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们将迎来夏至。这是一个源于天文的节气,它代表了一种极致。这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标志着盛夏季节的开始。
有故事的节气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夏至通常在6月21日或者22日到来。在古代,夏至是一年中最早被赋予意义的日子。
立竿见影观测太阳变化时,冬至和夏至应该是最早被注意到的两个点。夏至是在农历五月中,太阳走到北回归线,这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日子,也是阳光投下的日影最短的日子。因此,夏至被古人看成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转折点。
大自然在夏至经历了一个重要的阴阳转换,盛阳之内,一阴已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古代在夏至会吃用龟做的汤羹,原因就是龟骨在外以阳包阴,和夏至的阴阳转换一致。
夏至三候
古代中国人在夏至这个节气,观察到三种特殊的现象:
- 一是麋鹿在这个时候会旧角脱落,长出新角;
- 二是树上开始有蝉儿响亮的鸣叫声;
- 三是中药里的一味药材——半夏,会在这个季节出现在水边和田埂上。
从时令上看,夏至时夏天正好过去一半,“半夏”被如此命名,也许就是因为它的生长周期和夏至这个重要的时间点一致吧!
夏至没有三伏热?
我们平常经常能听到夏至不如三伏热,既然太阳在夏至这一天就到达了一年中最北的位置,那么为什么夏天最热的时候却是三伏天?原因有二:
一方面是虽然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在不考虑云层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地表在这天吸收的热量最多。但由于整个夏季中,地表在白天吸收的热量都大于在夜晚释放的热量,所以总的热量每天都在聚集。我们平常感受的气温其实就是地表大气的温度,而这一温度在三伏天的时候才达到高峰,因此三伏天要比夏至这一天更热。
另一方面则是考虑云层的原因,七、八月份中国北方正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这时的天气多为晴朗少云,更有利于阳光的照射,因此这种情况下七八月份更热。
夏至有何习俗?
《礼记·王制》说:“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夏至就是天子祭地的日子。周代每年夏至之日,会在国都北郊水泽中的方丘之上举行祭地的祭典。古人认为地属阴而静,本为方形,并且为大海环绕。水泽、方丘,象征四海环绕大地。祭地典礼后,会将牺牲等祭品挖坑埋入土中。古代夏至时,官员们会放假三天,农民们祭天祈雨。今天,河北的部分地区仍有夏至祭地的仪式。农民们把酒洒在田地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祈祷今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典籍记载,吃粽子和系五彩丝最早都是夏至的习俗。但后来由于端午越来越被重视,夏至的习俗就慢慢腾挪到端午节了。北方的谚语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在北京、山东等北方地区流行夏至吃面条。不过,这样的食俗是后来才流行的,古代并不是这样。
比如在汉代,夏至是消灭不孝之鸟——猫头鹰的重要日子,因为古人认为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掉母亲。皇帝会赐给群臣用猫头鹰肉煮成的汤,叫“枭羮”。今天,我们知道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但可怜的猫头鹰们就因为这个说法,一年年成了汉代皇帝碗中的肉汤。
北方地区会在夏至这天吃面,并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尤其是山东地区,在这天一定要吃上一碗凉面。夏至吃面这一习俗应当源于农事的夏至收麦,古人食物讲求尝新,故此时吃面也有尝新之意。
夏至的诗意
《子夜吴歌 · 夏歌》
〔唐〕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 · 夏》
〔元〕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夏至,
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阶段
即将到来,
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