缘?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佛教里四缘有: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
1、因缘:因缘者,因即是缘的意思。在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的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也是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上面所说六因之中,除了能作因之外,其它五因均为因缘。
2、等无间缘:又称为次第缘。这是就心、心所而说的。当前念的心、心所将消散时,会生起后念的心、心所的缘。此前念的心、心所,就称作等无间缘。
3、所缘缘:指心所攀缘的境界,即认识的对象。佛教认为,心是能缘,外境是所缘,所缘,就是心法生起的缘,称为所缘缘。
4、增上缘:不障碍或有助于他法的产生,谓增上缘。其缘体广大,一切法都是增上缘;又心用广大,为一切有为法的增上缘。所谓一切法,指除了自体之外,一切的有为现象均为增上缘。
扩展资料:
因果论的理论重点是四缘说。
佛教各派对于缘的解释颇不一致,部派佛教时期说一切有部有见于南方的《法聚论》讲二十四缘,北方的《舍利弗毗昙》讲十缘,理论纷繁,于是加以简化,只列举南北两论中的前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合之为“四缘”。
并突出因缘为四缘中的重点,认为因缘是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可视为因中之因。四缘后被小乘和大乘认为是一切有造作事物所借以生起的四类条件概括了一切因缘。《中论,观因缘品》:“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大乘中观学派强调缘起性空,因缘相对于“果”来说才有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缘
佛法中的缘指的是什么??
佛法中的缘指的是四缘。
四缘,即因缘(梵hetu -pratyaya )等无间缘(梵samanantara -pratyaya )所缘缘(梵a^lambana -pratyaya )增上缘(梵adhipati -pratyaya )。
(一)因缘
在因和缘之中属于因的一切原因都摄在此中,因即是缘的意思,因与缘佛陀不曾有严格的界说,但从相对的差别说,因约特性,缘约力用说,又因是主要的,缘是指一般的。在六因中之后五因即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属于因缘。
(二)等无间缘
等无间是指前后心心所,体各一,如心心所中,受体是一,其余想行识亦各是一,不会多也不会少,前心心所等与后心心所为缘,不是前受生后受,前想生后想等,此处通缘也通果。无间是指前心心所生后心心所,中间没有其他心所间隔,也通缘通果。
(三)所缘缘
一切法可以做心王、心所所缘的境,无论有漏无漏,有为无为都可以缘它,因心王心所力量薄弱,一定要有所缘的境后,才能升起来,就好像一个很瘦弱的人,要依靠手杖才能行走一样,唯为心法所缘的缘,为所缘缘。
(四)増上缘
即增上果的缘,在能作因中除掉等无间缘和所缘缘二种以外的缘。
关于能作因摄三缘义,有两种看法:一能作因可摄三缘,即有力的摄増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无力的只摄増上缘;二能作因唯摄増上缘,《俱舍论》中本许能作因有不障、有力二义,故许摄为三缘。
扩展资料:
对于因与缘,佛陀并没有严格的界说,而说一切有部以“因缘体无差别,义有不同”,将引生结果的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归纳为缘,体现出“因亲缘疏”的意义,都是注重对心理活动的分析归类,也都是就因而立论。
但四缘泛指一切事物生灭所依赖的原因和条件,从果的产生来考察各“因”的起源,比较偏向于认识论的观点。而六因论却专以生命活动为中心,侧重说明果报产生之条件。因缘论的出现,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为了抗衡其他外道的无因论、偶然论、一因论等而产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