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七月十五叫鬼节
7月15日叫“鬼节”是民间的称呼,应该叫中元节,是祭祀祖先的节日。
鬼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法力很大。在那母亲堕落的饿鬼道里,食物一进入嘴里,就会变成烈焰,饥饿痛苦不堪。目连救不了母厄,于是向佛求教,为了讲盆经,在七月十五日做了盂兰盆节救了母亲。”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吃了很多苦,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时,发现饿鬼们在折磨着他,目连想把菜放在铎里吃,但菜被饿鬼夺走了。目连只能向佛陀求助,佛陀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了盆经。根据指示,目连于农历7月15日在盂兰盆节的盛珍果素斋供奉给母亲。饥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敬父母,徒每年都会有盛大的“盂兰盆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鬼节”。
到了7月15日晚上,全城男女老少聚集在黄河岸边的台前广场,竞相观赏川灯。
中元节,又名七月半、七月十四日、祭祖节、盂兰盆节、地方官节,祭祀习俗主要有祭祖、河灯笼、亡灵祭祀、烧纸锭、土地祭祀等。“中元”是道教的称谓,民间俗称“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其产生可追溯到古代祖灵崇拜和相关时祭。
“七月半”原是古代民间的祭祖仪式,之所以称为“中元节”,据说来源于东汉的道教。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祝福,地官中元赦免,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把七月半叫做“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中元节兴起,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定为7月15日,沿用至今。
在民间世俗中,“七月半”是怀念先人的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孝敬祖先、不忘根本。在中,七月也被称为“欢喜之月”、“佛欢喜之日”、“吉祥之月”、“报恩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