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下雨,路上的行人欲断魂。清明是我国最盛大的祭祖节日之一,大家在这个节日为逝者家属扫墓。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绝佳时机。来看看清明节最短的由来吧。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一起看看吧。
清明节最短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介子推被烧毁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为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于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扫墓和野餐是清明节两个传统礼节的主题,这两个传统礼节的主题在传承已久,至今从未中断。
清明节的风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节的风俗。踏春旧称探春、寻春等,是春天的郊游,又称“踏春”。指初春在郊外散步玩耍。踏青这一节令性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一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和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的空气时空和气象物候特征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处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是郊游的绝佳时光。人们为了方便,除了扫墓之外,男女老少还在山乡的野地里玩耍。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洒落,种树苗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因此,清明节有植树的习惯,也有人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据说清明节植树的风俗起源于清明节插柳的风俗。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喜爱的活动。风筝是一种简单的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可以在竹篾等骨架上贴上纸和绢,牵拉系在一起的长线,借助风力升空。到了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释放,晚上也释放。晚上在风筝下或风稳的线上点上彩色的小灯笼,像一颗闪亮的明星,被誉为“神灯”。从前,有人把风筝放在蓝天上,然后剪了线,任凭清风送到天边。据说这能消除疾病和灾难,给自己带来好运。
4、给祖先扫墓
清明节祭祀在清明节前后,各地不尽相同。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清代的拜祭和项目各地都不一样,常见的做法由两个内容组成。一个是修整坟墓,另一个是挂烧纸的钱,献上供品。扫墓的主要做法是先修整坟墓,清除杂草,种下新土,然后低头行礼朝拜。这种行为,一方面表现了祭祀者对先人的孝顺和关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的在信仰中,祖坟与子孙的兴亡福祸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造坟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供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一,是当地人能想到并根据祭祀者的经济能力买到的美味佳肴或应季特色食品。
5、插条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的风俗。清明插柳习俗,其起源普遍有三种说法。有专家表示,插柳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百姓积”中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些地方,人们在屋檐下插柳枝来预报天气,古谚说:“柳枝青青,雨蒙蒙;柳枝干了,天晴了”的说法。柳树有很强的生命力,俗话说:“种了花不开,无心插柳遮阴。”柳枝插土活,插在哪里,活在哪里,年年插柳,处处都是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