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姓起源于河北唐县
宗 健
河北唐县宗高和村在县西5公里的磨岩山下,村民绝大部分为宗姓,故冠以村名。2010年全村539户,2218人,耕地1581亩,人均纯收入3532元。据考证,这里的“羲和里”是宗姓最早的得姓之处,已历时4300多年,是中国宗姓的祖根之地。
磨岩山唐尧求贤处碑亭 (张庆学 摄)
据山西洪洞“大槐树书艺社”印制的《姓氏源流》刊载和诸多姓氏书籍记载,宗姓的得姓始祖为羲和,他是唐尧时掌管天文、历象的专官。据《河北唐县宗高和村宗氏家谱》记载,唐尧为上古五帝之一,他诞生、封侯、践帝位、建都城均在唐县。时帝派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受命后,羲和便选址在距帝都二十多里的磨岩山(古时亦称簸箕山、箕山)下,筑台立柱、测影观天、始分四季,羲和及四子携全家和同僚均居住在磨岩山流域多年冲刷而成的小平原,种有良田,吃有山果,喝有长年不断的溪水(淇儿河水)。这一群居地古时叫羲和里,至今此地名犹存。十年后(公元前2347年)羲和观天制历功成,为了表彰羲和父子的功绩,帝尧赐羲和及四子为宗姓,居唐县宗高和一带,繁衍生息至今,村历代传有“尧赐宗姓”之说。以高和为村名,冠以宗姓,当然有宗姓先人在此地最先居住的原因,更有这里上天赐给的宜居条件。
辨认磨岩山元代石刻 (宗健 摄)
这块地方,此倚太行山,南临沼泽平川,坡缓土厚,西近唐河(滱水)出山口,河水滚流不断,磨岩山怀抱其间,苍松翠柏枣林满山,先人不受觅食之难。据最近在此地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和石斧、石镰,石锤及绳纹黑陶罐残片考证,这里早在远古时就有人类活动,至少在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人生存、生活、居住。尧时,这里的磨岩山已很有名,传说中的唐尧访贤拜许由就发生在这儿。因这里自古就有羲和宗姓后人集居,在汉时,此地又为宗氏封坊之地,后来人口逐渐增长,按《唐县志》载,于西晋初年(公元266年)建村,村中多为宗姓族人,人们为纪念唐尧和始祖羲和,表达对“尧”帝本义高耸突出和对始祖羲和的敬意,把两个人的名字各取一字,合二为一定为村名,随宗姓为宗高和,亦叫北高和。南北朝时,在村正中心位置建有宗氏祠堂三间,供奉羲和等始祖和先祖牌位,后因世代更叠,此处又演变为神庙,至今香火不断,人们多称这里为“庙儿上”。据1992年《唐县志》记载:“此地战国时为燕国驻兵营垒,古代营门为和,因营门高大得高和之意,晋初宗姓家族迁此定居,冠以姓氏,故名宗高和。”依新的资料和考察结果,此说谬也,当以尊唐尧帝和羲和而得村名较为可信。但不管怎么说,此地从唐尧时就有宗姓居住,到晋初建立村落,并不是后来传言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之说。
据现年83岁族人宗家义忆述:“庙儿旁马家房屋原属宗姓,为村最古老住房之一,1952年翻盖时,有个一搂粗的笨槐大栿,已连续使用多次,烟熏的油光铮亮,上刻有‘泰始二年春子孙下传’字样,由此推测,此房至少有近1700年的历史,建于西晋初年。村内在古时,建有南、北两座石门,均为洞碹式,且有木质带铜钉的大门扇,券门上端有石刻匾额,北门为“岳悦”;南门为“合和”,十分高大雄伟。一座在村西口官井南边,大壕坑西北角通南店头的道上;一座在村北口,原地名叫“夹钱沟”,据老辈人流传,汉代这个地方曾受皇封,唐朝时在庙儿东侧的大街上建有一座青石牌坊,晚清时人们还曾见有青石基座和残缺的石刻匾额构件,正面有“□(万)世功垂”,反面有“授时于□(人)”的字样,可见宗高和村历史的悠久且与宗姓起源有关。
对于宗姓起源于河北唐县说法,2013年新华社、燕赵都市报、保定日报到新闻媒体均以“学者研究认为,河北唐县是宗姓起源地之一”“宗姓起源于河北唐县”为题予以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