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是
侗族
建筑三宝?答:侗族建筑有三宝:鼓楼、凉亭、风雨桥。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1、鼓楼,侗族叫做“堂瓦”,是公共场所的意思。侗族的鼓楼,《唐书》有“会聚铜鼓吹角”的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绥宁县的官府《常民册示》有“村团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竖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的记载。清嘉靖年间的《梦广杂若》有“……每寨必设鼓楼,有事则击鼓聚众”.现存最早的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初年。侗乡村寨都有鼓楼,大的村寨有三四座,一般是一姓一座。塞子里有几族姓,就建几座鼓楼。鼓楼富丽堂皇,雄伟壮观,高耸寨中。低的有三五层,高的达十余层。它是一种纯木结构,不用一铁一钉,全用卯榫嵌合,飞檐重阁,层叠而上。最上层是在顶,高插入云。有的尖顶学装有能迎风鸣叫的铜质飞鸟,颇具匠心。鼓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像宝塔又似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柱头挂满金匾,对联。重檐下的彩绘,有龙、凤、鱼、鸟、葫芦、花草等图案,或装饰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浮雕,十分精美壮观。鼓楼重檐虽多,但一般实用只有两层。从前,上层设有牛皮大鼓,一旦有急事商议,便鸣鼓聚众;下层设有火堂,火堂之火,长久不熄。侗家劳动之余,喜欢聚集鼓楼,听歌师弹琵琶唱歌,或谈古道今。夏天在这里乘凉,冬天在这里取暖。春节时,就有更多的人聚集鼓楼,与外寨青年跳“哆耶”舞。八月中秋,则在鼓楼附近的岩板坪吹芦笙。鼓楼是侗家集会、议事、休息和进行文娱活动的公共场所,是他们喜爱集体社会生活的最明显的体现,鼓楼与侗家生活密切相关。在侗族心目中,它的地位很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场所。所以,侗家对于建筑鼓楼极为重视。群众都自动捐款献料,出工出力,齐心合力修建鼓楼。
2、凉亭,多建于山坳或路旁,供行人乘凉歇息之用。侗乡的凉亭热心公益事业,爱做好事,每三五里即建一亭。所以,侗乡的凉亭特别多。许多凉亭建于泉水之旁,亭畔多古树遮阴。没有泉水的地方,凉亭里也有人挑去泉水,供人解渴。
3、风雨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又一民族建筑物。桥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结构的桥身、长廊和亭阁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为木结构,也是不用一钉一铁,全由卯榫嵌合。桥身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或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正梁顶上塑有双龙抢宝,还配以彩画,点缀其上。桥的长廊中间为过道,两旁铺设长登,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常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廊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候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