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八。
1、源于春秋时期鲁国隆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邑,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一带,一说在山东省泰安市乡城,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来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2、源于毋将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属于以名言警句为氏。
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军制官位,专职负责槌擂战鼓。在典籍《屈原·离骚》中对丰隆有描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丰隆氏、雷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著称。
5、源于自古代终隆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古代,“隆”字又专指南方,并用于地名,后专指终南山,因此称其为终隆山。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记载:“终南作终隆。”在终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6、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匈奴族。出自西汉时期匈奴左大且渠都隆奇
源于满族
源于赫哲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历史上以前两种说法占绝大多数。
7、源于姬姓。出自清朝中期龙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皆改姓为谐音的隆氏,主要分居于今河北、山东两省的交界处。不过,该支龙氏族人因何要避难逃祸,众说纷纭,无一是衷,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8、在中国湖南湘西的苗族,也有引以为姓氏者与源于南阳隆邑等地的隆姓非根非叶并无渊源为土著苗民,此隆姓为满清政权施行改土归流所赐,隆姓为苗族十二支五宗七族中的戊系、仡扁(GhobBiant)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隆氏。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
隆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汉、唐时在河南地区发展,并以南阳郡为郡望。汉朝时期,有匈奴族人汉化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改姓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东交界处。而满族隆氏则多居于东北地区,苗族则世居于湘西。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谥庄简。