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持心处中。
《易经》贵中正。“允执厥中”的中。
后来儒家发展成中庸之道,道家说“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是一种“中”的状态。
当一个人的心,保持处中的时候,就是高手之境界。
比方说,
大喜和大悲,就是一组阴阳的两个极端。我们知道,情绪大悲,伤心伤身;懂中医的人,也都知道,大喜也伤心伤身。
凡事都不要走极端,保持处中,不喜不悲,那是高手的境界。
这种处中的境界,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像太极一样,圆圆转转,随机而发。
当自己的情绪高涨了,收敛一点;当自己的情绪低落了,积极一点;如老子所言“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以此保持“中”的状态。
2、不主观,不抗拒。
《小窗幽记》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这是一种“中”的心境。
怎样保持处中的心境?
常用的做法是:不主观,不抗拒。
尽量去掉自己的主观判断,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不抗拒,顺其自然即可。
《庄子》和《列子》里,皆记载有同一个典故: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从卫国到鲁国去,路过一个瀑布水潭。“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
大约50米高的瀑布,垂直冲进深水潭里,形成90里的圜流,水势之大、之急,鱼鳖都游不过去,乌龟类也没法居留。
(注:周朝时,一仞等于八丈,一丈约20厘米,以此折算。)
有一个人,却跳进深水漩涡里,孔子担心他的安危,赶紧派弟子过去看。
没想到那人却有惊无险地游出来了。
孔子惊叹他的水性,问他有什么绝招?
他回道:“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忠”,本来的意思,是心处在中,完全信任。
这个善于游水的人说,他完全信任水性。当他跳进水里时,身心和水合一,不抗拒,顺其水性,水怎么转,他就怎么转。顺着水性,他能游进圜流中,又顺着水性,游出圜流。
简单地说,他是到达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没有主观的妄念,完全信任和顺应水性,心、身、水合一,才成为高手。
3、当你持中,最好的事情会自己发生。
我以前遇到困难,会自己使劲想办法,积极寻找出路,和大多数人一样。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悟到,原来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是主观的,并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只要我保持内心持中,没有妄念,没有主观,让自己的身、心和意识,和当下的一切融合,最好的出路,会自然呈现出来。
我实践过,的确是这样。
人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执念,完全信任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对规律保持“忠信”,就像上文精通水性的人说的那样,“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
这个时候,规律会发挥它的力量和作用,把最适合你的,最好的方法和出路,呈现到你眼前。最好的事情,会自己发生。
关键要自己实践,自己觉悟。能学以致用,才是你的,否则,只是读死书,不如不读。
世人都说,阅尽世间万卷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
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涵养福报的古籍!若觉人生迷茫,便来读一读它
懂得了《易经》的这些道理,就会坚定信念。知道自己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进而度过人生一道道关卡的考验。《易经》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对人们的影响都很大。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手捧易经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人在这世间一世,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易经》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它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奥妙。
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把《易经》看成是一本卜卦算命的书,更有人将它看作是封建迷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易经》中将不同的人生阶段怎样为人处世讲解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堪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
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全都是以《易经》中的卦象作为自己的立道之本。
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易经》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研究起来。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选对一次,离成功就会更进一步。
我就是一个痴迷《易经》的人,但是最开始接触《易经》时,由于原著中全部是文言文,让人非常难以理解,那段时间,我一直苦恼不已。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位易学同好向我推荐了这本《图解易经》,这本书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在其中加入了全注解全译文,彻底解决了我的阅读难题。
而且其中并不只是讲一些生硬的道理,而是联系实际生活,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解64卦的奥秘。
其中涵盖了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以及《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
不仅如此,书中还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给大家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的很多案例,不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