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逝者停放“大三天”和“小三天”有何讲究?守灵的意义何在?
时值清明时节,上坟祭祖等活动已经开始,中国人向来以“死”为大,即使在逝者去世后好多年的祭日和传统的祭祖上坟时节,都不会忘了对先人和逝者的奠祭和怀念,这里体现的不仅是传统家族观念的“慎终追远”,也是我们生命延续的根。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外出离家求学务工的人不断增多,在一些节日无法归乡,但每到这个时候,街角路口还是会看到很多“画地为祭”的燃烧纸钱,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都在故土。
说到对逝者的祭奠的庄重,那是从刚逝去时就存在的,现在很多社会年轻人对于农村的“厚葬”观念还不懂,甚者近期某地出现了“薄葬”,讲究火化后骨灰盒可降解,以实现“尘归尘,土归土”,看似追求潮流和风尚,最后若干年后就剩茫茫的不知自己根在何处了。然而很多人更注重的还是“风光大葬”(虽然与“文明丧葬”的倡议不符),但对这种葬礼前后仪式无甚了解,本文就从人逝去的时刻讲解一些常识。
下葬前讲究:逝者在咽气后,一般都会找风水先生,对墓地和安葬时日进行测算,并计算好“回魂时辰”以便到时亲属躲避;阴宅的选取要慎重,切勿胡乱下葬(对死者的大不敬)。虽然这么做有迷信色彩,但这里我们只作为传统风俗来看这些事。
在传统厚葬文化中,最禁忌的是“热死热埋”,讲究无论年纪大小和死亡原因,都应在12小时到72小时以内妥善安葬为最佳,另外年纪越大的,停放时间应越长,常说的“大三天”、“小三天”就是指这个停放时间。当然了,意外情况如后人未回来、客死他乡等,当有所分别。自古我国的丧葬文化讲究的都是“入土为安”,现在城市的墓地价格不菲,家庭条件不同,选择哪种丧葬方式都无从指责,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还是做到“入土”吧。
关于“含口钱”:就是在逝者临死前给死者“口中含物”的习俗,一般是“含钱”,有些地方也“含饭”;这个习俗在典籍记载中称为“含口”,《礼记》:“凿巾以饭(在覆盖尸体的面巾上当嘴的部位开洞)”《后汉书·礼仪志》也说:“登遐,饭含珠玉如礼”。
这个“含口钱”的习俗,传说是为了“让死者顺利渡过冥河”,民间认为人死后到冥界,要经过一条冥河,有河就有舟,也有负责摆渡的舟子;亡灵渡河,需要像人间一样给付船费,否则将受到舟子责难,无法渡河投胎,这亡灵口含的钱就是给付冥河舟子的过河钱。这样才可能到达冥界,顺利的托生,亡灵免受地域之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