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萧吉
五行大义总目
第一 释名 (就此分为二段)
一者释五行名
二者论支干名
第二 辨体性
第三 论数 (就此分为五段)
一者起大衍论易动静数
二者论五行及生成数
三者论支干数
四者论纳音数
五者论九宫数
右大小八篇第一卷
第四论相生就此分为三段
一者论相生
二者论生死所
三者论四时休王
第五论配支干
第六论相杂就此分为三段
一者论五行杂体
二者论支干杂
三者论方位杂
第七论德
第八论合
第九论扶抑
第十论相克
第十一论刑
第十二论害
第十三论冲破
右大小十四篇第二卷
第十四论杂配就此分为六段
一者论配五色
二者论配音声
三者论配气味
四者论配藏府
五者论配五常
六者论配五事
右大小六篇第三卷
第十五论律吕
第十六论七政
第十七论八卦八风
第十八论性情
第十九论治政
右大小五篇第四卷
第二十论诸神
第二十一论五帝
第二十二论诸官
第二十三论诸人就此分为二段
一者论人配五行
二者论人游年年立
第二十四论禽虫就此分为二段
一者论五灵
二者论三十六禽
右大小七篇第五卷
五行大义序
上仪同三司城阳郡开国公萧吉撰
夫五行者,盖造化之根源,人伦之资始,万品禀其变易,百灵因其感通,。本乎阴阳,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极幽明,子午卯酉为经纬,八风六律为纲纪。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资用。人有五常以表德。万有森罗。以五为度。过其五者。数则变焉。实资五气。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铸万物。善则五德顺行。三灵炳曜。恶则九功不革。六沴互兴。原始要终。靡究萌兆。是以圣人体于未肇。故设言以筌象。立象以显事。事既悬有。可以象知。象则有滋。滋故生数。数则可纪。象则可形。可形可纪。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则龟筮是也。龟则为象。故以日为五行之元。筮则为数。故以辰为五行之主。若夫参辰伏见。日月盈亏。雷动虹出。云行雨施。此天之象也。二十八舍。内外诸官。七曜三光。星分岁次。此天之数也。山川水陆。高下平污。岳鎭河通。风回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极四海。三江五湖。九州岛岛百郡。千里万顷。此地之数也。礼以节事。乐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万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阅武。此人之数也。因夫象数。故识五行之始末。藉斯龟筮。乃辨阴阳之吉凶。是以事假象知。物从数立。吉每寻阅坟索。研穷经典。自羲农以来。迄于周汉。莫不以五行为政治之本。以蓍龟为善恶之先。所以传云。天生五材。废一不可。尙书曰。商王受命。狎侮五常。殄弃三政。故知得之者昌。失之者灭。昔中原丧乱。晋氏南迁。根本之书不足。枝条之学斯盛。虚谈巧笔。竞功于一时。硕学经邦。弃之于万古。末代踵习。风轨遂成。虽复占候之术尚行。皆从左道之说。卜筮之法恒在爻象之理莫分。月令靡依。时制必爽。失之毫发。千里必差。水旱兴而不辨其由。妖祥作而莫知其趣非因形像。罕征穷者。观其谬惑。叹其学人。皆信其末而忘本。并举其麤而漏细。古人有云。登山始见天高。临壑方觉地厚。不闻先圣之道。无以知学者之大。况乃五行幽邃。安可斐然。今故博采经纬。搜穷简牒。略谈大义。凡二十四段。别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节数之气总。四十者。五行之成数。始自释名。终于虫鸟。凡配五行。皆在兹义。庶几使斯道不坠。知其始焉。若能治心静志。研其微者。岂直怡神养性。保德全身。亦可弼谐庶政。利安万有。斯故至人之所达也。昔人感物制经。吉今因事述义。异时而作。共轨殊途叹味道之不齐。求利物之一致。倚焉来哲。补其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