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那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大道的名称,如果能够命名出来,就不是一个普遍永恒的名称了。可见,老子讲的道首先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描述起来是挺困难,语言表达有局限性,总是说不全面。
既然不可“道”,那老子为什么还要给他命名成道呢?
在《道德经》第25章,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是体悟到了道的存在的。认为它:浑然一体,先天地而生,但不知道该叫他什么,勉强地叫它大,叫它道。这是从通向真理的的角度上来说的,勉强用道来命名它。
接老子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道虽然“无名”,没有名称,但却是天地的开始。后来呢,它产生了名称,成为万物的母亲,也就是万物的本源。
这样,结合《道德经》的第一句话与老子对道的体悟,就清晰地看到,老子所言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本源。
大道幽深很难描述,从《道德经》原文看,老子本人是非常很想把自己体悟的道传达给世人的,在《道德经》中一边说“不可道、不可名”,却又努力的去讲出来,描述出来:在第十四章中,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翻译过来:用眼睛去看看不出来,都一个样,叫做夷(齐平)。用耳朵去听听不见,模模糊糊,叫希。用手去摸,摸不着。细细微微,叫微。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的影像,恍恍惚惚。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这里是说:大道的存在,恍恍惚惚的,它在恍惚之中确实有形象;它在恍恍惚惚中确实有个东西存在。就是在模模糊糊中,有精气存在。
反复论之,老子一面觉得大道不可概述详尽,只要表达就会受到局限。另一方面,老子感受到了道的幽深玄妙,传道的拳拳之心可鉴,反复的描述道带给自己的心理体验。通俗来说,认识老子所说的“道”,有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道是宇宙的本体、本源;二、道是万物运化的规律,道是一种真理;三、道是万物的主宰,这里指道的运化决定了万物的功能。最后,道还是通向真理的方法和路径,即认识真理的门径。
在《周易》中也有对道的描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从根本上来说,老子和《周易》所言之道是一致的,进一步阐明老子所说的道作为宇宙的本体,道的呈现形式是通过阴和阳两种能量的运化和转化来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