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性情活泼而温顺,以草叶为食,肉味鲜美富于营养,商周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瑞兽。祭祀之礼多用羊,祭祀礼器多用羊形而不用猪狗,这有顶级国宝青铜礼器四羊方尊为证。
羊为什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瑞兽?后来的大儒们对此有解释:汉初的大儒董仲舒说:”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在《春秋繁露》里说:”(羊吃乳时)必跪,类知礼者。”懂得”跪乳之礼”的羊一直倍受大儒们的推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对”羊”的解释是”祥也”;祥字也用羊做声部,上天垂祥于羊,羊之所在为安详之所。
羊什么时候丧失了”瑞兽”这一文化地位的呢?是元朝,蒙古人是流毒之滥觞。元朝蒙古人是老大,史载,当时官方牧场、贵族牧场的牲畜,秋末冬初之时,常就近赶至华北农耕区,”自冬至春,并不立圈喂饲,俱于百姓地内牧放,致令嚼食桑枣果木诸树”,北方许多耕地因之”少垦而多荒”。百姓们发现冬季作物被牛吃了,还能有些收获;被羊吃了,就如同火烧过境什么都没了。其实这与牛羊不同的进食方法有关,牛的嘴大舌大不那么灵便把禾苗连根拔出来吃掉;羊的嘴小舌小,门齿严密,能把禾苗啃食净尽,连根拔起吃掉,”牛食如浇,羊食如烧”,实在是北方百姓对蒙元贵族恶行的无奈。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钱塘有位大忽悠先生王逵,以算卦卖药为生,为逞其能向羊大泼污水:”谚有之曰:’牛食如浇,羊食如烧。’信夫!是盖生杀之气致然也。”翻译成白话,大意是:草木被牛啃过,剩余的部分会再次茂盛起来;被羊啃过,剩余的部分只会枯槁。谚语说”牛食如浇,羊食如烧。”这是牛、羊具有不同的生、杀之气所导致的。
稍晚一些的明代藏书家郎瑛(1487~1566),对”牛食如浇,羊食如烧”这一流行于元末明初的民谚,有更进一步的解读:大意是:被牛啃过的草木还会再度茂盛,被羊啃过的草木多会枯萎。牛、羊同为吃草的畜类,相反如此,原因在于二者的五行禀性不同——牛属于”土畜”,土能生养万物,羊属于”金畜”,金主杀伐。牛羊的”涎沫”的性质也因此不同。
这是改版的阴阳五行说,按王逵和郎瑛的上述解读,”羊”显然已不再是瑞兽,相反却主杀伐,温情脉脉的羊怎么就主杀伐了呢,老虎干吗去了!。 明人江元禧《耳目日书》,内中已有”女子属羊守空房”之语,认为属羊的女性出嫁后会克死其夫而寡居。这种”属羊女嫁夫而夫早死”的谬论,显然系自”羊吃草而草必将枯萎”之说”类比”而来。
乾隆、嘉庆年间,北方的百姓忌讳属羊的女性,已蔚然成风。李汝珍于嘉庆二十年(1815)前后写成小说《镜花缘》,书中辛辣讽刺了这种风气:”又闻贵处世俗于风鉴卜筮外,有算命合婚之说。……尤可笑的,俗传女命北以属羊为劣,南以属虎为凶。其说不知何意,至今相沿,殊不可解。人值未年而生,何至比之于羊?寅年而生,又何至变为虎?——且世间惧内之人,未必皆系属虎之妇。况鼠好偷窃,蛇最阴毒,那属鼠、属蛇的,岂皆偷窃、阴毒之辈?龙为四灵之一,自然莫贵于此,岂辰年所生,都是贵命?此皆愚民无知,造此谬论,往往读书人亦染此风,殊为可笑。”
及至晚清,”洪杨(红羊)之乱”、 “杀猪(主)斩羊(洋)”等风波接踵而至。慈禧生肖属羊,宫中对与羊相关的事物颇为忌讳,且慈禧女主执政而有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妨害夫家”莫此为甚。这种以”猪”指代”天主教”,以”羊”指代”洋人”的宣传,使羊在民间的文化地位一落千丈。羊进一步被丑化,属羊的人也继而更受歧视。约1898——1899年左右,鲁迅的母亲曾想为其定下一门亲事,女方是鲁迅小舅父的长女琴姑,但终因顾虑琴姑生肖属羊而作罢。
综上,”肖羊者命不好”是一种毫无道理的谬论;该谬论始于蒙元,其大致变异环节如下:统治者恣意放牧牛马羊,破坏民众耕地,使”羊食如烧”成为一种社会灾害。这种灾害与”五行”文化结合,使本属瑞兽的羊,成为蒙古贵族农田放牧恶行的背锅侠。这种谬论乖理反映到民俗中,肖羊者遂被解读为”克夫””克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