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书”,数千年来,有很多深研《易经》的著名人物,从传说中的伏羲到周文王、孔夫子、董仲舒、诸葛亮、郭璞、王弼、梁武帝、孙思邈、陈抟、周敦颐、朱熹等等,让我们一一道来。最早的是伏羲,传说中的三皇之一,据说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易经》是由八卦衍生而来。
伏羲
三皇五帝夏商周,那时有《连山易》、《归藏易》的说法,或说它们分别是炎帝、黄帝所发明,或者说它们分别流行于夏朝、商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失传了。
商朝末年,商纣王将周文王姬昌囚禁在羑里(今甘肃文县),被拘期间,周文王推演伏羲八卦从而诞生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于是有了《周易》。
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据说是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姬旦)所做的爻辞。
再之后,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夫子研究易学以至于韦编三绝,还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为《周易》撰写教辅材料,后世称为《易传》,“传”就是“传授讲解”的意思,易传共有十篇内容,被称为“十翼”。当然,说孔子做“十翼”还说传说,现在一般认为是孔门弟子汇编而成。
西汉,董仲舒将《易经》乃至整个儒家理论做出了一些向神秘化发展的变化,“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等,此后,易经中玄而又玄的部分有了更多分支延伸。
另外,西汉京房发明了“六十四卦纳甲法”和八宫卦系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将《易经》与道家丹道修炼相结合。原本,易经是绝对的儒家经典,从此与道家、道教有了紧密联系。后世道士穿八卦衣、以易经占卜预测成为常态。
三国时的诸葛亮同样精通易学,“八阵图”就是易经八卦思想的演绎。
三国之后是两晋,出现了郭璞这位中国风水理论的祖师爷,他精通易经和道教理论,传说占卜预测极为灵验。同时代的王弼也是学问大家,其特点是用老子《道德经》思想解《易经》,别树一帜。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被称为佛教皇帝,甚至因崇佛而亡国。但其实梁武帝很有学问,他将易学与佛理相结合,以佛学解易学,以易学解佛学,也是别开生面。
隋唐一统天下,出现了后世大大有名的袁天罡、李淳风,他们也精研易经占卜,两人合著的《推背图》流传千年。
唐代还出现了药王孙思邈,他将易学与医理相结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再到后来以至今日,中医理论里是不是不乏易学传统文化?
前面说了易经逐渐从儒家经典变成了道士、风水术士、佛教、医家的理论资源,再到宋朝,陈抟进一步把老庄思想、道家方术、儒家思想、佛家观念熔于一炉。这位陈抟就是民间传说里的“陈抟老祖”,跟赵匡胤打赌那位。
两宋出了很多易学大师,如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邵雍创梅花易数、先天象数理论,程颐程颢创立“天理学说”,朱熹集易学之大成,将“理”发扬光大。
但即便博学如朱熹,那时其实也看不懂《易经》里的很多卦爻辞了,曾很诚实的说有些文字他也不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明代,刘伯温被认为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易数,和三国诸葛亮类似的人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的易经学术非常昌盛,全国各地各有名家,有的偏重学术,有的偏重应用,比如刘怀堂先生即是西北地区的一位易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