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理论主要由“子午流注”“三才理论”等学说所构成,其中子午流注又被称为“五行说”。中国传统五行学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的《易经》。根据《易经》的思想,古人将人分为阴阳、干支、五行、十二地支等,并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来推算人所处的时空状态。由于这种理论是从朴素辩证法出发的,所以其在命理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以子午(子为阳)为一年之中太阳运行的位置,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生为春季,夏长为夏季,秋冬为秋季。
1.干支五行
中国古代将十二地支分为“天干”、“地支”、“天帝”、“地皇”。在古代,以十二天干为序,依次为:甲子乙丑庚寅庚戌壬辰癸亥(一年一月)。天干:五行中的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地支:五行中的木、火,包括木与火二种元素。

2.十二地支五行又称子午流注
其说以子、午两个时辰为周期,分为“寅申巳酉戌丑未戌”。寅申辰丑为寅时,其中午时与子时相同(即“子”在子午之间),又称为午流注。如:丙午丁酉戊申己未。
3.五行属性
五行属性是指事物的属性,是一种抽象而概括的事物属性。人们在判断事物时,往往从其客观存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来进行。五行属性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物质、第二是精神、第三是意识;第四是结构。
4.子午流注的应用
由于子午流注理论在命理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也将其应用于命理学之中。例如,子午流注理论可以用来预测疾病,并且能根据不同季节出生的人来判断其身体状况。如四季生长的人都是阳气足,阴气衰的人都是阴盛阳衰。另外,还可以用来预测八字中所缺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