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算命 > 正文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周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作文

2023-09-27 算命

(一)

《易经》影响古代帝王的三大法则

《易经》到最后常常会强调说,你如果减少欲望,你自然而然就不会有什么吉凶的问题。例如六十四卦里面,它是一个整体,所以一句话叫做天道无吉凶。天道没有什么吉凶问题,你每一卦都不可少。你说那我现在编本《易经》,每个人都喜欢看,把所有的凶都拿掉,那这是自欺欺人。很多时候这个凶跟险,它反而是一个考验的机会。

我自己有时候占卦常常也占到凶,就想说我最近要好好修行,要收敛。你占到吉的时候,你正好有什么计划,就放手做。你如果有很多欲望的话,再怎么样吉你都不会满意的。别人看你羡慕得很,你自己觉得好象这算什么,我跟最好的比,那你永远不会快乐。

所以《易经》到最后就归结为三点,也是古代帝王相传的法则,即《易经》影响古代帝王之三大法则:

第一:德行。只有德行能够会通每一个人的心愿。譬如说你为什么喜欢跟谁在一起,因为这个人德行很好,你跟他在一起没有压力,而他所行的善对每一个人都有帮助,所以德行是可以沟通天下人的心愿的。你靠财富,靠权力那是表面的。

第二:能力。你活在世界上,尤其在远古的时代,你一定要设法能够,譬如从洪荒草昧里面,你能够创作许多器物,让大家都可以用,改善生活,这非常具体。你需要开一条运河,你需要筑一座城,那你能力够不够?你能力不够怎么当领导呢?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建议呢?这是培养能力是第二个。

第三:智慧。所以德行、能力、智慧,就是它里面所有思想归结到做人处事的原则。

那问题什么叫智慧?智慧这个词我们中国人常常在用,觉得这个词很美。可是西方人不太敢用,所以他们把哲学这个字,英文叫做Pholongophy,它原来希腊文的意思就是爱好智慧。它说我们只能爱好智慧,我们不能够拥有智慧。为什么我不能有智慧呢?因为我有身体。有身体就不能离开感觉的作用,譬如说你看到你听到,就以为是真的,到最后发现上当了。

你以为说这还会错吗?眼见为凭。但是你看很多变魔术的,那根本完全是用各种道具,让你看不出破绽。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发现说,那么我因为有身体,有感官,所以我在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所以西方把智慧当作属灵的事,灵就是灵魂的灵,属灵的事。属灵的事代表它跟神明有关,那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是人,没办法,我是灵魂跟身体的结合,所以身体就是障碍。

所以像柏拉图这么大的哲学家,就说身体是灵魂的监狱,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坐在监狱里面,都没有办法自由行动。真正想自由的是什么?是我们的心灵。我们常常想我的灵,如果可以自由翱翔的话,我就希望跟最善良的人在一起。但是不行,我身边就这么些人,大家在相处必须慢慢磨练。所以像这个叫做什么?西方讲爱好智慧,所以我们中国人讲智慧,不能讲太快。你讲太快的话,你就要问智慧跟知识有什么差别,跟信息有什么差别。

信息就是每天的Information,打开电脑就有信息,那个信息太多了,你根本不能判断什么真假是非。

那什么叫知识呢?Knowledge。是有系统的观察某些现象,得到的一种结论,这叫做知识,叫做分科分系。大学里面有几十个系,每个系都有它专业的知识,它能够分而不能合。你讲很多话,只要是到了你这一行之外,立刻就说错话,这种例子很多。那么这样一来的话,怎么办?你需要智慧。

智慧就有一种统合的作用,最后我们把智慧界定为:是对人生经验做完整而根本的理解。但问题是人活着的时候,还没到老,到死那个阶段的话,你怎么可能完整呢?完整是生老病死,那你不可能说我来界定一下,再来得到一种觉悟,不可能。所以你只好多参考别人的意见,就是有一些人修行很高的,他这一生可以说是整个看透了,譬如说念老子的书,念庄子的书就知道,什么叫做完整的理解。

那什么叫根本呢?根本两个字一定牵扯到死亡。老子也说,人就是死亡作为他的最大的灾难。他说我如果没有身体的话,我有什么灾难呢?千古艰难唯一死。你如果死都不怕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不怕死了,你说我吓你,杀你。他说我已经不怕死了,有什么好吓的?所以这叫做根本。

——《易经系传别讲》

(二)

学习《易经》,孔子希望易经能飞起来,作《传》。(《十翼》)

学习《易经》并不难!在汉代就有这样的说法“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上古时期的伏羲氏、中古时期的文王姬昌、下古时期的孔子(距今公元前500年左右)。通过上篇文章,我们介绍伏羲氏,一画开天、演化先天八卦;文王演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化八卦为八八六十四卦。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孔夫子,为《易经》作《传》,我们讲的《十翼》。翼者、臂膀也,他是想让《易经》起飞吗?

孔子是丰富了易学,还是收编了易学?

这个话题本事无厘头的!这里提出来仅是谈谈自己在学习易经过程中,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我碰到过这样的说法,就认为《易经》是儒家的经典,用来统治人心。之后就是一些不堪的言辞了!

首先需要强调说明的是,这种的说法是无任何根据的、是站不住脚的。

未能了解易经在我国悠久历史长流中的发展过程!易经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这是先辈们对待自然万物、对待周遭人事,的一种感悟、通过高超的智慧凝结而成的。所有说易道是自然之道、只在引导人道靠近、贴近、趋向自然道。自然是什么?自然是法则;自然是规律;自然是纯正。净化人心,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更多人映像、这是一部算命占卜的书。两方面看:一、这是一种保护,保护易经原有的纯正;二、这又是一种阻碍,让人有了更多的误解。《易经》可以用来占课,因为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我们笼统说为自然之道。了解了这种规律、熟悉了这种法则,用更现代的语言来说,能很好的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预测是一种高级科学、这不是迷信!想反驳的话,那天气预报怎么讲?

所以我们多理性的去想,有些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易经一直贯彻的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你的占卜未见得100%命中!一切只在自然合理当中,易经讲趋利避害,但没有说绝对的零风险。人道则可,作该为之事,剩下的交给自然、交给天道。也不失为一种洒脱豁达心胸。也就是那一句尽人事听天命是也。

回到我们的本来问题当中,我们未见得有孔夫子那样的心胸和豁达。没有在那样的处境、没有那样的格局境界。只是刻意说说,只能说是一种不同的声音罢了!不会影响大势的发展。

我们来看,是孔夫子以他的角度、以他的学识、以他的经历,为我们解读了易经。这是一种公心,而不是私心。

孔子读易经,我想大概率应该是在他中年之后,自己的学识、思想、对自然、对当时的时代,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读了易经,让他的思想更趋成熟、体系更趋完善。我愿意这样去讲,他的思想更趋于天道(自然之道)。就像宏伟的思想金子塔的建成,如下图。

思想金子塔

我想这样的回答是中肯的,孔子以他的角度解读了《易经》,也就是现在的《易传》(《十翼》)。伏羲氏上古、文王姬昌中古,距离我们太遥远了,连孔子距离我们都两千多年了!

《易经》作为儒家经典,这是对易学的肯定,和结合时代的丰富!这不是归属,个谁收编谁的问题。本意也完全不在于此。这是对《易学》,古代版的传承、创新、发扬,久久为功。

那对易学有其他的解读版本吗?是有的《连山》、《归藏》,目前是失传状态,或者说是隐传状态。笔者也是只是甚少,只作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慨叹吧!

《易传》也就是《十翼》

《十翼》包括: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杂卦。

彖:判断,就是说该卦象大体的意思,指出大方向。

象:我们可以作象形考虑(有象形字,象的味道)。讲爻象的称为小象。讲卦象的称为大象。

文言:只有乾、坤两卦有,以显其重要。乾坤易之门,有这样的说法。其他的,在涉及到时,我们来具体的进行说明。

(三)

中华群经之首《易经》的由来,人更三圣,历世三古

对于《易经》的产生众说纷纭,有说它大约产生于5000年前,也有说它大约产生在7000年前。不过受到大众认同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商末周初,对于《周易》的内容,大多数学着认为是来之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圣人伏羲以此画出了先天八卦。除了伏羲氏时代外,传说这匹龙马还有另外几次负图而出,轩辕黄帝时,帝尧时,这种神迹都出现过。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二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公认为是中华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真实的历史往往可能很简单,就是河图不是上帝遣龙马所赐,而是河洛先民的伟大创造。近年,有学者提出"河出图"的"河"不是黄河,而是活动于河洛地区的古老部族有河氏,"出"是奉上、进献的意思。意思是有河氏把这个部族创造的有着特殊含义的图献给了伏羲氏。这种观点的意义不在于结论是否成立,而是把河图请下了神坛。

人更三圣、历世三古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后来,据说经过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 。

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期的学者阅读起来已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历史上称为《易传》,《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是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是孔子所著。

《易经》又有“人更三圣,历世三古”的说法,它的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三古”。书中内容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完成,即“三圣”。也有人认为爻辞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所写,那为什么三圣之中没有周公呢?根据汉儒的解释是,因为古代的宗法观念,子从父,所以把周公忽略了。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形成留传至今的《周易》一书。

三种《易经》

最原始的《易经》有三种:夏代神农的《连山易》、商代黄帝的《归藏易》、周代周文王的《周易》,并称为三易。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连山易》在东汉时尚存于"兰台",后来,《连山》与《归藏》长期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连山易》以艮卦为首,艮卦代表"山",《连山易》的意思是"如山之出云"。《连山易》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

《归藏易》是黄帝时代所用的易, 以坤卦为主,坤是纯阴,一切阳能"归藏"到纯阴的境界里去了。归藏,传统认为是商代的《易经》,汉唐时代随日本遣唐使到日本,中国在解放后以后已经失传。

传说中,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叫简狄。简狄为有氏之女,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见到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捡起玄鸟蛋而吞下去,就怀了身孕,然后生下一个儿子,即“契”。于是商人以玄鸟为其图腾标志。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亲简狄(和玄鸟),那么他们的一切都是这个伟大的母亲给予的。于是,殷商将“夏易”的《连山》卦改为《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即一切都来自母亲简狄,引申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于又归藏于地。

《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连山》、《归藏》易经失传,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虽然这三易有所差别,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

“三易”和八尺神照镜

八尺神照镜本是我国春秋时期按照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制作的镜子用在祈福、祭祀、化解凶煞、风水布局等使用,古代也叫做仙山镜子,因为后来因为战乱制作工艺失传。日本在汉唐时随遣唐使将制作技术带到日本,到江户时代末期还有制作。上面图案繁简程度按照 阳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和阴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排列。八尺神照镜子都有镜子柄代表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上面雕刻有制作镜子师傅的名字为的是物勒工名。

结 语:

《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蹴而就,肯定需要从一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多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色才能形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

(四)

傅佩荣:我讲易经20年发现有趣规律,学者常有5种表现,你是哪种

我50岁开始研究《易经》,二十年间奔走于各地讲学。

每次应邀讲授《易经》,课程接近尾声时,往往被要求发放占卦解卦的“福利”。

次数多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

占到“吉”时,大家心照不宣,往往不用我多费口舌去解卦;而占到“凶”时,场面有时就会比较尴尬了。

而每当占到“凶”时,大多数初次了解《易经》的朋友,反应都很相似。

归纳一下,无外乎以下这5种情况。

1“能不能再算一次?”

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答案当然是不能。

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能反复占算呢?

因为《易经》遵循的不是因果规律,我们习惯通过反复验算得出唯一答案的所谓“科学实验法”,是不适用的。

《易经》注意的是同时性的发展,现在的情况如何、什么事在同时发生,都有互相关联、对照的价值。

占卦者在所处的情境占卦,通过“有意义的偶然”得到答案。

如果一占“凶”,就想着重新算,难道要算到“吉”为止吗?

那就不是通过《易经》解惑,而是在玩文字游戏了。

一般而言,同一个问题,三个月之后再算为宜。

2“能不能化解一下?”

这也是让我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之一。

《易经》有两大范围,一个叫“义理”,即人生正确的道理;另一个叫“象数”,跟占卦有关。

我们学习《易经》最终要回到“义理”上来。

换句话说,《易经》不是一本单纯教算命的书,更不是迷信。

如果占到不好的结果,就告诉你可以作作法,拜拜神,或者告诉你可以拿钱消灾,那你就要小心了,那可能是个骗局。

因为《易经》不是这样用的。

话说回来,难道真的没有“化解”的方法吗?方法其实是有的,我们另找一个时间详细做一个说明。

3“不准!这不科学!”

这种全盘否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易经》主体部分的文字是由周文王、孔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完成的,成书于2500多年前。

也就是说,你今天的问题无论是怎样的,那个答案早就有了,先有答案,后有问题,所以并不存在准不准的问题。

如果以符合个人的心理预期作为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就会陷入主观,就会有盲点和执著。

而《易经》的作用,就是利用有意义的偶然,教你避免盲点和执著。

对《易经》颇有研究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不喜欢《易经》,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寻求真理。

我常说的三不占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不疑不占”。

有疑惑时,理性可以解决的就不要问了,理性实在是不能解决、两边为难的再去占问。

(易经专栏双十一特惠7折,仅此一次!)

4“凶,就啥也不做呗。”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误解。

占到不好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视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行动。

有时候是要你等待时机,养精蓄锐,静观其变;

有时候是要你反省,化解内心不必要的欲望;

有时候,则需要你迎难而上。

人有自由,可以选择。

《易经》告诉你”凶“,是给你一个信号,别的选择或许更具有可行性,不妨换个角度,从全局观去判断。

有些朋友会选择迎难而上,占到不好的结果也会义无反顾。

因为他是权衡再三,知道《易经》就是变化的道理,“凶”之后,一定是好的结果。

就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当你正在受苦受难时,不要悲伤,幸福就在后面,终于有撑过去的一天。

雨过天晴,好事就近了。

5“请逐字逐句解释一下。”

有些朋友占算过程格外紧张,对于结果,要求每一个字眼都要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表现得比较焦虑。

这是初学者常有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毛病,叫做“贼”。

“贼”在这里不是指小偷,而表示你想太多了,过度解读,到最后恐怕偏离了你自己的人生正途,那就非常可惜了。

这一点也是我们学习《易经》要格外注意的。要保持庄重谨慎的态度,但是不能过度紧张。

所以古人才说,研究《易经》到最后,人会变得“絜静精微”。

意思是,研究《易经》心思要非常单纯,思想上要非常透彻。

(五)

傅佩荣:我解卦有何诀窍?占到好爻,为什么却提醒你小心第三人?

有关《易经》占卦,朋友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这里做汇总分享,希望让更多的朋友有所收获!

问题1:我想转行,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合适,现在已经找了一份工作,但做得很困难。我的三组三位数是161,201,122。

答: 我们要熟悉数字卦的算法,第一组除8余1;第二组除8余1;第三组除6余2,马上就知道,是乾卦的九二。

再来看问题,什么时候合适去转行?

乾卦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所以算时间的话,恐怕还需要5个月。

你可能5个月之后,可以找到比较适合的工作;

并且按照爻辞的说法,你的下一个工作可以有机会表现你的专长,得到领导的赏识。

问题2:用数字卦和筹策卦占问同一个问题,结果不一样怎么办?

答: 你不能够用两种方式来占同一个问题。为什么?

因为这代表你用任何一种都不放心嘛!这就违背了我们刚刚说的“不诚不占”的原则。

当然,有人用两种方式占问同一个问题,答案是一样的,但基本上这个几率不太高。

所以我建议你,学会一种方法,就用一种方法,内心的诚意才是重要的。

两种方法一样准确的。只是说,数字卦比较简单,它一定有一个变爻;筹策卦有可能六爻皆不变,也可能一爻变、二爻变,一直到六爻皆变。

换句话说,筹策卦占卦比较复杂,比较完整,解释起来也比较丰富、有趣。

但我们在就一个问题占问时,你一定是打定主意,就用一个方法来占,这样就好了。

问题3:我占到鼎卦九三,爻辞先叙述一个不好的过程,最后又说“终吉”,这要怎样理解呢?是不是代表,我要问的事情的发展也跟爻辞叙述的一样呢?

答: 这种理解没错。

将来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发现,《易经》里面的爻辞,有一些会叙述一个过程的。

有的会告诉你“终吉”,凡是有一个“终”再加一个“吉”的,就代表你非经过这个过程不可。

但你不要着急,前面不管再怎么不好,都是一个磨练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好的。

可以这样去理解,没有问题。

问题4: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和迭代非常快,比如基因编辑、克隆等等,好像是越来越多人为的因素在干扰天道。从《易经》的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对于占卜预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可以做专门的研究。

但是实在抱歉的是,我对于基因编码没有什么特别研究,了解的也很有限。

我们可以这样讲,科技的发展本来就在很多地方改变、调整或干预了人的行为。

至于这对《易经》占卦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

凡是人为的一切,在《易经》的卦辞爻辞里面,应该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说明,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人再怎么变花样,都是从人的理性发展出来的,是针对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在的处境的,你再怎么发明都是现在的发明。

而《易经》占卦是预测未来的,它针对的是未来的情况和局势,所以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矛盾。

问题5:有一句话说“善易者不卜”,是不是说真正懂《易经》的人是不去占卜的?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 这样理解其实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要理解这句话的真正用意,就要先了解是谁说的。

“善易者不卜”是荀子说的,出自《荀子·大略篇》。

其实荀子是连提了三句话。

我们念书一定要知道,不能断章取义,要把它还原到完整的句子,你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意思。

荀子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第一句什么意思?

就是说,真的懂《诗经》的人,他更喜欢自己去吟咏,想象那种美好的情境;

而不愿意去解释《诗经》,因为一解释就变成说教了,就变成讲理论了,就会失去那种情感上的享受。

再看第三句,“善为礼者不相”。

意思是,懂得礼的人,知道在行礼如仪时,内心充满一种尊敬的情操。

但是当司仪的人不行,“相”就是司仪的意思。

当司仪的人必须很冷静,别人在诚敬地行礼,他在那边喊口号。所以做司仪很尴尬的,大家都这么虔诚地在举行礼仪,你却必须置身事外。

所以真的懂得礼的人,他更喜欢那种大家恭敬、虔诚的气氛。

了解了前后两句,再来看中间这一句,“善为易者不占”,就知道意思了。

真的懂《易经》的人,还是要从理性的思维开始,不能事情还没有想,就先去占卦,这样一来,你要理性有什么用呢?就很容易变成迷信了。

荀子最后结论:“其心同也”,就是说这三种情况,心思都是一样的。

换句话说,你要明白:

《诗》强调的是真挚的情感;“礼”强调的是内心的尊崇;而《易》强调什么?就在变化里面怎样抉择。

如果用理性思维有问题了,实在不能判断该怎么办了,为什么不用占卦来帮助自己呢?

问题6:我用筹策占卦,问长途开车去旅行,是否顺利?占卦得到师卦,变爻九二和六五。

答: 师卦代表作战,等于你开车长途旅行,就跟打仗一样,要提前好好准备。

但是你占到的两个爻非常好,九二是师卦唯一的阳爻,是主爻,六五是王的位置,等于是你可以发号施令。

但是你要注意,你不能一个人开车,可以另外再找一个人开。六五在上面,代表你是王,另外一个是九二,非常能干,可以跟你配合开车。

你可以指挥往哪里开,真正开车的工作交给九二。

还有一点你要特别小心,就是你六五很容易受到其它爻的影响,如果你不小心用六三(师或舆尸,凶)的话,就可能会有危险。

所以这趟出去,你自己开车,或者让九二开,不要找第三个人,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问题7:我想占问,我目前的状况在5年之内会不会有转机?我的三组三位数是:357、735、257。

答: 还是数字卦的算法,得到的是山风蛊,蛊卦,蛊卦的六五。

蛊卦代表什么?代表积弊丛生。

等于是说,你现在有一些长辈留下来的,或者过去留下的一些困难,还没解决。

你问5年之后会不会有转机?

不要5年,5年太长了,顶多两年就会有转机。

我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因为你到了六五嘛,再往上还有一爻,等于时间上还有两个月或者两年。

那么你可能心里知道没有那么快解决,才提出5年会不会转机,所以这里不太可能是两个月,我就给你建议,两年之内应该会有转机。

这里也可以展开说一下,占卦时这种判断标准。

比如我刚才回答第1位朋友,占到乾卦九二,说他需要等5个月的时间,这是怎么算出来的?

我们讲,一般的事情,都是从你占定那一爻开始算,二、三、四、五、上5个位置,代表5个阶段,所以我讲5个月。

如果是特别的事情,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者特别紧急的事情,那可能就相应地是非常短的时间。

比如,很残忍的,一个小孩子失踪了,算出来三天内没找到,就比较麻烦了。你不可能说三个月嘛!

再比如你东西不见了,可能5个小时找到了。因为过了5小时之后,东西恐怕就永远找不到了。

所以很多时候你需要什么?社会经验。

让你知道这个事情,怎样拿捏比较合理,我们的社会经验可以参考的。

(六)

《周易》背后刻意的文明灭绝和意外的文明传承

一、三缺二的《易经》

中国人对《周易》都不算太陌生。在当代国学市场上,周易是最“热”的国学学科。《周易》给人的感觉是包容万象、蕴含无穷智慧,小可以启悟人生真谛,大可以解开宇宙密码。以《周易》自己的话说就是:“《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确然如此,《周易》是古代华夏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文明智慧的源头”。其丰富的内容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不过《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种,《周易》并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的全貌。众所周知,太极拳有陈式、杨氏、吴氏、孙氏等不同种类,《易经》亦是如此。《易经》的派别有三种,一谓《连山易》,二谓《归藏易》,三谓《周易》。

孔颖达云:“连山起于神农。”邵雍曰:“夏易曰连山。”也就是说《连山易》起于神农,兴盛于夏朝。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轩辕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归藏易》又称为《商易》,因此可知《归藏易》起于黄帝,兴盛于商朝。至于《周易》,起于西周初期的周文王,完善于周公,也有说是孔子,总之截止目前《周易》都处于兴盛繁荣的状态。

《周易》虽然一直欣欣向荣,但是《连山易》和《归藏易》却早已没有了踪迹,据说是绝迹于东汉之后。为什么说是在东汉后绝迹?因为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曾说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所谓兰台,乃是汉朝皇宫内的档案典籍库。桓谭此说就代表《连山易》和《归藏易》在东汉时都曾保存在兰台,只是在东汉过后绝迹。其实不然,桓谭此论有误。因为如果《连山易》和《归藏易》东汉时在兰台,那么为何西汉易学名家辈出、著作纷呈,却未见一人留下过一句所引《归藏易》之文。另外,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曾奉诏对朝廷所藏图书进行过一次全面地清查校理,在此基础上刘歆于哀帝时编著出了朝廷藏书目录《七略》。《七略》的编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书整理工作。但《七略》并未记载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之后又有东汉的班固撰写的《汉书·艺文志》,此书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比《七略》更加完备。但就是如此,《汉书·艺文志》也未曾提到《连山易》和《归藏易》。要知道,班固在桓谭之后。桓谭逝世之时,班固才出生。最重要的是,班固就曾担任过兰台令,所以他至少对汉代兰台是否收藏过《连山易》和《归藏》应该是了解的。但是班固宁可“三易”缺二,也不在其《汉志·艺文志》中补入桓谭所指的《连山易》与《归藏易》。可见桓谭要不说的是假话,要不就是看的是伪书。

《连山易》和《归藏易》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太多的伪书。举一个例子,在1993年3月,考古学家在湖北江陵荆州镇邱北村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易》竹简394枚,约4000余字。此简一出土,就有专家认定这是上古时期的《归藏易》。但也有专家认为此乃后人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归藏”筮法重新编制的筮书,并非上古《归藏易》,因此王家台秦墓的《归藏易》竹简之真伪仍然存疑。因为中国人托古造伪之事,太屡见不鲜了。当然,此处指的后人,乃是商朝灭亡后至秦朝时期的人,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古人。因此,到目前为止,《连山易》和《归藏易》何时绝迹仍是扑朔迷离。没有任何实锤的证据能说明是绝迹于东汉之后。

二、《连山易》灭绝

秦始皇焚书,但不焚毁医书和卜筮种树之书(注:《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因此,如果东汉桓谭之言不能支撑《连山易》和《归藏易》曾确实出现在兰台,那么此二易或许早已消失在更早的时期。准确的说,在周朝建立后,《连山易》和《归藏易》就已经被周朝官方灭绝于历史的黄沙之中。

所以,当商朝取代夏朝的时候,商王朝的帝王就必须要用心地抹去夏王朝的思想文明象征,即《连山易》。只抹去还不行,还得新建,破是为了立。因此商朝还必须建立自己的思想文明体系,即《归藏易》。

《商易》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就目前所知,全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凡是能够确切判定年代的,都是武丁时期为最早。迄今为止,还未找出确切属于武丁以前的甲骨刻辞。”(摘自李学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综上所述,甲骨卜辞,是殷王武丁治下的五十余年间,经一二百贞人之手初具雏形,并在其后八位殷王,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中走向完备。与神灵通话之记录、既满足了殷王的宗教追求,又捞取了敌手无法复制的政治合法性,此说对卜辞初创之动因具有相当的解释力。”(摘自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

《易经》被商人发挥到了极致。商人构建的《归藏易》体系包含的内容超越了《连山易》,其“易”融合文字、占算和沟通鬼神的通灵术于一身。特别是通过龟甲占卜而铸就的文字文明,让商王朝同时期的青铜文明都黯然失色不少。在商王朝的《归藏易》走向完善、迈向巅峰的历史岁月中,代表夏王朝的《连山易》被刻意的抹去了历史的痕迹。

三、《归藏易》灭绝

商人深知掌握《易经》解释权和通过《归藏易》构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性。因此,商人决不允许周边的蛮夷小邦偷学《易经》以动摇自己的文明根基。这些蛮夷中也包括地处西陲的周部落,即后来的周朝。

虽然商王朝想扼杀所有蛮夷小邦对文明的涉及,但阻止不了周部落向往文明的决心。不仅如此,周部落还拥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实质性行动,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往商文明靠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婚嫁。当然,商王朝很重视商人贵族高贵血统的纯洁性,他们绝对不允许将王室之女嫁给远方的蛮夷小邦。但是这阻止不了周部落的人打擦边球。周部落虽然无法赢取商王朝贵族女子,但是他们积极通婚臣服于商王朝的东方外围小国。虽然商王朝这些周边小国文明程度稍逊一筹,但是其文明的辉煌对于周部落已经是高山仰止。

亶父的儿子季历和孙子周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两代人都是从东方迎娶的夫人。周人自我炫耀这二位夫人乃是商人贵族之女,其实不然。商人是“子”姓,而季历和周昌的两位夫人,分别姓“任”和“姒”,可见并非是商人贵族之女,而是商王朝外围小国贵族之女子。即使如此,也难以掩饰周人兴奋的心情。他们在《诗经·大雅·大明》中写到:“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在《诗经·大雅·思齐》中写到:“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周人称呼此二女子为“大任”、“大姒”,自豪和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后来周文王著《周易·归妹卦》时,专门在六五爻辞上写到:“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周部落通过这种擦边球式的通婚获得了切身的实惠。因为来自商文明附庸的两代夫人给周部落高层带来了商王朝最核心的卜筮文明,即《易经》。虽然这两位夫人带来的《归藏易》还不是最地道“商易”,但是这独特的卜筮文明已经让在这方面具有天赋异禀的周昌沉溺其中,开启了他废寝忘食的学习钻研之旅。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周昌学习《易经》的消息被商纣王得知,这也成为他被商纣王抓捕而囚于羑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昌虽被囚于羑里,但并不能阻止他继续钻研《易经》的热忱。反而因为被囚禁而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供其深入思考。周昌在被囚期间,推演八卦,调整期组合和卦位,并系之以卦辞,自己独创出了后天八卦,开启了《易经》的新篇章,《周易》在羑里诞生了。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对此事写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易》的产生,标志着周人掌握了思想文明的钥匙,更是标志着他们也可以与鬼神沟通,也可以代表天地鬼神行使合法的政治权力。通向天赋君权的钥匙不再是商朝贵族的唯一,周部落的贵族也巧妙的配置了一把。所以当西周伐商成功之后,周人在《诗经·大雅·文王》中写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周代商,乃是上天的意志,不可阻挡。

商朝的军队当初能够轻易地在岐山带走周昌,说明当时周人的实力完全无法与商王朝对抗,只能任其摆布。不过从周昌被捕囚于羑里之时,其谋反替商之心已经在其心中生根并迅速发芽,这些征兆都在《周易》中变现得淋漓尽致。在《周易》的卦辞和彖辞部分,多次出现“利建侯”、“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师”这类用语。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臣服国贵族应该使用的语言。坤卦卦辞的“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更是杀气腾腾。“东北丧朋”,商人统治中心河北河南一代,正是周人的东北方,这无疑预示着周昌要带领部落与商朝决裂。“西南得朋”,说明周昌已经有联络西南地区各蛮夷小邦共同伐商的想法。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后来武王灭商时,西南民族蜀、髳、微等蛮邦确实参与了伐商。《周易·彖辞》中出现最多的“利涉大川”一词,更是反应了周昌已经在详细考虑以后部落讨伐商朝的行军路线问题了。从关中到朝歌,必须渡过黄河。如何顺利渡过黄河,是行军路线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成败的枢纽之一,因此也成为了《周易·彖辞》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当纣王败于牧野,自焚于鹿台之时,也宣示着《周易》即将替代《归藏易》。当年《连山易》如何绝迹,《归藏易》也将重蹈覆辙,其被灭绝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虽然周王朝对商人并未赶尽杀绝,并给予商人后裔以封地建立宋国,但是《归藏易》从此再也不能得见天日。连研究《易经》韦编三绝的最资深粉丝孔子也发出了“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的感叹。周朝代商已成定局,《周易》替代《归藏易》也是一个注定的必然。

四、《周易》的薪火传承

那为什么周朝灭亡后,《周易》能够一直薪火传承至今,而没有重蹈《连山易》和《归藏易》被灭绝的覆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究其根本原因,并非是《周易》比《连山易》和《归藏易》更加先进,而是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让《周易》在无意之中逃过了被埋进历史尘沙中的厄运。

何谓官学?是指在夏商二朝和西周王朝初期,王室垄断着所有图书典籍和卜筮之术。掌管典籍的贵族官吏和掌握卜筮之术的卜人都是世袭继承制。这些掌握着王朝核心文明的贵族把持着文化要职,又采取父死子继的制度,文化礼仪、典籍和卜筮之术只能在贵族内部传承。普通贵族和下层百姓无缘接触,民间无学术,也无学校教育。清人章学诚说:“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如果一个王朝仅以官学体制承载文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旦这个王朝的政治枢纽崩溃,王朝掌握文化的贵族群体被诛杀,那么这个王朝的文明就面临着被灭绝的危险。在夏商周时期,最核心的文明就是卜筮之术,也就是《易经》。因为此文明代表着政治的合法性和与天地鬼神交流的权力。所以其他文明尚可酌情保留,但是前朝的《易经》文明必须先予摧毁,再建属于当朝的《易经》文明。官学的体制造成了《易经》文明易受集中打击的危险,而且一旦前朝王室文化贵族群体被一锅端,《易经》文明亦即宣告灭绝。夏商二朝,就是如此。因此当年《归藏易》替代《连山易》,《周易》替代《归藏易》的背后,伴随的应该是一场场人为刻意制造的血腥屠戮。

《周易》却是十分幸运。首先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让第一批文化精英从周王室的文化职官系统中分离了出来,王朝文化官员开始失守本职,流落四方。史称“国人暴动”,中国历史也开始有了确切的纪年。孔子在《论语·微子篇》中对王朝文化官员流落四方的情形做了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馨襄入于海。” 这批当时的王朝文化精英散落在民间,以教习礼乐文化为生,标志着教师开始从文化官吏中渐渐独立出来。他们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士,靠在民间传授知识维持生计。《周易》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从西周王室走向了普通贵族和普通百姓之间。

紧接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随着周王朝的首都从镐京迁都洛阳,周王朝迈入了东周时代。而东周随着“周郑交质”及郑庄公打败王师,郑将祝聃箭射周桓王开始,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开始坐大。接下来楚庄王问国之神器九鼎的轻重,季氏‘八佾舞于庭’,鲁国用天子才能用的大社祭等事件接踵而至。在这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时期,周王室已经无法再承载文明的创新和延续,王朝的文化精英选择了再次出走,良禽择木而栖。比如老子,曾在周王室任守藏室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过后因为周王室的衰落和权贵的争斗而离开王室中心,开始著书出关。《周易》文明再一次伴随这些王室文化精英的出走,再次在民间开枝散叶。

最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各诸侯国开始争霸。为了争取在诸侯混战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掌握主动权,诸侯们纷纷“举贤才”,大力揽“士”。史载“诸侯并争,厚召游学”,列国君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大力招揽人才。但这个时期恰恰周王室文化官员失守本职,衰落的周王室旧贵族又无法推动文化发展,诸侯又不兴文教,于是学术传承的历史使命呼唤着私学的产生。

确实如此,官学废并非等于教育废,更不等于文明废。孔子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孔子率先做起了“私塾老师”。穷其一生,教出了三千个“本科生”,七十二个“研究生”。对于《周易》,孔子对其研究达到了“韦编三绝”的状态。并写出了自己对于《周易》研究的论文,史称《周易·系辞》。《周易》在孔子手上变得更加熠熠生辉。继孔子以后,百家争鸣,诸侯贵族养士成风,像邹衍这些“阴阳家”,更是活跃在诸侯、新贵族和民间的历史舞台上。

虽后来作为《易经》迷的始皇帝在焚书之时特下旨不得焚毁卜筮之书。但其实此时要想灭绝《周易》已经不再像灭绝《连山易》和《归藏易》这样容易。此时的《周易》经过西周中后期的“国人暴动”、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学衰而私学兴,数百年时间期间,《周易》的发展状态已经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时哪怕强如秦始皇,要做到对《周易》斩草除根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周易》此时在中华文明中的真实生命力恰恰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周易》之所以能在西周中后期到战国后期周王朝灭亡的数百年间,完成从官到私,从王庭到民间的逐步扩散和生根发芽。与周武王当年发明的宗亲分封制和周公创立的《周礼》密不可分。“宗亲分封制”和《周礼》在政治制度上和政治思想上让周王朝的政治生命力具备了强大的弹性。哪怕是周王室在极度衰落,诸侯迅速坐大的动荡岁月中,周王朝都做到了不会像夏王朝和商王朝那样因为一场战役而亡国。毕竟夏王朝和商王朝的政治体系设计让其无法“享受到像“尊王攘夷”等类似的政治福利”。但就因为周王朝极强的政治生命力,也给予了《周易》由“官”到“私”的时间保障。

当历史的车轮来再到两汉时期,《周易》终于迎来了其全面怒放的时代。不过,《周易》的背后却是意味着人为刻意的文明灭绝和无意之间的薪火传承。

(七)

易经64卦新解:乾为天,乾卦中隐喻了古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不少人把《易经》当成一本算命的书籍,十分轻视,这实际上是对《易经》大大的误解。孔子学《易》时“韦编三绝”,乃至感慨:“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子会有此感,绝不是因为易经中那些占卜算卦的象数,更多是在于其中博大精深的义理。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易经》中真的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可以解读为某种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原理——那也绝不在那几枚小小的钱币上面,而是在其深厚的道理之内。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研究《易经》的学者,触及义理后往往不会对卦象有太大兴趣,一方面因为义理就足够一个人皓首穷经,另一方面还在于两者可能存在的本末之别。易有三解,所谓“变易、简易、不易”,大概也是在暗示六十四卦象不过窠臼,真正懂易的人是不需要卦象的。

那么我们今天由《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开始,一起简单学习下《易经》中的哲学。

(上图卦中的六道横线称为爻,实线的意思是阳,实线断开就是阴。六爻顺序由下而上,下面三爻叫主卦,代表主方,上面三爻叫客卦,代表客方)

讲这一卦先要了解“乾”的含义,乾也就是天,“天者,阳之宗,物莫先焉,物莫大焉,故画一以象之。”如果放到一个人身上,代表的就是一种纯阳至健的品德,所以才会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评:元亨利贞(元始、亨通、有利、正贞持久),也正是对这一美德的莫大赞扬。

此卦六爻咸阳(六道横线全是实线),万中无一,不正像这一美德,小到做事做人,大到国家社会,要保持“纯阳至健”的本心都是最为难得的。当然,这就不是本文的内容了,我们要分析的是,在古人看来,乾卦这一理想状态有那些必然过程。

六爻自下而上,即能代表主客,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时间阶段。

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龙隐于渊,待时而兴。所以要隐,是因为阳气初生力量不足,不宜有所作为。浅显的理解就是:做事之前要做充足的准备,或者说少年时没有什么本事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不过孔子是这样解释的: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意思是说,像龙那样隐居的人,不会在乎世俗名利,不会隐退而闷闷不乐。主张被世人接受就入世行道,不被接受就出世隐遁,信念坚定绝不动摇,这就是潜龙。

所以潜龙勿用说的并不只初涉职场时的低调,更是在教人们善于顺应时局。就好像六十岁的司马懿,发现时局不利选择称病回家,一待就是十年。孔子担任大司寇时认为居上者失德,便果断离开了鲁国。当无法在逆境中力挽狂澜,最好的选择就是保存实力,隐忍下来。龙潜于渊即是修行,又是对自己的保护。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龙积蓄力量,发现时机来临在大地上出现,利于出现大人。此时龙虽然还不能飞升(离成功还很远),但阳气萌发到地面(已经具备了成功的必要素质),预示圣人即将出现。

孔子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在孔子看来,天下人都乐于见到有“德”之人出现,那么当你成为了这样一个有“德”者自然也就具备了成功的条件。而怎样成为一个有“德”者呢?做一个积极进取又懂得时势的人自然就能成为一个有“德”者。因为孔子的“德”包含很多,比如能力(所以才会称赞不知“礼”的管仲仁德),比如好学(所以才对好学早逝的颜回倍加赞誉),自然也包括了基本的品德修养。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已经得时,就会每天兢兢业业的工作,哪怕晚上也小心谨慎,这样就算出现了来自外部的危险也会因为没有过错而安然度过。

乾卦六爻中,其他五爻都称“龙”,只有此爻称“君子”,因为此爻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这时事业尚未成功,变数很多。胸怀大志的人在这时更要不忘初心,兢兢业业。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便再兢兢业业,也难保没有一点披露。“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时候就要荣辱不惊,在上不骄,在下不忧,因为谨慎而无大过,就算有危机也终能度过。

这就像唐朝名将李靖成名前在李渊手下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尤其是他率军平定荆襄的时候,那时他功业未建,即得不到李渊的充分信任(据说李靖在归唐前与李家有私仇),还要面对强大的萧铣。但他不急于一时之功行军处事稳妥,初道荆襄的半年没有建功却因其出色的才能得到地方官员乃至藩王的广泛认可。所以后来李渊私谕斩杀李靖时,地方官员才会出面保举,让他化险为夷。并且在他做好了充足准备之后果然很快取得了战果,最终得到了李渊的认可,成为了史学家口中的兴唐第一大将。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说的是龙已经初具实力,这时候进腾跃于空或退隐于渊都不会有害处。

九三说的是君子虽未建立功业,但只要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就算有祸患也能安然度过。九四说的则是,一个人阅历渐丰,或者正在做的事情已渐明朗。那进退的主动权便能抓在自己手中。任何做法都不会带来祸患。

“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人生上下进退都属于正常,所以更要在德业上紧下功夫。

为什么要朝夕警惕的进德修业,因为这样才能使心明净,才能更清楚的认清时局,该做的事努力去做,该退的时候也急流勇退,无论进退都让自己处在主动的地位,这才能有下一步的蜕变。

九五,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龙经过前面四道“潜”“现”“惕”“跃”终于一飞冲天。九五居于上卦正中,在君位,所以最吉。正像人的一生,壮年之后尚未衰朽,而德业臻于巅峰,便会达到一个人最辉煌的时刻。然而一生“纯阳至健”的又有几人?

此时“刚健中正”指人们经历了,始为士,经君子,到达了臻于圣贤的境界。经过长久的努力,终于有了足够的德业,对世界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上九:亢龙有悔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乾卦所以大吉,飞龙所以升天,都是因为君子具有刚毅进取的性格。然而月满则亏,刚进过度终会招致衰微。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份不可以过于显贵。地位太高了别人就不敢接近,就会失去群众支持,让自己身边没有人才,那时候再去做什么都会招致悔恨。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或者领袖,到了晚年常会犯下各种低级错误。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脱离群众,“高而无民”的圣人缺乏一个智囊团队帮助也会成为蠢材。

唐朝开国名将李靖年少时锐意进取,“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但真的富贵加身却能急流勇退。所以贞观八年,当了四年宰相的李靖就以足疾辞官。获得了李世民大肆褒奖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可能。所以半年之后,唐朝准备对吐谷浑发动大规模反击战时,李靖便又成了首选的统帅。

阳极生阴,势在变化。所以龙腾到极限,就会有所追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出现群龙,却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孔子说: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又说“用九,乃见天则”(天则就是四季周而复始的法则)。似乎在暗示乾坤二卦的相互关系。国家往往因为一群刚毅进取的人兴盛,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应该做到刚柔结合。至阳终会发展为至阴,至阴也会发展为至阳。一群锐意进取的君子聚在一起,却不会争权夺势,强求领导的地位。也就是说,只有在这种共治状态下,天下才能大治吧!

(八)

“道”的思想与量子纠缠——尖端的科学

量子就是宇宙之间运化万物的唯一能量。每一个事物都有能量,运化在冥冥之中,它形迹微弱,摸不着、看不着。

佛家讲的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老子讲的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当今科学界把它说为“暗物质”。暗物质就是看不着的意思,但实际存在。

暗物质,这就是能量子物流。始终与事物之间有关系,相互牵扯,纠缠。自然界的能量,现在秋天,植物叶落归根萎缩。这就是量子冥冥之中造化,不由自己。到了这个春暖以后,就要生旺、茁壮、到六月就是繁荣茂盛,就是自然界的能量促使着它的春生夏长秋生冬藏。

人间社会也是一样,量子的造化促使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起始,有发源、有兴旺、也有衰落。每一个动机都是量子,你的动机如果善良,你的结果就是福德;你的动机如果邪恶,你的结果就是祸殃。就是你本身的行一动,自然的量子功能就把你拉进程序里面,你就逃不脱了。

大到一个宇宙,小到一个人。人间社会的成败、兴衰、吉凶、祸福,都在量子功能里面运化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虽然自然世界这么复杂,但是这个定律是物极必反,所以正道最后都是胜利的,扬善的最后都是得到福果的,邪气的最后都是要败的,做恶事最后要付出代价的。

这是规律一个,任何事情,虽然很复杂但是很简单的一个,大道至简的。都是自然界的量子造化的,虽然仪器观察不到的,但是人们已经认可了量子的存在。

《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有精”就是量子,现在是科学认可的,是正确的,原来把这打到迷信里面,是错误的观点。

现在科技越发展就越认可《道德经》,“道德”不仅是个理论,理从情上现,文从纸上来,“道德”这个文化理念在情和知上的这个功能,功能就是现在称为量子。量子的意思就是有能量,但又是很小很小的东西,人用眼光去看,这是个方的圆的,这是错误的观点。

老子说“大象无形”,大象就是没有形象,有形象就小了。“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大象无形,这就是阐明那个量子的。指的是很小很小的意思,不容易看见。这现在看起来是,这几年来规律科学家才慢慢被认可的。

科学界说宇宙起源,又是什么大爆炸理论,都是复杂化了,其实大道至简,“一画开天”就说清楚了,就这么简单。

中华民族的文化了不得啊,老子讲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中国人还没有弄清楚,18世纪德国的大哲学家一看《道德经》说了不得,老子讲的这个东西是尖端科学。

一部《周易》就讲的“阴阳”问题, “阴阳”到底是个什么?很抽象。但是到现在计算机的原理还是脱离不了二进制,就是 《周易》讲的“阴阳”,老子讲的“有无相生”,二进制就是“一画开天”,一分为二。“有无相生”,就产生了无序数据。

植物从生长茂盛,到枝枯叶落,凋零归根;动物生老病死,人也是个动物,人也生老病死;时局的成败兴衰;处境的吉凶祸福,都在冥冥之中量子的功能造化中。这就是我修行多少年才感觉的,老子讲的冥冥之中在造化,“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

一切事物都脱离不开量子的运化。儒家的思想也是阐述这些道理,道家阐述的只是比较高明些,佛家也是阐述这些道理,舍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的含量,它是一个宇宙的能量,能量就叫量子,虽然量子是很小很小的,但是任何事物都脱离不开它的。

人的心灵感应,比手机还强得多,更先进。比如母子连心,孩子出事了,妈妈就能感觉不对劲,感觉到孩子有事情。这种感觉是个什么东西?现在科学界就要研究这个心灵感应,这是个波,人的一行一动都有这个波,这个波也是个物质的,不是个唯心的,这个波快得很,比光速还快。

这就是量子,人就是量子的一个发波器。你有焦虑的事,微波动了,你晚上可能就睡不着了。人在做事前,就先有“信息”,所以祸和福,好和坏都是提前决定了的。不但人在做事前如此,大自然也一样。比如大的地震,大旱大涝,提前就有信息,现在咱们只是接收不上它。

但是动物知道,为什么呢?动物吃饱了啥都不管,人不行啊,人还要害人呢,七情六欲太多,灵台都塞实了,信息就接收不上嘛,号码乱着呢。

2004年印尼海啸严重得很,我在香港,香港人也很害怕,问我说咱们这儿会不会有事啊?我说任何事情都是有时间、空间的,时间就在冬至前后,现在过了;空间就在西南方向,而不会往东南方向来,不要害怕。

一个老板给我讲了个事,他有个朋友在英国,老两口冬天带着两个孙子到印尼旅游,酒店半夜有蟑螂,他们说这么高档的酒店怎么有蟑螂,酒店经理说半夜都住满了,不能换房子,把卫生重新打扫一下是可以的。他们说不行,把孩子叫起来,下楼走了。他们走了之后,海啸啪一下把楼掀倒了。

为什么蟑螂都能知道海啸来了要跑了,人不知道?我说人是七情六欲塞实着,爱钱怕死没瞌睡,都想升官发财嘛,没有一点空余的地方。

人终身役役而疲劳不堪,咋能知道天机的造化嘛。和宇宙的密码、宇宙的信息、宇宙的能量都接触不上嘛。人到心灰意冷彻底绝望的时候量子功能才会出现,才能和宇宙那个密码、宇宙的能量结合。结合了就有无限的能量出现了。

比如窦娥遭受无辜陷害,被受贿的贪官判处死刑,在临斩之前她发出誓愿:她的鲜血要溅在刑场的白绫上,六月天飘起漫天大雪,当地亢旱三年。后来真的就把天叫应了。这说明人的量子在万念俱灰,心灰意冷,绝望之时,啥都不想了,量子就出现了。

“观自在菩萨”,咱们现在就不自在么!菩萨不在,为什么不在?七情六欲太多了!功名利禄太多了!

量子就是宇宙之间运化万物的唯一能量,人也有巨大的能量,人的能量出来以后,打仗可以挡千军万马。“道”有多大能量,人就有多大能量,人生随想安和天地啊!所以现在国际上也好,中国也好,科技界现在慢慢认可了量子纠缠,现在“道”文化要和高科技接轨,不接轨就没有生命力。

诺贝尔奖巴黎宣言指出:“寻找人类的文明,寻找高科技发展,还要寻到两千六百年前的老子去。”《道德经》五千多字,面面俱到,不看不知道,

相关资讯
  • 姓名断性格、长相、风水等方法 姓名判断性格

    前言姓名学近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预测方法种类繁多,近年中国大陆研究者不乏其人,研究新成果也不断涌现,各有所长。预测名字比改名、起名更高深,技术含量高,也是起名...
    2023-09-27
  • 学会感恩,人生一定会一帆风顺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感悟

    学会感恩,人生一定一帆风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道德情操。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他来自对生活的爱和...
    2023-09-27
  • 周易:趋吉避凶,中国人的智慧 易经 趋吉避凶

    《周易》一书源于忧患,中国文化早熟的人文主义就来自忧患意识基础上的《周易》。翻开《周易》六十四卦,几乎每一卦都与忧患有某种联系。“乾之第一&rdqu...
    2023-09-27
  • 名字禁用,地雷字危害详细解析 地雷字有什么特征

    姓名学是中国的古文化,先秦的孔子《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名字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重视。生活中有好多人名字中会用到...
    2023-09-27
  • 实用知识,中国人起名十大禁忌 古代起名禁忌

    中国人起名十大禁忌1.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汉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号。汉族传统极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在封建制...
    2023-09-27
  • 为什么起名要结合生辰八字择取

    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但其人生并不因为同名同姓而经历相同。为什么?因为八字不同。从广义信息论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出生时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对人生成长是有影响力的。...
    2023-09-27

优风水是预测未来爱情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真真正正看到未来了,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改变婚姻。
Copyright ©  youfengshu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2021007644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