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诸暨市民间丧葬习俗探秘
【成敛】
旧时,老者去世的第二天,即要举行“成敛”之仪。首先,一家子孙儿女都要披麻戴孝、放声大哭,与材夫一起将平日搁置的寿材(棺木)抬至香火间,继而又将先人遗体护送到香火间,遗体抬扛时不可露天,而须用一把雨伞遮住遗体上半身。寿材一放在香火间,成敛大礼就要开始,一家老幼、亲朋至戚,都围住棺木,作最后的告别。
“材夫头”首先在棺木底铺上四十九个石灰包(又称石灰粽),据说灵魂在阴间要路过一个恶狗村,这些石灰棕是对付那些恶狗的。然而,再在上面铺上草席和棉被。
等这些准备就绪后,成敛仪式开始,首先是“买水”。由长子穿上亡人之“寿老衣”(父母的外套衣衫),背挎招魂袋,腰系黄丝带,是母亲逝世的还要穿上百褶裙,与兄弟一起用一根称杆扛一酒壶。长子穿著“寿老衣”,头上有人高撑雨伞,由敲锣者开路,亲属家眷随后伴行,至山脚田边的江河池塘,摆上贡品,烧过纸钱,点燃香烛,尔后再丢三枚铜钱入水,然后舀上半壶清水,遂回香火间。
“买水”归来,就要给死者沐浴了。死者家人皆跪拜于地,“材夫头”手持毛巾,将壶中之水倒出少许,作洗浴状,口中念念有词:某某公(婆),给你洗头,给你洗脚,给你沐身。沐浴毕,又手执剪刀,作修剪状,口中复念念有词,给死者修指甲、趾甲。
(实际上,为死者“沐浴”这一习俗相传久远。早在《礼记·丧大记》中就记载:“管人汲水,交给沐者,御者差沐于堂上。”)
“沐浴”完毕后,为死者穿上刚才长子穿过的“老寿衣”,挂上招魂袋,腰间缚上金丝带,是女性的还要穿上百褶裙,并从死者口中拉出“含口菱”,据说不将“含口菱”拉出,下世投胎是要成哑吧的。
接下去的仪式是为逝者梳头。“材夫头”执木作梳状,每梳一下,高声唱喏“一五”,家人跪拜着齐声答道“远”;又唱“一十”,齐声回答“远”;如此十五、二十、二十五……根据死者年龄数完整数,再数零头。
(按照诸暨的习俗,家慈实足年龄75,虚岁76,逝世后加上闫年闫月报数为78,数到“七十五”“远”后,再数“七十六”“远”、“七十七”“远”,“材夫头”唱诺到“七十八”,众人便放声大哭。)
继而是遗体入棺仪式。此时由长子捧头,幼子捧脚,“材夫头”用一块白布(谓之“千斤布”)提腰,众亲扶持,轻轻将遗体放入棺中。尔后,将一件件四季衣衫放入棺中,每放一件,“材夫头”必大声唱诺,谓之“报衣单”。衣衫放毕,再放入小被,每一个女儿都需有一床,小被只二尺来长,一端不缝口。还有各种日常用品,最后还要放入几样用糯稷菽杆做的特殊物品,如梯子(“天梯”)、拐杖等。
一切该入棺的东西都放入了,子孙们见过最后一眼遗容后,就在棺面上扯上丝棉,谓之“千香面”。并在棺材头尾两侧挂出几缕红绿线,谓之“引路线”。然后,推上棺盖,但暂不落钉,众亲人此时必扶棺恸哭。真可谓“宁可隔千里,不可隔层板”!
(现在推行火化,一般租用一口同时也是冰柜的棺材,一直用至到殡仪馆为止,故无需落钉。)
然后,家人手牵着手,围着棺木顺走三圈、逆走三圈,成敛仪毕后,锣鸣炮响。
灵柩定放处,灵堂四周挂出亲戚朋友挽送的花圈、丧礼,灵柩前悬一白帏,中书一“奠”字,前置供桌,桌上点香烛、立灵牌(现在一般用遗像)、置供品,供品中必有一只全鸡,谓之“材头鸡”。
在旧时,这日晚餐,四方至亲友好均聚首,东家设酒席招待,谓之“吃成敛大饭”。但女儿、媳妇则将菜肴放在灵柩上,围住棺材吃饭,谓之“盖瓦爿”。(现在,因为死者的遗体要赶紧送去火化,常有改在出殡当天中午才吃“成敛大饭”的,我亦从之也。)
【伴灵】
在旧时,这日晚上,全家上下、亲朋好友,长夜不睡,并得请道士做“道场”,谓之“伴灵”。
道士一般七人一组,是夜,道士们穿起道袍,手执宝剑,尘拂仙帚,又念又唱,还有音乐锣鼓伴奏。道士轮番上场,一人要扮演好几个角色,前面一人唱,唱腔的拖腔由数人帮腔,调子抑场顿挫,有时激昂,有时悲切,更加丝弦,锣鼓、耍头伴奏,至于道士们唱的调子和内容,都很难听清。俗语说:“亮眼道士,瞎眼戏子。”就是说道士“伴灵”有一定的书本记录,其中的规矩、仪程和演唱内容,大概也只有道士知道。
诸暨民间有句俗语:“三坛不入木,四坛要吃粥。”说的是道士每演完一个段落称“一坛”,也就是说到第四坛时,就要吃夜点心了。吃过夜点心,伴灵人均有些怠倦困意,而此时道士最精彩的表演开始了,谓之“破狱”。一道士扮作丑角模样,称“命官”,一道士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称“真人”。真人神态严肃,命官表情风趣,真人依规矩程序演出,而命官却可以现编现唱。两人一唱一和、一问一答,甚为逗人,伴灵众人皆被命官诙谐、戏谑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引得哈哈大笑,睡意也被赶得无影无踪了。
“破狱”之后就到凌晨了,道士们还要到东家厨房念唱一番,谓之“慰灶司”。
(现在已没有道士“伴灵”了,一般人家都用锣鼓队。家慈生前看中的那个锣鼓队的确不错,除了吹、打、敲以外,居然还有一个“土歌手”,那晚扯着嗓子唱了大概有三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