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浩瀚无际的宇宙天体中划分出的二十八星宿,即:
东方青龙七宿:角(蛟)、亢(龙)、氐(貉)、房(兔)、心(狐)、尾(虎)、箕(豹);北方玄武七宿:斗(獬)、牛(牛)、女(蝙)、虚(鼠)、危(燕)、室(猪)、壁(蝓);西方白虎七宿:奎(狼)、娄(狗)、胃(雉)、昴(鸡)、毕(鸟)、觜(猴)、叁(猿);南方朱雀七宿:井(犴)、鬼(羊)、柳(獐)、星(马)、张(鹿)、翼(蛇)、轸(蚓)。
古圣先贤在漫长的“仰观天文”的过程中印证到月亮每天从一宿移动到下一宿。“镇星”(即土星)每年从一宿移动到下一宿,太阳每年沿着二十八星宿转一周,约13天移动一宿。
古代中国用二十八宿表示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尚书·舜典》称“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意思就是以北斗七星来确定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而《尚书·尧典》中所谓的“分至四神”,即古人所说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这一说法表明中国早期星象在6000年前已形成体系。
中国古代曾经广泛流行“北斗历法”,只是没有直接使用这个名称而已。《鹖冠子》有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这就是运用北斗历法判断季节。此外,北斗七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即为一个时辰。
北斗星是与二十八宿一起围绕北极星旋转的,因此斗柄(以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星和第七颗星的连线为准)永远指向同一个恒星星座,即二十八宿的斗宿。故而,二十八宿记录四季的时间并非等分,而是春秋天数多,冬夏天数少,而且由于岁差 的原因,历代还会有所变化,这与历代观察者所在纬度有关。
这就是古代最具实用的天文历法——与古二十八星宿息息相关的北斗历法。也就是说,古人根据初昏时观测到的二十八宿某一宿在星空的位置,就可以推知目前是一年里的什么时节。
据此可知,二十八宿最早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北斗历法,在古天文中,二十八星宿群又被作为步天尺,即天星运行轨迹经历过程的标记。这些在道教法典《万法归宗》里的“步天歌”中有非常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