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
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聚居着一个带刀的民族——保安族,他们从遥远的青藏高原迁徙而来,刀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征,砖雕门楼是这个民族热爱生活的象征,花儿是这个民族爱情生活的吟诵和歌唱,他们过得并不富足,但是他们过得坦然、知足。让我们跟随小编——走近一个带刀的民族。
族称
保安族的族称来源于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不承认保安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一直称其为“保安回”、“番回”。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信仰
保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保安族就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别是对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服饰
保安族起先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与蒙古族相似。在青海同仁居住的后期,受藏、土族的影响,服饰有所变化:男女在春、夏、秋三季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脚穿绣花鞋,服饰色彩比较鲜艳。
如今,保安族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军便服或夹克。女子喜穿色彩艳丽的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坎肩,并嵌有花边;一般戴盖头,通常少女戴绿色的,婚后戴黑色的,老年戴白色的 。
饮食
保安族日常饮食多以小麦、青稞、玉米、豆子等加工制成的面食为主。
保安族的肉食品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马、驴、骡等和其它凶猛禽兽的肉,喜欢炖食,如手抓羊肉、碗菜等,以全羊席最为知名。以前蔬菜较少,现在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
保安族喜欢饮茶,新中国成立前多喝茯茶和盖碗茶,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多喝云南的春尖茶,来客人用“三香茶”。保安族忌饮酒、吸烟 。
建筑
保安族早期与藏族、土族的居住形式相同,以土木结构的土房为主。如今,仍可看到少量这类房屋,不过更多的则是独家独院,一般为瓦房。
院落布局有上房、偏房之分。上房也称堂屋,一般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房内正中多悬挂阿拉伯文字的对联或经文挂图等。西房,或者庭院中的上房,通常为老人居住。偏房是家中年轻夫妇或未婚子女居住的地方。
礼节
保安族注重礼节,讲究礼貌。相见时先说“赛俩目”(意为问候祝安)。保安族尊重长者,忌子女不孝,长幼无序。保安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请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饭招待。先是倒茶,接着端上干鲜果品、手抓羊肉、鸡肉等食品,并再三揖让,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感到高兴。
文学
保安族文学可分为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保安族人民在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中,创作了不少反映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的传说故事。保安族神话故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人公大都以平民百姓为主。通过这些平常人物,来反映保安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思想美德,以及当时当地的自然风物。
体育
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是在长期的实践和适应本民族特点中发展起来的,一般在冬闲时举行竞赛活动。保安族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顶牛、打石头、夺腰刀、响铃操、打五枪等,其中“夺腰刀”、“打石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
语言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比较接近于东乡语、土族语,它们的很多常用词汇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与汉族、回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长期交往的密切关系,所以保安语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汉语借词,而且在语音和语法上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大多数保安族人兼通汉语,并以汉语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舞蹈
保安族的舞蹈刚健有力,节奏明快,热情豪放,既带有蒙古族舞蹈的传统特征,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汉、回、土等民族歌舞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歌曲
宴席曲是保安族举行婚礼时,在宴席场地演唱的一种民间传统乐曲,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节奏性强,有时还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保安族的宴席曲,大致可分为散曲、叙事曲、说唱曲。
节庆
保安族人长期以来信奉伊斯兰教,在保安族的节日活动中,几乎全部都属于伊斯兰宗教节日。开斋节在伊斯兰历九月斋戒期满后开斋之后的三天为节日。斋日一般以见新月始,下月再见新月为终。保安人在节日里首先进行礼拜。礼拜之后,开展其他节日活动。
婚俗
保安族的婚姻习俗,为男娶女嫁及一夫一妻制。结婚之前的仪式,主要包括说亲、下聘礼和送大礼等。婚礼一般包括娶亲、送亲、闹宴席场等程序。整个婚礼过程呈现喜庆的色彩,男女老少同乐,有“三天无大小”之说。
婚礼大都选在伊斯兰教的“主麻日”(星期五)举行。按保安族的习俗,新娘三天不吃男方家的饭,以示父母对女儿的关怀和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
禁忌
忌食猪、马、驴、狗和一切猛禽的肉;忌吃一切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忌饮酒;新娘忌入席,婚后三天忌食男家饭;客人进餐时不得剩饭。
保安腰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经济文化命脉,是刀中珍品,具有工艺精美、经久耐用、携带方便等特点。保安人制作腰刀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元代就制有一种木柄皮鞘刀,当时只是用来屠宰牛羊,质量较差。
居住在青海同仁期间,保安城内有许多手工业匠人,也有手工作坊,例如:有制作土炮、土枪、弓箭的作坊,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工匠。迁到大河家后,保安人制作刀子除了自卫外,开始用来交换牧区牧民的羊只、农区的其他日常用品,使保安腰刀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从那时起,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创造的腰刀文化就和发展经济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