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说四柱,四柱八字,那么四柱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四柱是《易经》中的术语,四柱即出生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分别称之为年柱、月柱、日柱和时柱,我们也可以把四柱理解成为八字,其中饱含的内容很多,也被运用到很多地方。
一、二十四节气的确定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一歌诀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各取一字而编成的。
节气就实质来说是属于阳历范畴,即它也是以地球绕太阳周期(回归年)来编定的。所以在阳历里节气的日期变化范围很小。在阳历里每月各有一个节气与一个中气,上半年节气总是在每月5日左右,中气总是在23日左右。一般最多相差一两天。所以很容易记忆。
节气与农业气候有密切的关系,为广大农村劳动人民所熟悉。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适应天时,夺取农业丰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总结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以二十四节气既有天文上的意义,又有一定的四季气候意义。广大农村劳动人民的农事安排,大都依据二十四节气来进行。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在外国的历法中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分别作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开始。而我国历法中是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季始于立春,夏季始于立夏,秋季始于立秋,冬季始于立冬。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逐渐完整起来的。从天文学意义上来讲,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的轨道(黄道)360°,以春分点为0点,分为24等份点,两等份点相隔15°。每个等份点设有专名,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
现在一般统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样,二十四节气便于天文学联系起来了。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古老的天文仪器之一)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即两分、两至)。
土圭测影,就是利用直立的秆子在正午时测日影的长短。当太阳光直射地球上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的高度最大,日影最短,这一天就定为夏至;当太阳光直射地球上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的高度最小,日影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我国使用土圭测日影定两至两分,比希腊人用土圭测日影定冬至夏至要早几十年。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现在仍保管着,它在河南省登封县(洛阳东南)的告成镇,五岳之一嵩山就在它的北面。
后来到秦朝《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39年刘安等集体着作)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一样。这说明二十四节气在秦汉之间便完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