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 正文

梁氏起源在哪里(梁氏发展的历史起源)

2023-09-27 算命

姓氏,对人类发展的正常与健康,至关重要。它是血缘关系文明的历史标志,是人类生活告别了乱婚、内婚的原始状态。“姓” 在我国古文字学上说,是形声而兼会意字。《说文》里说: “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生”亦声。《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从历史上看,它是古代人类接受了长久以来同姓而婚的痛苦总结,出现了母权中心社会以后,才有得姓的历史,以后才会因生而 “赐姓”。姓氏不仅是具有生育学上的意义、血统的标志,而且是家族的旗帜,内涵了门第思想、宗法观念、财产继承、皇位递嬗、爵禄袭承等等复杂内容,从积极方面看,古老的姓氏学,无疑还是民族的人文化的组成部分。

十三亿众多人口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泱泱大国,而且是四大文明古国中至今唯一硕果仅存而曙后星孤的文明古国。而且当今又是生机蓬勃,前景十分辉煌的发展中的泱泱大国。这个泱泱大国,经过历史上远、中、近古的多次分化融合,现在确认的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天潢贵胄所组成的一个富有“整体性、现实性、容忍性、团结性”(意即凝聚力,语见 《中华民族史》一书)的民族优良特性与传统,人民聪颖而勤奋,江山代有才人出,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也在当今时代的科学文化事业上,都有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我们梁氏宗亲,无论在宋代的《百家姓》上,还是在当前的报刊上常见的 5662个姓氏中,都居在20~22位之间的位置。国内各省区,海外主要各国家、各地区,无不遍布我们梁氏宗亲的创业劳绩,连远在国土幅员不太大的韩国,都有我们梁氏宗族16万亲人的可喜创业。当在赵宋朝代出现了第一本《百家姓》的时候,便说“梁姓分布甚广”,可知历史的开头,梁氏便是氏族多源的赫赫之大姓。

当然,我们梁氏是多源、姓内有派的大姓,但因历史久远,资料散失,加之人为的禁锢,现在能掌握到确凿可信的史籍资料,印证部分来自民间的宗支族谱。各源比较起来,确可信赖的,应该是“两大宗支一大派”。这两大宗支就是夏阳系和南梁系,一大派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北朝拔列氏改为梁姓的这一派。

宋郑樵:《通志氏族》中称,北魏拔列氏改姓为梁氏。

据 《魏书》卷113,氏志9第19,内称: “初,安帝统国,诸部有99姓,至献帝时,七分国人,使诸兄弟各摄领之,乃分县事。自后兼并他国,各有本部,部中别族,为内姓焉。身世稍久,互以改易,兴衰存灭,间有之矣。今举其可知者。”

文中列举119条改姓者,“拔列氏,后改为梁氏”排在第20条。史书确证无疑。 拔列氏,就是拔列兰氏,这是鲜卑族语音,或写作拔烈兰氏,都是指拔列氏改为梁姓之氏。

《风俗通姓氏篇》: “拔列氏、梁氏、拔列兰氏、拔烈兰氏”。 该书原注说: “均是指拔列兰氏改为梁姓之义。”

《氏族略》也有此说: “拔列兰氏改为梁,又谓拔烈兰氏为梁。”

梁氏族源之两大宗支,最为显赫,无论族源如何众多,均以这两大宗支体系为主干,这是我们梁氏中最大、最主要的宗支。 一发祥于陕西,一发祥于甘肃。 一是开宗立姓于夏阳,是为夏阳系,鼻祖是伯爵梁康祖公;一是安定系,始祖是周平王之第二公子阿唐,封于梁, 以国为姓号为梁唐,是安定系。这系的始祖自是梁唐,因是平王之子,史称是“叔”,封地南梁,在甘肃东部今之固县。后来,历史演变,在秦国先后兼并之下,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安定成为两系共称“望郡”,有的姓氏书还列出扶风、天水三个望郡,这也可见梁氏宗支分布之广;“忠孝堂”成为两系共立共享的堂号,但郡号与堂号均有来自其本身辛酸之历史岁月,也可见先祖之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所谓 “望郡”,是说“百家姓”之各姓族源均有发祥之最大、最重要的基地,该基地即成为该姓氏的 “望郡”, 并以之为该姓的郡号。各姓极少有两个郡号的,惟独我们梁氏有“安定”、“扶风”两个郡号出现在《百家姓》上。无诧于《百家姓》上谓我梁氏“分布极 广” 之誉。但须注意,几乎是任何郡号均非为某一姓所独有,如郡号 “安定”, 就有伍、 席、 胡、 程、 蒙等姓;以 “扶风”郡号的也有窦、鲁、马、万、惠、井、班、禄等姓, 故看见 “安定”、“扶风”不能认定必是姓梁,以免被人讥讪为见识浅陋。

但以某望郡代表为郡号者,必有其显赫的历史来源及诸多历史名人作为后继而播誉史册,否则就失去了 “望郡”之积极意义,从而失去了宗族的自豪感与砥砺来兹的作用。

以我们梁氏的“安定”郡来说,远祖的历史源头,是《百家姓》众姓所共的黄帝;据神话与传说,黄帝与炎帝是胞生两兄弟,神农氏封黄帝在中土,封炎帝在东方。后来黄帝施政得当,各氏族纷纷归附,连炎帝所率领的各族,也多有来归。炎帝一怒之下,带领东方各少数民族,与黄帝大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退回东方。

后来,南方各民族的首领蚩尤,势力强大,不服号令并进军中冀。黄帝与亲兄弟炎帝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蚩尤,大战三天三夜,终于黄帝的兄弟联盟战胜了蚩尤。这自然是传说,不能等同历史本身,但却折光地反射了先民对古历史的想象和理解的心态。在传说中一直把炎黄二帝看成是同血缘关系的亲兄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元始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也一 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凝聚力的一句闪闪发光的口号; 促使中华民族融合和团结的催化剂,深合我们现在常说的全国 56个民族,都是兄弟民族的含义。在战国时代,远居南方的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在他的自传性的神话长诗《离 骚》里,他的替身的主人翁,开篇第一句就说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也就是说,远在战国时代的屈原,就已以他是炎黄子孙而自豪了。

我们“梁”氏,上溯根源,同样,元始祖公就是高阳氏,姓姬,到了大费身上,才改为姓嬴,后传到了秦嬴,我们先祖才把姓嬴改为姓梁,到了今天,已有四千多年风光岁月的历史。

黄帝,这位始远祖公,在《史记会注考证》( 汉司马迁撰、宋裴马因集解、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日本人泷川资言考证。 文学古籍刊行社,1995年版)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里说: 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少典,非人名,乃诸侯国号,集解11号 有熊。索隐: 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及炎帝。) 姓公孙,名曰轩辕。((索隐: 黄帝生于寿丘,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从这里看,太史公也十分重视神话传说中可以折射先民思想情感的东西,说黄帝与炎帝是亲兄弟,决非信手拈来街头巷尾之谈。

与舜帝同时代之“伯益”,溯前是黄帝炎帝有血缘之亲,而后是 “非子”的近祖伯益, 在历史上是个甚不平凡而有闪光的英雄人物。史书有作“伯翳” 大费,夏代东夷首领,长于畜牧与狩猎,是一位畜牧专家,被舜任命为“虞”,这是掌管山泽园苑田猎畜牧的官。以其多而出众的才干而为禹所重用,他又发明凿井灌溉,使先民能离开河流湖泊而进入大平原,大大促进了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尽忠竭虑,为大禹治理洪水而立了大功,进而 被推为禹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尽力尽心工作,却无意于万民上的皇位,推位让国给禹的儿子。这是君主专政传子不传贤的历史开端,另有一种不同传说,背越常理,不堪置信。

到了周孝王时代,伯益的后代,又出了一个能人,叫 “非子”,也是一个畜牧专家,特别是养马。马在古代是保卫国家的军队最主要的能跑的“工具”,又是老百姓用来运输和代步的宝贝,非子正是肄力于此道,大大繁殖了养马事业,立了大功,周孝王封他于“秦谷” 。这是一大片土地,使其继承了伯益的事业,并叫他做“秦嬴”,秦是封地,后来以地名为姓,嬴是伯益的本姓,昔日为舜帝所赐,今移作了名字,实是永志伯益血缘之父。非子就在秦发号施令起来了,是附庸国,地位略低于诸侯国,成为后来秦国开国的始祖。非子的第四代, 又出了一个阿仲,袭祖姓,叫秦仲。在周宣王的统治下做“大夫”的职位工作,“大夫”有多种等级不同的高低职位。

秦仲在职期间,西戎造反侵边,周宣王任命他征讨西戎,先胜后 败,不幸在战阵中牺牲。秦仲有儿,昆仲五人,立志悲切,决报国仇家恨,周宣王给他们七千兵马,复伐西戎,敌我兵力虽众寡悬殊,但哀兵必胜,五子一心,同仇敌忾,几经鏖战而胜,收复了已失陷的国土,立功边陲。秦仲五子中之次子康名叫庆, 因功受封于夏阳梁山(在今陕西韩城东北,东经110°, 北纬35°之范围)。 都城梁国,在今陕西韩城南部。据今人实地调查访问深入考究,当日的 “梁国” 又叫“少梁国”,它的地理范围只在区区一个“少梁城” 内,既是梁国的国都,又是严酷的国境线,总人口约在二万人左右。

一般史籍都说是梁国末代国王梁僖大兴土木,生活骄奢淫逸, 因而丧民失国,为秦所灭。这是耳食千古、目迷百代的奇谈怪论。少梁国地处秦国、晋国夹缝之间的小国,在两大强国虎视眈眈下随时可遭虎吻,所处时代还是奴隶社会末期,诸侯国间互相杀伐兼并,国亡族灭如走马 传邮,但康爵祖伯公所立之国,不但兀然存在一百多年,而且能够冶铁炼铜,自制“梁伯戈” 、“梁其钟”、“梁其鼎” ;能自铸货币“梁正尚金当寻”、“梁半斤”、“蒲阪”,流通国内。 即使国家被并吞了,流离四方的国内梁氏宗亲仍奉国为姓,不以为耻而以为荣,不做改姓遗民。从各方面情况综合来看,少梁国的以弹丸之地的全国总面积不过是26平方公里,全国人口不过是二万人左右,相当于当代一个村镇聚居的人口,竟能在兼并杀伐无比频繁激烈的战国时代,在强国环伺的魔爪下,挺立存在一百多年,这真是历史奇迹。

可以理解得到,当日的治国理政的康公及后继者,不拿出绝大的气魄、精力投入自强,不在经济上大量取之于民来养国养兵而大量回馈于民,广开财源而能有一年半载的生存么?所谓“大兴土木”,应是构筑城防工事,在当时时代的条件下,这是最有效的抗拒侵略而求生存的不二法门,这是必要自卫的生存措施,不能以穷兵黩武论。整个国家命运,都在生死存亡中奋斗生存,过着如捋虎尾、如履薄冰的紧张生活,何至丧心病狂过着骄奢淫逸生活?这种史籍厚诬,如商纣被诬为残忍好色亲小人远君子一样。

如梁国果真是虐民的一代暴君,老百姓和奴隶们应是“时日曷丧,吾与尔偕亡”的无边愤怒与咒骂,何能在国破家亡之际,流离失所之途,仍心存故国之幽思,奉国为姓之深情焉。我们作为梁氏后裔,理所当然,实事求是为之申明辩白,不为 列祖列宗面上抹黑,冤屈万代。

梁国的伯爵康祖公,为梁氏开国的第一个诸侯国的君主,为梁氏开宗立姓的在历史上第一个姓梁的人,已有2800 多年的历史,100余代的后裔蕃衍,这是梁氏最主要的两大宗支的第一个大宗支。

第二个梁氏宗支大系,就是南梁系,立宗开姓的年代比夏阳晚出一百多年。这时,正是周平王时代。周平王的次子名字叫“阿唐”,被周平王封于南梁(今之甘肃省东部平凉县之东地带)。因封地在南梁,以此叫梁唐,也是以封地之国为姓。

这两大宗支的开端发源地,夏阳系在今之陕西韩城,南梁系在今之甘肃东部之固县。这两个发源地都与秦国接壤,而且彼此很接近。春秋时代,秦国鼎盛,蚕食诸侯各国,两发源地先后被秦国并吞。这两地的后代子孙在聚族而居的长久过程中逐渐合流。那时在秦国境内居住的梁氏宗族,也因受不了秦国的压迫暴虐,而逃住毗邻的晋国,所以在晋、齐等诸侯国中多有梁氏宗族,加上仍留陕西当地一带的宗族梁氏,便形成了一大片的梁氏分布群落,故百家姓一类姓籍都说梁氏分布极广。

梁氏后裔以发源地命名郡号为“安定”“扶风”“天水”都有,其中以“安定”最为广泛、普遍,又因为伯爵梁康,福荫生父秦仲,加上讨伐西戎有功,受爵封为“忠孝伯爵侯”,后裔敬仰先祖丰功伟绩,以“忠孝堂”命名为我们梁氏宗族的共同堂号。从历史看,这两大宗支发展到了这时候,已经合二为一了。

这两大宗支系统,历代人才辈出,英杰荟萃,功业显赫,流芳百世。如梁弘晋大夫,贵为晋王戎有,败秦师于崤山,生擒秦师三个元帅。梁鳣,字叔鱼,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居中稍前,从祀于曲阜孔庙尔庑,荣获唐、宋、明三代分别追封为“伯”、“千乘侯”、“先贤”。 梁赎,曾任首徒,亦获配享曲阜孔庙。梁统,法家名世,虽为汉代,却名列国际法学名人大典。他是西汉安定人,曾任中郎将、太守、宣德将 军、大中大夫等职,曾受封成义侯、高山侯、陵乡侯。梁统性刚毅好法,是汉代重刑而主道义的倡导而身体力行者,有别于专事严刑峻法的法家。他认为“立君之道,仁者爱人”,为政数十年,政绩甚佳,政声甚好,民多颂之。《东观记》有曰:(梁统)“其先与秦同祖,出于伯益,别封于梁”。

梁益耳事迹见 《左传》。《东观记》有云: 桥子溥, 溥子延,以明军特除西城马。延生统,统生松,松尚(娶之尊称,即上娶)光武帝之女舞阳公主,迁虎贲中郎将,光武帝崩,受遗诏辅政,永平元年,迁太仆,后受害死。子扈,为长乐少府。弟竦,才高志大,自奉甚廉,著书自娱,王室屡辟不就。有三男三女,肃宗纳其两女为“贵人”,小贵人生“和帝”,全室私庆。终以权势斗争,致竦于狱中而死,并陷杀两贵人。宫者事密,外人无知于和帝为小贵人所生。竦家族复遭流徙九真,事累及舞阳公主,被徙新城 (今河南洛阳市伊阙地),使者扩守。后来和帝长大执政,竦之亲人有上书奏发梁家之冤,和帝深悯之,彻底平反,并厚加殊荣于竦家。 追赠帝之生母为恭怀皇后。梁商,字伯夏,雍之子,袭父荫封乘氏侯,三年顺帝选商之女及其妹入掖庭。阳嘉元年,其女立为皇后,其妹为贵人,商则进爵更增封地。其岁,拜执金吾。

次年,封其子 “冀”为襄邑侯,商自以戚属而居大位,每存谦柔,虚己位而进贤,恤贫救饥,而不宜己惠。于是京师盛赞,称商为良辅。六年秋,商病笃,严嘱家人薄殓葬事,不得 铺张,如常人即可。帝知之,不许,卒日厚殓重赐,中宫亲送,帝在宣阳亭望车骑,商终得 殊荣而善终。商之子“冀”袭父荫,品性欠良,用人唯亲唯私,敛财酷刻无道,富堪敌国,满门贵幸,大将军、侯、皇后贵人,高官厚禄,数以百计,权高势大,擅立三君位,外戚专权之甚,达历史之最高峰,史家有谓,当时名义上是汉家天下,实际上是梁家天下。

后被朝臣所害,满门抄斩,抄家灭户,一时朝官一空, 慨叹祸福无门,唯人自取。试观自始以后,无论魏晋南北朝,有唐一代凡我梁氏均人才辈出,贡献不凡。到了赵宋一代,即出现父子状元梁颢,梁固,历史少见。其前其后其中,文臣武将,画家诗人,英雄豪杰,烈士才女,数以百十计,当今之专家学者,教授博士,工商巨擘,金融能人等等,更是众星灿烂,煊赫夺目。

从历史的长河看,梁氏两大宗支一大派,经过长期的相濡以沫,互助友爱的历史进化过程,虽在天涯,亦如同毗邻,事实上已融合为一共同体而亲密无间,虽不同宗,却是共祖。 元始老祖公就是炎黄二帝,四海皆兄弟,大家都是炎黄子孙。正是千枝同一本,万叶尽同根。我们梁氏,饱经几千年的历史风雨陶冶,既有灾难坎坷而奋勇前进,也有顺风顺水畅发生机。历史的选择,使我们在宋代的老《百家姓》排名在21的居中靠前的大姓,经过千年之后的今天,从报刊与公文上常出现的5360 个今人姓氏中,有人作过统计,我们梁氏仍然在变动不居,不断增加的万家姓氏中排名在“21”的位置上。成为众姓中巍然兀立的一个重要支柱大姓,并在历史上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奉献,成为名门望族大姓。我们生而为梁氏家族的成员,实应深感荣幸与自豪,在新世纪的伟大事业中,应作出出色的贡献而无愧于列祖列宗。

我们梁氏人口素以枝叶广布、宗支繁多见称,但由于年代久远,族谱家乘遭受鼠啮虫蛀,水渍风化所毁,保存不易,且加上历史上人为禁锢更是雪上加霜,即使是谱牒学书籍,遭遇亦复如此,故尔当前解冻之际,要解决这类问题便深感资料不足,搜集困难,立论不易。我们本着实事求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精神,重证据,重调查和审视族谱家乘相印证,既不冒昧拜宗认祖,以免贻羞后代,见笑古人;也不贸贸然,视而不见,当拜认而不拜认,使先祖含恨九泉。就现在所知及所掌握到的有限材料,深究一般史籍及谱牒学有关专著,所提出的除我们上述两大宗支一大派之外,其它族源、族派之说,尚难找到足可信赖的确证。如魏惠王(梁惠王)是不是姓梁?说是姓梁的,论据大致如下:

1.陈士元著 《姓觽》称,魏惠王迁大梁之后,其后裔即以国为氏。

2.在地理上“少梁国”既是姓梁的族源,那么大梁国更当然是姓梁的族源了。

我们认为 《姓觽》一书, 是明代人所著,他编了《姓觽》一书,收编2500 余姓,后又编《姓觽》一书,泛采史牒中之姓氏,共录3625 个姓氏,一 般认为他考核不太严格。清代易本出发《姓觽刊误》一书,改正《姓觽》讹误199条之多,而且姓氏之谱牒书,仅《姓觽》有此一条,其它姓氏书籍均无这一条,包括史书在内,而所说又仅是空话一句,无具体材料,无该姓后代名人之族谱可印证。从情理上说,帝王改姓是天大的事,与北朝拔列兰氏改为梁氏相对照,便可大白。一是三令五申,诏书频下,露布天下,魏王改姓,生前既无诏书,死后亦未见有遗诏,何以如此草率,徒然说其后裔以国为氏一句,甚不合情理,难以使人理解与相信。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魏惠王去世之际,仍称其为 “魏惠王”。查史书,魏惠王本姓姬,魏氏,司马称其为魏惠王而不称梁惠王,自合情合理,本应如此。《孟子》及其它史书称 “梁惠王”,是为帝号之称,非为国号之称,史书只称魏国而不称梁国,更不会是“以国为氏”。 至于说其后裔自己改姓(当然包括皇族子孙在内)更难理解。惠王并不是一个贤君明君,恩德未见有何遍及到万民,何至于在无诏书与遗诏下自动以国为姓?魏惠王的国是魏国,不是“梁”国,本是姬姓魏氏,何以无端冒出一个“梁”国来, 以 “国”为氏?情理难通。

至于说到少梁国是梁氏族源,那是因姓氏书籍专家众口一词都认为是姓梁,国史专史亦如是说,加之少梁国后代名人辈出,家乘族史多所印证,确认无疑。说少梁城是姓梁,大梁城当然便是姓梁,是用推理的论证方法,而不是拿出具体、确凿材料来证实,这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天下地名以梁为名的很多,以国为名也不少,但很多都不是姓梁的,论证方法本身就缺乏说服力量,是毫不足信的。

《姓考》说: “伯夷封于西梁,后因氏”这也是文献不足征信,无具体材料说明,其错误与 《姓觽》说魏惠王是姓梁一样。

还有说“曲梁”、“高梁”、“解梁”也是梁氏一源,因无具体材料,不足证信。

《姓氏寻源》中说 “宕昌梁氏,梁勒之后,梁弥忽,梁弥黄,梁彪子,梁羊子,梁弥治、梁孙机是也”颇值得重视。但著者为清朝张澍,未审与其它族源、派有无关系,什么关系,均有待将来看到有关材料,才能说明问题,于此存疑,有待查明,且 “梁弥”是不是复姓,也还待考查。

相关资讯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