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魏梵学形而上学化及所谓“禅宗”的…
关于汉魏梵学形而上学化及所谓“禅宗”的形而上学化问题
释教传入中国,从汉至晋主要是禅学以及般若学2大系统。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风行的《老》、《庄》形而上学思想。魏世何晏、王弼祖述《老》、《庄》,其立论皆以"无为本"。士医生竞尚空无,唱贵无贱有,"本无""末有"。东晋之初,名僧释道安是钻研禅学以及般若学2宗的集大成者,并融会2宗,创建本无宗。且有云:"无在元化以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以"无"、"空"为事物之本体、宇宙之根源。般若学六家7宗,均是谈无说空,籍格义悟入佛典。然有以佛之"空"义,适似《老》《庄》虚无;佛之涅:三七8;寂灭,有比之《老》《庄》无为。以形而上学之说傅会"般若"也。当时,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般若》与《老》《庄》又互相施展,故史称晋代之形而上学、《般若》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般若》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道安时期,东西诸讲习遂无不以《般若》为业。嗣后,罗什翻译且宏扬龙树4论,"翦灭封执,直证明相"。堪称对释教从思想上作了根本治理。罗什之前之《般若》,多偏于虚无。罗什说(究竟)空,简料古人空无之谈,梵学之精华,性空无我义,始得显发。罗什诸门生有关中4杰,僧肇作《不真空论》,斥3家(本无、即色、心无)云:"情尚于无多矣,触言以宾无"。"直好无之谈"。"贤人之于物也,即万物自虚,岂待宰割以求通哉?""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也。"倡体用一如,万物自虚,与其师罗什:"物无定相,其性虚矣",同谓直显《般若》性空义。故僧睿作《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有总结性叙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日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实在。"梵学之"空"义,始与形而上学之"无"义泾渭分明。大乘亦如日中天。七三四8;
梁武帝时,达摩肩承灵山拈花一脉,应运所致,六代传衣,至于惠能,又经五家7宗,佛之慧命,不在印度,却在中国大地上竞放异彩。自敦煌本发现后,对原来自达摩至六祖一脉相承的传法遭到狐疑,认为达摩以《楞伽经》教授,敦煌本昙琳《达摩论》,记达摩"2入4行"、"壁观"等及所谓禅宗老庄形而上学化问题,引发学术界争议。如胡适以为:"这是很明显的渐法。楞伽宗的达摩不废壁观,直到神秀也还要‘慧念以息想,竭力以摄心‘,这都是渐修的禅学。晓得《楞伽》一宗的渐义,咱们能力够明确慧能、神会下列的‘顿悟‘教义。固然不是楞伽宗的原意,而是一场大革命"。印顺《中国禅宗史》以为:"坚信一切含生统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恰是达摩‘如来藏禅‘传授。""达摩传来的(是)如来藏禅","本色是‘如来藏‘秘诀,是《楞伽经》的如来藏说","会昌下列的中国禅宗,是达摩禅的中国化,主要是老庄化、形而上学化。慧能的简略单纯,直指当前,一念原本摆脱从容,为达摩禅的中国化开拓了道路"七三四8;
吕:三七九;《中国梵学源流略讲》中说:"梵学传入中国,原是在形而上学基础上接受并成长起来,以后两边离开,到禅学后期,重归到形而上学联合"。"禅宗是梵学思想在中国的一种成长,同时是一种创作。在印度梵学里固没有这类类型"。七三四8;
钱穆《六祖坛经大义》:"慧能下列,乃能将外来释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中,而正式成为中国的释教。中国高僧们早已经不断在修行、义解两面使劲,又无心中不断把中国传统文化渗进佛教而使佛法中国化。"七三四8;
汤用彤《隋唐释教史稿·禅宗》:"《坛经》影响巨大,实于达摩禅学有重大成长,为中华梵学之发明也。"七三四8;
日本铃木大拙:"禅确实是天下思想史中一个巨大革命,它发源于中国,且不可能发源于任何地方。""使得中国民气灵得以完整确定本身,而与印度心灵有所不同的则是禅。"又说:"禅宗的方法,是从汉民族中成长起来,但也应该说有着印度的成分。"七三四8;
日本阿部正雄:"禅宗是释教的一种情势,它发生于中国,并进一步在中国、朝鲜以及日本与其他的各类释教情势并肩成长起来。然而,禅宗又有点超出释教。"七三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