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肖 > 正文

虎年说虎——之三

2023-09-27 生肖

虎年说虎——之三

1、十二生肖虎第三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配属地支的“寅”。不知道读者们是否注意到,十二生肖中多为素食或杂食动物,只有虎和蛇是肉食动物。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十二生肖最晚到西周时代已经形成。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泽出土的秦代竹简中的《日书》(早期《黄历》)已记有较为完整的十二生肖(其中几处与今有异,且“辰”之后无动物名称,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可能是秦汉以后,“龙”已经成为皇家专用和象征,方士写书时不敢再用):

鼠也,盗者兑(锐)口。丑,牛也,盗者大鼻。寅,虎也,盗者壮。卯,兔也,盗者大面。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巳,虫也,盗者长而黑。午,鹿也,盗者长颈。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即猨,通猿)也,盗者圜面。酉,水(即隹,通雉)也,盗者高而黄色。戌,老羊也,盗者赤色。亥,豕也,盗者大鼻而票行。

1987年5月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了距今6000年——8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先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等动物图案。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虎都是神—人之间的交通工具。如:太阳神车驾为六龙,皇帝和王母娘娘则四龙御车,而东方神句芒、南方神祝融、西方神蓐收,都是乘二龙……商朝信奉萨满教虎崇拜,以虎为神———人之间的通灵中介,虎的地位高于龙,所以虎神蓐收的坐骑就是两条龙。但炎黄子孙只自称“龙的传人”,却鲜称“虎的传人”,是何缘故?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王公贵族都喜猎虎为乐,致使虎的数量越来越少。西周“武王狩,擒虎二十有二。”春秋时期,管仲劝告齐桓公:臣闻诸侯贪于利,勿与分于利。君何不发虎豹之皮、文锦以使诸侯,令诸侯以缦帛、鹿皮报?用上乘的虎豹皮毛换取价低的鹿皮,迎合诸侯的贪欲,使之听命于霸主之齐国,是为以利诱之的怀柔之术。但诸侯国君能拥有可用于“分发”的虎豹之皮,可知当时虎豹的数量以及国君的猎获物都相当可观,对老虎的屠杀也是高频率和大规模的。

到了汉代,皇室大量使用虎皮,皇家服制“马有厩,车有府。以虎皮为轩”。轩即为有帷幕的车驾,皇室用车必以虎皮蒙之。为收购民间猎户的虎皮,朝廷颁发了律令、规定了赏格。郭璞注《尔雅》曰:汉律,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小虎)半之。

南北朝时,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次提及虎骨可以入药。据清代的《武宁县志》记载:江西省武宁县“邑多虎患,下南冲有柯际智者夜持木棓引数猛犬逐兽。至马春坂,见一大兽在田,犬直前争噬。际智奋棓连击而毙。负之归,去毛煮食,举家数十人皆饱。越三日,药商至其家,见余爪问曰:何时获虎?骨何在?答曰:吾以为田豕,嗜肉无,余骨尽在犬腹矣。药商惜之。”猎虎更加有利可图,老虎的生存环境也更加恶化。

宋代,官府为“博马”(到边地买马)而大量收购虎皮。元代则规定:女真猎户可以用虎皮抵充貂皮税,“虎皮一张折五十张。金钱豹皮一张折四十张。熊皮一张折十五张。土豹皮一张折一十张。鹿皮一张折七张。”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不断开垦山林野地,人类活动区域大幅扩张,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被压缩,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的生存越发不易。官府更鼓励和组织猎虎。游猎民族出身的清皇室尤好狩猎,以猎虎为荣耀。1682年,康熙东巡79天,射杀老虎39只,其中一天即猎杀5只。他晚年不无得意地自述: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真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

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一片虎的腿骨残片,上面刻的字是商朝君王帝乙的猎虎记录:辛酉,王田于鸡录(麓),获大虎。说的是,帝乙三年(推算应为公元前1099年)十月辛酉,商朝王公贵族在鸡麓(今山东省汶水河上游,当时是商朝王公们的狩猎之苑)猎得大老虎一只,用虎骨制作了骨柶用来进食。用虎骨作食具具有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意味,当时人们认为,无论是人死后与虎结合,还是虎死后与人结合,都能进入往生极乐世界。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

2、虎与艺术

把老虎视为人类生命轮回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商代文化的一大特点。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有一种造型奇特的“虎食人卣”——老虎张开大嘴,冲着下方的一颗人头——考释认为是表现老虎吃人。目前出土的有2件,分别藏于日本、法国的博物馆。但考古学家发现“虎食人卣”上面的人都是披发向脑后、前额无发,且所穿衣物均非博裾长袖,应该不是普通人,而是要表明一种特殊的身份。

无独有偶,在苏门答腊巴塔克人、美洲印第安人的雕像上,也都有动物吃人的造型。美国学者弗莱瑟认为,这一造型和意象属于艺术心理方面的“他我类型”,即“通过被一个动物吞食而想象自己变成了那个动物并得到了它的保护”,意味着人类与具有神性的动物合二为一,从而获得了那个动物的力量。

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其实也是老虎,即使有其它动物,造型上也趋近于虎。饕餮—虎纹是用来驱邪避祸的。《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另外,青铜器的“龙食人”造型,与“虎食人”的意蕴应该一样。

北京的藏传佛教庙宇——雍和宫里,有三处与老虎有关的艺术品。

一是法轮殿西墙上根据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的绘画——舍身饲虎图。说的是佛祖身为摩柯萨侂王子时,与两位兄长三人一起上山,看到山崖下一只生下七只小老虎的母虎饥渴难忍,欲舍身饲虎,于是跳落山崖到母虎身边。但母虎饥饿过度已无力张嘴咬食,王子即用尖锐木棍刺破自身肌肤以鲜血饲虎。母虎有了气力,遂食王子肉身。两位兄长返回时只见一堆尸骨,痛哭之后将尸骨葬于白塔之下。壁画色彩明亮、线条勾勒遒劲、构图别具一格。

二是万福阁内——伏虎罗汉像。传说有一佛家尊者听闻老虎在山中长啸,知其饥饿,遂每天将自己的饭食分给老虎。老虎感其慈悲,遂伴其左右,守护寺庙。尊者因此被称为“伏虎罗汉”。雍和宫万福阁内的木制佛龛有明代所雕塑之十八罗汉像,但不知何故只有十七尊,唯独缺少了伏虎罗汉。直到1980年雍和宫对外开放之际,时任住持伯云乌尔吉委托艺术家徐新华塑成伏虎罗汉像。尊者一手执经卷,一手搭于虎身,神态祥和自如,老虎半卧,俯首帖耳,温顺如猫。

三是延绥阁内悬挂的唐卡——羯摩札拉尊者像。藏传佛教为十六尊者增加了两位——羯摩札拉、布袋和尚,而成十八罗汉。羯摩札拉尊者高鼻深目,高梳发髻,笑容满面,手执禅杖,背负带有遮阳伞的经箱;一只老虎走在他的身前,回首望着尊者;人虎相伴,心意相通。也反映了人虎同一的文化理念。

佛教还有一个与此相关的传说。唐肃宗邀请十六尊者来访大唐。十六尊者经过哈拉辛山地时,遭遇猛兽出没。羯摩札拉尊者用法从右腿生出一只猛虎,保护诸位尊者安全通过险地。

历代以罗汉伏虎之故事为蓝本的艺术作品为数不少。明代戴进的“伏虎罗汉图”即为其中佼佼者,画面上,尊者趺坐,老虎伏其旁。笔法简练、线条流畅,韵味无穷。

3、虎与风景

京西八大处也有“十二景”,其中之一为“虎峰叠翠”,位于虎头山。虎头山,在石景山区北部,主峰山石峭立、兀然凸起,形似虎头,故名“虎头峰”。这个山名源于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早年间,八大处一带山高林密,山林中有一只猛虎,时常下山危害村民,百姓对其无可奈何。

此事传到了几十里以外的香山卧佛寺,佛祖于是驾祥云来到虎头峰查看,果然发现一只老虎盘卧在密林之中,心想:恶虎啸聚山林,致使生灵涂炭,岂能养虎遗患?佛祖回到寺院,召唤伏虎罗汉——弥勒尊者,命其去除掉恶虎。

伏虎罗汉来到虎头峰,发现老虎正在酣睡,毫不犹豫地拔剑欲刺。老虎猛然惊醒,一声长啸声震山谷,啸声未落即猛扑过来。伏虎罗汉挺剑而战,大战几十回合之后,老虎气力大减欲逃之夭夭。伏虎罗汉即施法术,将老虎化为一座山岭,主峰恰似扬首长啸的虎头,于是便有了“虎头峰”、“虎头山”之名。

“虎头峰”、“虎头山”历来是京城西山春季赏景之佳处,尤以杏花为著,号称“春山杏林”。每年阳春三月杏花盛开之际,漫山遍野的杏树万花绽放,犹如瑞雪纷纷。

明宣宗朱瞻基性好游历,尤其喜爱西山的四季风光。有一年春季巡行八大处,见虎峰之上杏花盛开,鸟语花香,漫山遍野一片花粉如霞、洁白似玉,犹如香雪海,胜似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不仅诗兴大发。回到紫禁城后意犹未尽,遂即赋诗:山际云开晓色,林间鸟弄春音。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

《西山八大处史话》描写“虎峰叠翠”之美景也是栩栩如生:春夏之际,虎峰下翠柏层层叠叠、蓊蓊郁郁、莽莽苍苍、生机勃勃,甚是幽雅。又曰:虎峰山与平坡山、卢师山,三山相连,尤以虎峰顶乱石巍峨处,常见云奔霞走,树转风移之像,尽显“翠峰云断”之意境。置身近观,山间映翠,湖水碧波荡漾,灵光宝塔巍峨,殿宇宏丽,古木参天,游廊迤逦,钟声悠悠,香烟袅袅,景致分外迷人。

民国时期的旅行家田树藩曾经隐居八大处的“柳溪山房”,闲暇之余遍游西山胜景,著有《西山名胜记》极赞“虎峰叠翠”之美不胜收:此处杏林不仅山上,平地亦随处皆有,惟山上者当春日开花时自下望之,更入画境。并赋诗云:举目虎头峰,迤逦尽红杏。春山施薄粉,望之若仙境。策杖前去寻,到来亦俄顷。千株花齐发,高下遍山岭。林中宜久停,徘徊尽游娉。花好时无多,逢之亦何幸。风动天雨花,恍到尚书省。叹赏不忍离,莫负此美景。白日落西山,且待明朝领。

此翁年逾古稀仍游心不减,游览“春山杏林”并再赋诗:虎峰赏杏艳阳天,一色成林树万千。落瓣纷纷飞绛雪,徘徊四顾似神仙。把一个最美人间四月天的杏林春色,描绘的淋漓尽致、曲尽其妙,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香。

4、虎与民俗

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生活中借用老虎形象的习俗,像戴虎帽、兜虎围嘴、穿虎鞋、枕虎枕已成为全国性的育婴习俗。这些虎形日用品寄托着父母的深情,希望虎娃虎妮们茁壮成长。

1、在“虎年”出生的人,很多人名字就叫“虎”,小名为“小虎子”的人则会更多。眼下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心居》中就有一个小朋友的小名叫“小老虎”。显然是生于虎年。除了龙,其他属相则很少有这种现象。
2、“小虎子”“小老虎”们在过周岁生日的时候,往往要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枕虎头枕头,寓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虎虎有生气”。

3、农历五月端阳,在中国民间,尤其是乡村,人们常常佩戴“艾虎”。要用雄黄酒在小孩子前额画一个“王”字,并用五色线扎成虎形的香包,给小孩子戴上,以示驱五毒(蝎、蛇、蟾、蜈蚣、壁虎)。
4、在陕西有一种常见的“布老虎”玩具。陕西民间育儿风俗之一为送布老虎。即:小孩满月时,舅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威武雄壮有力;折断虎尾,是祈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这种布老虎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品。

5、陕西关中地区嫁女必陪送一对特大的面老虎,过门时放在漆柜上抬着,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前头,是为虎媒之遗风。婚后生子,外婆要送一个泥老虎当满月礼。
6、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俗。新媳妇被接到婆家后,婆家人把一对蒸好的老虎形馍馍用红绳拴在一起挂在新媳妇的脖子上。进入洞房后,新媳妇要把馍馍拿下来和新郎官一起分食,表示两人在约会。有意思的是,这一对馍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7、山西等地民间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妇女怀孕后,即在枕边放一只布老虎,希望腹中的孩子像老虎一样健壮可爱。孩子一出生,外婆家就送虎馍、给孩子戴虎项圈、盖虎被,桌上摆放布老虎,门窗贴虎剪纸。让虎守卫着新生儿。孩子周岁,舅舅要送一只或一对布虎枕,表示祝福。孩儿会走路后,要戴虎帽、穿虎鞋、围虎兜,打扮成一只镇邪的小老虎。

8、白族视虎为祖自认“虎儿虎女”。家里要挂虎图,修房造屋、婚嫁等家庭的重要事件,也都要选择虎日以为吉祥。白族猎人不打虎,即使被老虎咬死也看作“成仙”。

9、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他们以白虎为祖神和图腾,至今大多数白族人的家庭里,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白虎,祈虎赐祥降瑞,以虎形铸造器物,以作镇妖祛邪之用。土家人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中随处可见虎的印迹: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拜虎祖;土家人舞蹈“撒尔嗬”中,有“抱虎头”、“猛虎下山”等舞姿,以虎驱恶镇邪,希冀平安幸福。土家族民谚有:“三梦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白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

10、生活在四川大凉山和云南的彝族自认是虎的后代,所以死后灵魂回归为虎,“人死一只虎,虎死一枝花”。彝族每年要过“老虎节”,从农历正月初八日落开始,到正月十五太阳升起结束。老虎节中不仅要祭虎神,还要化妆成老虎跳虎舞。最后,虎神老人到各家各户拜年,口念吉祥,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布老虎,是老北京常见的儿童玩具,老北京人称之为“耍货”。布老虎额头上的“王”字以及五官,有的是剪贴的,有的是画的,用黑色的纽扣作虎眼,虎尾向上翘起……故宫博物院里有清代的布老虎,其形制、颜色与如今北京庙会上的布老虎所差无几。

老虎帽是一种面不绒帽,戴上可以遮住脸颊和脖子以保暖御风,在北方的冬天必不可少。老虎鞋是在鞋头部位画上或剪贴上老虎头,既有保暖护脚的实用功能,又有良好的寓意和愿景。民间常说:虎步雪地梅花五,“五”即指“五福”,是美好的祝愿。也有民谚说:“画人难画手,画虎难画走”,是希望孩子牙牙学步时稳稳当当。

虎形玩具更是千姿百态,最常见的是布老虎,现在中年的中国人差不多都有玩过布老虎的童年记忆。这些玩具、用品都少了老虎咆哮山林的威武,而增添憨态可掬的童趣,可见人们对虎由畏惧已演变成深爱,在老百姓心目中隐藏着浓厚的嬉戏吉祥守护之意。

民间也多以虎之威猛作守宅的吉祥物之用,把画虎的图像挂在墙上贴在门窗,以驱避凶邪消弭灾祸。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䤔(音见,鬼死为䤔)字,名阴刀鬼名,可息疟疠也。如:春节时的猛虎年画,桃木板上画虎头;端午节在孩子们的额头用雄黄画个虎头纹“王”,用艾叶装饰出虎的形象;儿童头上的老虎帽、脚上的虎头鞋,手里玩的布老虎;北方人喜欢用虎枕等,借用老虎威风凛凛的样子辟邪禳灾祛秽避祸……反映出人们信奉老虎为力量与勇猛的化身,对阳刚之气的推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资讯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