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以立春为春的开始,以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把立春定为二十四个节气之首。立春那天,晚上七点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北斗七星的花纹指向东北方向,也就是方位角45度的地方。古人称之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所以立春有春天节气开始的意思。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点下霜,几点入冬,四十五天打春”之说,从冬至开始进入九“五九”四十五天,所以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的由来
俗立春之日又是民间传统节日,被称为“立春节”,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于春。民间谚语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据《事物记原》报道,“周公开始制造立春土牛,为了表示农耕的早晚,盖上了出土牛。”记载着。后世封建统治者在这一天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立春正值正月初一,俗称“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普遍认为这一年的收成一定不错。有句谚语叫“百年一遇之春”。
立春气候差异
到了立春,人们明显感到白天长了,太阳变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常常处于一年的转折点,有上升或增加的趋势。小春作物生长加快,油菜去苔和小麦节水耗水量增加,应及时追肥,促进生长。据农谚说,“立春下雨,早起晚睡”的大春准备耕作也开始了。立春已至,但华南大部地区仍寒冷,“白雪春色晚,穿庭养树养花”。在安排农业生产时应该考虑这些气候特点。
人们最喜欢寻找春天的信息。柳树枝条上长出的嫩芽,“柔于金色,柔于丝”;想在这片土地上跃跃的小草,“等待春风吹来,又生出”;新丰为了夺取收进田野的辛勤劳动者们,双手创造着真正的春天。立春节气也是深受农民欢迎的节气,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因此,关于立春的谚语很多。以晴天无雨为依据,有“立春晴、雨水均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降雨,阴湿清明湿”、“初春下大雪,大雨百日”等。以雷为据的,有“雷动春节,启蛰雨不止”、“立春打雷,不见一月天”等。以寒暖为根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风力的依据有“立春北风多雨”、“立春东风变暖快,立春西风变暖慢”等。
立春节气要预防寒流低温雨雪天气对春运工作的影响,农村要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肥青肥,防冻秧苗。
立春的习俗
“立春”那天,民间有吃萝卜、姜、葱、年糕的习惯,被称为“咬春”。但是,各地的风俗又有不同的表现。根据最古老的记录,咬春吃春饼。民间在立春之日必须吃春季新鲜蔬菜,以防病,也有迎接新春的意义。据唐《四时宝镜》介绍,“吃立春、芦、春饼、生菜,称为‘菜盘’。”记载着。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尝试春盘,吃春饼。春饼,也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用两个小水面,中间涂上油,合起来做成薄饼,烤好后剥成两半,可以裹着菜吃的热饼。民俗专家说,咬一个字,是一种感受,是埋藏在心底的能吃苦耐劳的毅力,是人特有的风俗。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立春迎春已不像过去那么隆重,但由于立春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各地有“打春”、“咬春”、搭风车、迎青等特殊。
赵之也介绍说,春节习俗,起源于皇宫。立春之日,皇宫内外都传说它应该像节日一样,特别隆重地庆祝,最开始是立春之日打碎站在皇宫前的泥做的春牛。时至今日,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的习俗。立春前,用泥做牛,牛。妇女们抱着孩子围着春天的牛转了三圈,过去说不用生病,现在成了一种娱乐。
立春那天,民间还习惯吃叫做“咬春”的萝卜、姜、葱、面饼。民间在立春之日必须吃春季新鲜蔬菜,以防病,也有迎接新春的意义。民间“咬春”的另一种食品是萝卜。因为萝卜的味道很辣,所以古人取其“咬断草根就能做百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