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支,也称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以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字。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原理,将地球上每个天体(地球、太阳和月亮)所对应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按其顺序排列的十个数字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年有12个时辰)。天干是阳干干,地支是阴干支。
一、地支的含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这十二个时辰对应着太阳、月亮以及地球,这就是十二地支。地支代表了二十四节气,有一年12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又称二十四节令。十二地支名虽相同,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古人把天干与地支合为一组,称之为天干;把地支与月支合成一个组合叫做地支月清。地支名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全面(这一点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地支名称的由来
在远古时代,中国人认为“日”是太阳运行的轨迹。太阳运行到地球上时,在其运行轨道上,会产生12个方位角,每个方位角都对应一个时辰。这个“时”就是“子”。子夜的时分,地球上的天体都进入休眠状态,不会产生移动和转动的现象。
三、地支与五行的关系
根据五行学说,在天与地之间的层次关系上,可以看出地支对应于五行,五行代表着五行中的木火土,也就是人体所需要的基本物质。而人体的五脏与五脏六腑都是由不同成分组成,五行生克相生,所以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也是由不同成分构成。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地支对应着五行就有了五行生克关系。
四、与天干和月亮
天、地支每一子一丑为一个时辰,共24个小时,一个时辰分为12节。按二十四节的顺序排列,每一节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十二地支以子为始,到寅卯辰时为终了,所以称为“一辰三卯”。月亮每一轮圆月都是十二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